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体味下列诗词句中各意象暗含之意,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不舍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悲凉

    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亲念友

    ④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凄苦

    ⑤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散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B、“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3)、“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如何理解?
    (4)、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小屋环境中的温暖暂时压倒了冬日的寒,快乐暂时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内涵具有开放性,如“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4)、《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单峰驼

    侯汝华①

    单峰驼走过戈壁,

    孤寐者②,请步③足迹而前来,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

    为你远行者洗尘,

    我的笛曲虽已残破,

    犹能回奏悦耳之音,

    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

    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罂粟,山茶,为何而红?

    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

    让这血艳的芬芳,

    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

    刺破你的华梦,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

    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

    请步单峰驼之后尘,

    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选自《海上谣》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

    【注释】①侯汝华(1910-1938),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著有诗集《海上谣》②孤寐者:孤独迫梦的人。③步,这里用作动词,踩着,沿着的意思。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单峰驼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韧,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B、第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 C、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与过去诀别,不要再做黄粱美梦,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感而倒退。 D、在最后一节诗里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在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 D、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3)、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4)、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黑色地图

    北岛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节选自《北岛诗歌集》)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长于一生”一句,指出自己这次是灵魂的返乡,因而不会遗憾,他仿佛突然明白了自己永生的故乡究竟应该在何处。 B、“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提及回乡的缘由,“我是他的回声”一方面说明生命链条的延续,--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顺。 C、“为赴约转过街角/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揭示自己回乡的另一个目的,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 D、“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诗人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而自豪,“关上”的“小窗”终将为游子打开。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运用比喻手法,以“寒鸦”自喻,诗人面对夜这张黑色的地图,感到无奈和绝望。 B、诗歌第一节写“归程/总是比迷途长”,运用 了类似“长亭更短亭”这种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表明回归故乡的艰难。 C、“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节奏变得明快,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叫出了故乡的名字,全诗由此达到高潮。 D、最后一节的“我回来了”与开头的“我回来了”形成呼应,有中国诗歌回环往复之美;这首诗语言深邃.凝练,却并不晦涩。
    (3)、为什么诗人说“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4)、有人评价本诗“将现代诗的象征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炉”,请以第二节为例加以简析。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呢,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呢?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器宇轩昂、气质高贵的,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    ①    ——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秋天,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    ②     , 小孩子在嬉戏玩闹,大人们在拉家常,讨论春天种下的庄稼籽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崽子已经坐胎……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设问    比喻    拟人 B、反问    排比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D、比喻    夸张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就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____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似悲歌却多悠扬,(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        ),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____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____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____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   )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   )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什么有的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    ①    。正如外来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族热爱的乐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其实,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最初(   )来自农民。当年去乡下演出,农民们说,我们用小提琴拉的贝多芬、巴赫虽然好听,但是他们是(   ),他们喜欢的是越剧和沪剧。最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国人传颂。

    外国近代音乐有不容忽视的先进技巧,我们不应无视甚至排斥;我们更要牢记,中国音乐是有自己的传统与风格的。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    ②     , 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作为年轻一代的音乐人,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感情的音乐语言,创作者如果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能从作品中产生共鸣,甚至喜欢上音乐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所以   动机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B、尽管……但     动因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C、因为……所以   动因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D、尽管……但     动机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文艺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们书写着历史和时代,弘扬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登载“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推介,请你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写一段评价文字,结合作品内容展现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点。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生动,100字左右。

  • 10、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应填入哪组词语    (    )

    ① 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 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 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普希金城诵诗

    张瑞田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

    汉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5日14版)

    (1)、作者引用普希金的《自由颂》,有什么作用?
    (2)、文中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橡子果,有何用意?
    (3)、结合全文,谈谈俄罗斯少年在普希金铜像前诵诗的场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燕子认得那座新房的主人,他们比去年又老了许多。白发像往事一样缠绕在女主人的头顶,皱纹像枯藤一样爬嵌在男主人的前额。它们在新房内飞了几圈,好似闯入了一间黑屋子里,沉闷和压抑使它们窒息。它们多想看看房梁和青瓦,看看墙角的绿苔和窗框上的蛛网,可这一切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四壁的惨白。月光照不进来,①____。即使在白天,也是一间暗室,藏满了发霉的旧底片。燕子很失落,它们深知,自己和时光都再难回到从前。

    它们窃窃私语一阵,商量着到村里的其他人家去筑巢。它们挨家挨户地选址,发现大多数人家的房屋也都变成了楼房,似一个个的城堡。即使尚有未被改造过的老房子,也都门扉紧扣,没有人住了。它们从窗孔钻进去,像两个光阴的偷盗者,试图盗出那本泛黄的族谱和压在香案下的那册老黄历。遗憾的是,族谱和黄历都被房主的后人投进了炉火,就连祖宗的牌位也变成了黑色的焦炭。

    燕子议论纷纷,像两个异乡人在谈论春天的花季和细雨。它们决定唱一支歌就离去,②____。它们唱黄土是黄的,唱黑夜是黑的,唱叶子飘落地上,唱露水挂在草尖;唱夕阳染红暮色,唱山风催老黄花……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借代  对偶  排比 C、比喻  反复  对偶 D、拟人  夸张  借代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们唱黄土是黄的,黑夜是黑的,叶子飘落地上,露水挂在草尖,夕阳染红暮色,山风催老黄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海风

    【法】马拉美

    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

    逃遁!逃向那边!我感到鸟儿们醉心

    在无名的泡沫和蓝天的中间!

    沉入大海的这颗心将一无所恋:

    映入眼帘的古老花园,

    夜呵!这照耀着洁白无瑕的

    空纸上凄凉的灯光,

    还有那哺乳婴儿的少妇,都不能将我留下。

    我要离去!轮船,摇晃着你的桅樯,

    向着一个异国的自然起锚!

    烦恼,我受着热望的折磨,

    眼前犹自闪现着那把泪诀别的情景,

    也许,桅樯会招来风暴

    风暴倾覆了船只,

    沉没了桅樯,沉没了桅樯,又不见肥沃的岛屿……

    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

    (1)、诗人为什么说“肉体是悲惨的”?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2)、诗人为什么要“逃”?
    (3)、“水手的歌”象征着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 14、语言文字运用II

    情感表达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意义重大。我们通过爱的表达,____;我们也会表达愤怒,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____,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言,____,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它既反映了该文明中的情感文化,也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情感体验。

    学习古人的情感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逐渐失落的情感体验。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描绘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一种迷茫悲伤的复杂情绪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刻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变化的细微;“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道出了人世变幻的感伤。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将第二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改写为整句 , 并使句子表意符合逻辑 , 可以适当调整、增删词语。
  • 15、语言文字运用I

    赵永新的新书《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细细描摹了七位科学女性。她们无不听从内心召唤,做想做的自己。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校读博?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眼看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 , 不禁抑制不住心生疑惑。权衡再三,她决定留下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元器件研究。如今,三十出头的她已成为国际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学术明星。难道____地进入人生预设的轨道,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不,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单位报到的付巧妹打道回府,插班高二,考大学。此后,她多次“改道”,最终如愿以偿,师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在古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脱颖而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只知道工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汉子”。她们在科学上破茧成蝶甚至羽化登“仙”;她们亦享受着一本书、一杯咖啡、一场电影带来的“小确幸”。她们一路走来,真实如邻家女孩,普通如隔壁大姐。尽管她们也面对过山穷水尽,但总会有____。她们做自己喜欢乃至迷恋的研究,你能感觉到她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沉浸在这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大家会觉得她们的成功是____的。

    永新的叙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点、启发点,体味女科学家的热爱与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标点表达上有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的“”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2)、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3)、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借描写行人攀爬蜀道的感受从侧面衬托其高与险。
    (4)、杜甫《客至》中的“”两句,综合运用了对仗、对比、互文等手法,表达了杜甫在寂寞中有客来访欣喜异常的心情。
    (5)、以水为喻形容时间流逝、表达深沉感慨的,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有屈原《离骚》中的“”。
  • 17、古代诗歌阅读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汉代的严遵,字君平,他在四川成都隐居,以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蚕丛是传说中远古时代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便是代指入蜀的道路。 B、颔联“起”“生”二字写出了蜀道的狭窄、高峻,且赋予景物动感之美。 C、“秦栈”是指秦地的客栈,在春天繁茂树木的簇拥下,别有一番情趣。 D、此诗与《蜀道难》虽有长与短、雄奇与婉丽之别,却俱得蜀道之神韵。
    (2)、有论者认为李白在本诗中描写的这位朋友在官场上不得志。请从诗中提取可能的证据,予以论证。
  • 18、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 , 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与俱归拘留 , 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文本二: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节选自班固《离骚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又使A诱B楚C请D与俱E会F武关G遂胁H与俱I归J拘K留L不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即唐尧虞舜,古人认为尧舜时代是太平盛世,尧舜也被当作贤君代表。 B、迁,古代官职调动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意思是降职。 C、见,文中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思不同。 D、狂狷,指志向高洁,亦指放纵、不遵礼法。文中指放纵不遵守礼法,含贬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经序》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了阐释,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作者借“凡百君子”表达了同病相怜之感。 B、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C、《离骚经序》中指出了《离骚》艺术风格的根本特征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让读者对《离骚》的艺术风格与特色有具体而又明晰的认识。 D、司马迁《屈原列传》里认为《离骚》兼有“国风”与“小雅”的特点,赞许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里则不赞同这种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

    ②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5)、对《离骚》的评价,班固《离骚序》与王逸的《离骚经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 19、下列句子出自《论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B、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至死持守真理,不进入弱小的国家,不留在动乱的国家。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数众多的军队有可能被夺去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謇朝谇而夕替        ②为仲卿母所遣 B、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蒲苇纫如丝 C、①长余佩之陆离        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D、①不吾知其亦已兮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上一页 935 936 937 938 9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