相关试卷

  •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野鹤轩壁记①

    [明]归有光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释】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 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3)、第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 。
    (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
  •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董三齐传

    [明]辛广恩

    ①公讳三齐,字表渤,别号膺赐。性纯孝,事父母,未尝疾言遽色,问安视寝,虽严冰溽暑,弗少懈。岁乙丑,予与公偕试郡中。夜半闻扣户声甚急,趋启视,得母病家报。公仓皇燃火促装。诸同人慰止之,公泣曰:“功名岂重生我者哉?”遄驰归。父病昼夜侍榻前浣牏拭秽衣不解带者旬余。及殁,公躃踊哀痛,柴毁骨立,几灭性。与弟二人同居,事母无私蓄,事叔父如父,抚族子弟如子弟。

    ②为人坦易和平,与乡人居,即市井负贩,未尝不折节礼下之。然介不可夺,少年负才者,喜放言谑论,当公前则扪舌而退。

    ③庚辰岁大歉,粥饘饿者。日集数百人,全活甚众。盗起,焚人庐舍,延公庄,无积薪,争率其党徙之,曰:“乃公家世忠厚,吾侪安忍火其居哉?”

    ④公登崇祯庚午乡试,三上春官不第。今母老,乃谒选司理大同,奉母往。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旧例以官价进,公正色曰:“焉有攫取市货以徇已私者乎?”禁官价无复用。平反冤狱以数百计。钦犯数十案,屡以轻拟驳审,公执议不挠,曰:“法如是足矣。若求多焉,是深文也。”卒如公议。辘轳会首李文才等歃血谋不轨,公单骑觇贼,廉其状,扑灭之。

    【注释】①躃踊:捶胸顿足。②春官:礼部的别称。③深文: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1)、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父 病 昼 夜 侍 榻 前 浣 牏 拭 秽 衣 不 解 带 者 旬 余

    (2)、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旧例以官价进,公正色曰:“焉有攫取市货以徇已私者乎?”

    (3)、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董三齐坚守原则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
  • 3、解释加点及画线字词

    周厉王止 

    所以财用衣食者也

    芮伯献马

    王欲无

    诸王

    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庭

    狙公卒而死

    丈人有之市

    昔者往于东邑

    宁毋先生过而

    吾闻汉我头千金

    荷君顾,不以外夷见忽

    画工弃市,其家资皆巨万

    父亡无子,归宁于家

    不欲与俗人齿

    公素先生

    苟能活之,何此身

    衣短褐,著草履,不不袜

    吾家世

    虽然 , 终当有以活之

  • 4、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各项中,最适合本诗归入的一项是( )。
    A、感时怀人 B、山水田园 C、怀古讽今 D、羁旅情怀
    (2)、赏析本诗最后一联。
  • 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如果时间与空间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续的基本保证。

    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硬朗粗犷气质。

    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

    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桩。

    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虚构”通常带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

    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历史学家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文学话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而现在,人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较之小说的人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度。

    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然而,除了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环境。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

    (1)、第②段加点词“硬朗”在文中指
    (2)、下列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前提需作家自觉遵从。 B、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已形成明确成文的规定。 C、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被重新规划出的特殊文体。 D、非虚构写作注重社会事件外部的完整与全貌。
    (3)、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
    A、即便无法描述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其界限。 B、小说家无法改变人物命运,是因为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 C、无论小说、历史话语或非虚构写作,都有要遵循的固定标准。 D、只要对时代文化不断追问,就能有效判断非虚构写作的前景。
    (4)、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5)、小浦在阅读《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应关系(见下表)。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

    曹雪芹家世

    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第五回)

    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

    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第十六回)

    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

  • 6、完成问题。
    (1)、合作,是指群体中的成员为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合作”定义的是( )
    A、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一对爱看电视的夫妻卖掉了家里的电视机。 B、为了当上寝室长,某寝室的两名同学每天打扫寝室卫生。 C、为了改善与同桌的关系,小王主动帮同桌打水。 D、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小张力劝爸爸戒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____,____,____,____。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 7、按要求填空。
    (1)、 ,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当曾皙问孔子为什么“哂由”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是“ ”。(《论语·先进》)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瓜在成长初期根茎要深深扎入土壤里,然后藤蔓伸向四面八方,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向根茎输送养分。

    地瓜的成长历程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9、63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

    栀子花在群花中很是①____。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长得粗粗大大,白白净净,香气碰鼻子,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掸都掸不开。于是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芯,芯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动人,不免让人心生怜爱之意。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万把钩”即苍耳,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孩子在野外耍了一天,回家摘去时得②____,防止刮破衣服。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刮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加粗词语“云”“吾乡所未有”“悬之井中”对文段的整体语言风格有怎样的影响?
    (3)、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栀子花粗大,色白,香浓”,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在各种直播间里,从“地板”价到“宇宙最低价”,从“粉丝超级福利”到“让利大促销”,类似的宣传语①____,商品价格宣传给人一种“不买就是吃亏”的感觉。但很多消费者购买之后却发现,买到的产品并非②____,夸大宣传、高于市场价等问题③____,也因为这样,一些低价直播被网友们称为“忽悠式直播带货”。这样的现象在手机、白酒、手表、电器、茶叶、保健品等各类产品上均有出现,让消费者饱受困扰。

    客观地说,网络直播的出现,对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等均有积极作用,一些农特产品的走俏、一些地方美食的出圈,离不开直播带货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在这一行业火爆之后,一些浑水摸鱼者也趁虚而入,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今,提及直播带货,很多消费者④____,这般现实亟待改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原文中加横线的“地板”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近现代考古学家将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远古人类居地,以“石器时代文化”来命名。 B、古时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停住了或翻了,都不吉利。 C、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D、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3)、针对“忽悠式直播带货”的乱象,请从消费者、直播平台或监管部门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杜甫《登高》中“”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词人登上北固亭远望风景,想起曾在此地建功立业的英雄,自然引起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词人热情赞叹孙权,写他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不畏强敌。 C、词人在结尾处巧用典故,借曹操之口赞美孙权,意在言外,曲尽其妙。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沉郁顿挫,极其悲伤,读之令人不禁怆然泪下。
    (2)、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同一时期创作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列举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 , 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释】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②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上苍的注视

    乔正芳

    夜降临,团团灰云涌动着,遮蔽了大半个天空。远处的山、河流、村庄都隐藏在黑暗中了……世界,在战争的间隙里暂时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

    逶迤的山路上,走来几个模糊的身影。近了,一壮一少两个八路军,手里各牵着一匹战马。

    年长的那个,大高个,长方脸,额头上一道伤疤很是显眼——那分明是子弹留下的纪念。他身上的土布军褂已经很旧了,袖口刮开了一个大窟窿,随手朝上挽了两道,胳膊上绷着青筋,人看上去有点疲惫,但一双眼睛却依然坚定、有神。

    年轻的那个,体型偏小,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清瘦的小脸,耳旁有一道浅浅的刮伤,嘴唇上火了,起了几个小水泡。他觑着眼朝前看了看,露出欣喜的表情,回头朝年龄大的说:“团长,快看!翻过前面那个山坡,就是通向青城的大道了,咱们就可以骑马快跑了!”

    那团长朝年轻人微微一笑,随即收起笑容,习惯性地朝四周看了看。

    刚刚打了一场硬仗,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敌人击退了六十里,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下午接到师部密令,要团长趁夜悄悄返回师部,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年轻战士小丁是本地人,比较熟悉地形,又很机灵,政委特意挑了他来护送团长。

    通向师部最近的道路就在眼前了——

    年轻的小丁雀跃着:“团长,咱们赶快上马吧!”

    团长“嘘”了一声,抬手朝前一指,一团身影蓦然闪入他们的视线——

    两个人迅速拔出枪,放低身姿,慢慢靠过去。

    土坡后,一个披头散发的妇人,受到惊吓,浑身哆嗦着,一脸惊恐地望着他们——妇人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五六岁大小的孩子,孩子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离近了,只见那个男孩闭着眼,软塌塌地躺在妇人怀里,鼻翼一张一翕的,呼吸很困难的样子。

    妇人同时也看清了他们的打扮,很是惊喜,却瞬间流下了两行泪,用好像憋着好久才发出的声音喊了一句:“八路军同志,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团长上前问明了情况,原来妇人是山后杨树凹的。几天前,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时遇到了日本鬼子,血染红了那一片泥土,妇人恨呀,恨日本鬼子,恨老天不睁眼。女人想带着孩子去桃源镇投奔娘家,可刚走到这里,便遇到几个小鬼子,若不是抱着孩子,她真的想和他们拼了,大不了被老天收走,妇人恨恨地说,但她不能,她不能带着孩子拼命,孩子得活下去。于是,她拉着孩子拼命跑呀跑,结果跌下山沟,她的腿摔断了,动弹不得,孩子又病了。虽然今天的夜晚很安静,她却没有办法带着孩子走下去,她以为自己和孩子没有希望了,只能听天由命了,没想到上天让她们遇到了八路军……

    团长默默听着,拳头攥得紧紧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腮帮子凝成两团硬疙瘩。他弯下腰,摸摸孩子滚烫的额头,再将手指轻轻放在孩子的鼻唇边试了试体温,说:“这孩子烧得太厉害,如果不及时医治,只怕会引起肺炎。”

    团长迟疑了一下,俯身抱起孩子,吩咐小丁:“快扶这位大嫂上马,咱们先送他们母子到桃源镇看病。”

    小丁为难地看着他,说:“团长,桃源镇离这里三十多里,和咱们要去的青城是背道,咱们要是先送他们的话,夜里十二点前肯定赶不到师部了。”

    团长仰头看看天,灰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

    随即,团长语气坚定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吧,咱们当兵打仗为了什么?第一,不做亡国奴;第二,拯救咱们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师部那边,等救下孩子再去。”

    看着团长凝重的表情,小丁点点头。

    团长解开上衣,将孩子裹在怀里,翻身上马,挥手一甩鞭子,马儿扬起四蹄,朝着桃源镇的方向飞奔而去……

    凌晨一点十五分。

    当李团长和警卫小丁气喘吁吁赶到师部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继而欢声雷动。

    同志们纷纷围上来,抢着和他们握手,拥抱!

    师长先是一愕,接着哈哈大笑着,扒开人群,一拳砸在了团长肩膀上,说:“老李、小丁呀,你俩的命真大!大家还以为你们光荣了呢!”

    怎么回事?团长和小丁一脸迷惑。

    参谋说:“我们刚刚截获了敌人的一份情报,原来我们下午的密令被敌人破译了,在你们回青城的大道上,鬼子派人偷偷埋下了地雷,设下了重重埋伏,誓要你们插翅难飞!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你们竟似得了上天的指引一般,竟然没有走最近的路,而是绕道桃源镇安全回来了!”

    李团长和小丁明白了,他们相视一笑。小丁眼里含着泪,激动地说:“团长一”

    李团长也笑了,他说:“天意,天意呀!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同志们放心吧,我老李死不了!正义的战争还没打赢呢,上天殷切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呢!”

    “说得好!”大家齐声鼓掌。

    师长微笑着递过来自己的搪瓷杯子,说:“先喝口水,喘口气儿,我们马上开会!”

    夜深沉,他们围坐在地图前,谈着,画着,研究着。

    灰云一点点散去,东方,丝丝曙光渐渐露出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妇人由刚开始不知道来人是谁时的“惊恐”,到认出八路军后的“惊喜”,前后对比明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 B、小说以时间为顺序,设置了回师部路遇妇人、暂缓回师部救助孩子,以及回到师部得知真相等情节,情节安排得既紧凑又有弹性,构思巧妙。 C、小说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比如用“逶迤”来形容山路的曲折,用“雀跃”来表现小丁看到通往师部的路时的兴奋和激动。 D、小说以“上苍的注视”为标题,给人一种神秘感,文中妇人、参谋、团长都提到“上天”并表达感激之情,暗示着正义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文中多次写到“灰云”,下面对“灰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团团灰云涌动着”,这一环境描写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平静。 B、中间的“灰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烘托出团长果敢而坚毅的形象。 C、结尾的“灰云一点点散去”,暗示着会议对战斗的部署进展得非常顺利。 D、“灰云”的反复出现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相关,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
    (3)、小说是如何塑造“团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微型小说虽短,但内涵深刻,格局开阔。请结合故事背景,谈谈你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有朝代的历史时期时,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替,但文明社会的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王权社会”。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至元明清,都是以“王”为中心。从夏王、商王、周王这些帝王,到秦代以来的高度集权的皇帝,王权都是社会统治的核心。后代都会追认甚至祭祀前代帝王以求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后世都城中的历代帝王庙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礼乐文明或者礼制社会。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或言礼序人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的独特统治模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质。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讲礼仪、重礼节,还在说我们是“礼仪之邦”。第三是文字或者汉字。文字是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尤其作为中国文字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山西陶寺遗址还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一个体系。总之,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明证和繁衍发展的记录。

    (摘编自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礼仪与礼制文明的形成。特定的礼器与礼制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贾湖遗址证实,中国早在距今9000年时已有礼制活动。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礼器并形成相应礼制。龙山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更成体系的礼制并使用成套的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制发展更加完备,出现了“礼”“乐”的实物体现,礼制作为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自此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中华文明早期礼制的出现,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儒家的敬天法祖、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制文明在稳定的礼器系统和完备的礼制建设中不断发展,并不断在世界范围燃亮中国礼仪之光。

    文字的创制。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早期先民开始探索文字的线索。河南洪山庙、阎村遗址出土大量故事类彩陶图案,揭示了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存在一个“文字画”时代。山西陶寺、浙江良渚、山东丁公等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少量的文字资料。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商晚期部分器物上的铭文字形与同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形存在明显差异,而是取象于二里头文化的礼器,表明它们的创制年代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这为夏代已进入文字时代提供了重要佐证。从龙山时代、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再到殷墟,勾勒出早期中国文字连贯有序的演进序列:夏代的文字在商朝早期延续下来,并在商朝后期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象形文字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对亚洲国家的文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明,也是世界人民眼中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表征。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这表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育蚕制丝。同时,仰韶文化的丝绸工艺还传播到周边,甚至影响到长江下游等地区。粟黍农作最早驯化后,在仰韶文化时期迅速传播至整个黄河流域。此后,在距今5000年左右,粟作农业向西传播至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等地。与此同时,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经河西走廊传播到黄河流域。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礼制的定型、文字的创制,还是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都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以及史前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关键线索与代表物证。在这一过程中,村落渐为邦国,线条终成文字,祭祀催生礼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兼收并蓄的特质和格局逐步确立,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石就此筑牢。

    (摘编自袁广阔《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夏商周等有朝代的历史时期后,虽然朝代在更替变化,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却前后继承,未曾改变。 B、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蕴含着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对全世界华人也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 C、礼制不仅支撑着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秩序,也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儒家的敬天法祖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D、距今5000年左右,起源于中国的粟作农业向西传播远至中亚地区,起源于西亚的麦子则向东传播至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汉字这样能从几千年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应是十分少见的。 B、目前已知中国在夏代已经进入文字时代,但文字最早起源于何时还不能断言。 C、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开始养蚕制造丝织品。 D、中华文明有着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等特质,这对当代文明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年代问题看似是时间或者文化内涵问题,但实际上始终具有政治意义。 B、百年考古研究表明,海纳百川与务实创新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思想灵魂。 C、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与祭祀为不同时代各个王朝所认同。 D、甲骨文又称为契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4)、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原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上述两则材料都与考古密切相关,考古对今人有哪些重要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

    海洋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

    我们这样站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当喷吐着鲜红火焰的果子

    被狂风一个个击落,那时候

    种子要撒遍土地,和矿藏一同沉默着

    为了在今天歌唱

    为了歌唱玉兰花

    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

    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

    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

    让我们一块走吧

    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

    (1)、是什么“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这一句写得非常好,试分析它的妙处。
    (2)、“种子要撒遍土地,和矿藏一同沉默着”这句话给人什么启示?
    (3)、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英国著名大戏剧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B、惠特曼,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诗集《飞鸟集》开创了本国文学史的新篇章。 C、歌德,德国著名大诗人,浪游者为歌德的绰号,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D、易卜生,芬兰剧作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社会悲剧有《玩偶之家》等。
  •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翱翔 汲取 藓苔 喋喋不休 B、巢穴 世俗 绽开 闪烁壮观 C、梢头 秘密 徒然 枯躁无味 D、辉煌 倾洒 麋鹿 一无所知
  • 19、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尽管她知道自己当年对弟弟的一番劝导是(枉然/徒然)的,但她坚信弟弟终有一天会理解她的苦心。

    ②我们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汲取/吸取)精神力量。

    ③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他(别具匠心/不落窠臼),将王羲之的行楷笔法与张旭的狂草笔法结合起来,令人眼前一亮。

    ④走进他的个人藏宝馆,只见古籍、古画、瓷器等各种宝物如(浩如烟海/恒河沙数),令人惊奇。

    ⑤教授问:“你也愿意报考我的研究生吗?”他没想到教授问这个问题,一时(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20、下面这句话有歧义,请加以修改,使之语意清晰。

    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们在观看魔术表演。

上一页 959 960 961 962 9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