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④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B、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其后楚日以削
C、①吾为其无用而接之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④何以汝为见
D、①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②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③由是观之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①一日克已复礼②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④《国风》好色而不淫⑤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⑥及凯旋而纳之
⑦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⑧自以为关中之固⑨以货物与常
⑩武等实在⑪小子何莫学夫《诗》⑫汉亦留之以相当
A、①⑤⑦⑨⑩①⑫ B、①③④⑤⑥⑨⑫ C、②④⑤⑥⑦⑧① D、②③④⑦⑧⑨⑩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②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③会论虞常 论:讨论 ④静而后能安 安:性情安和
⑤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⑥赢粮而景从 赢:赢得
⑦泉之始达 达:指泉水涌出 ⑧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⑨今得杀身自效 效:贡献,献出 ⑩厚市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⑪私候胜曰 候:问候 ⑫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湎
A、①③⑧⑨⑫ B、②③⑥⑧⑪ C、①④⑤⑦⑩ D、②③⑤⑨⑪ -
4、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A、李明真是个没有礼貌的人,我在他身后拼命挥手,他都没理我。 B、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恼怒,二忌睡前饱食,三忌卧处当风。 D、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②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身临其境的。
③“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力了。”④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⑤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们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⑥尽管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 , 但合作抗疫始终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_ 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②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③今天,要____“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④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____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⑤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____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⑥革命导师们____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____,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A、援用 搜集 制服 制定 权力 既……又 B、使用 搜集 制伏 制订 权力 既……又 C、援用 收集 制伏 制定 权利 不仅……而且 D、使用 制服 制订 权利 收集 不仅……而且 -
7、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复辟(pì) 恫吓(hè) 着(zhuó)人送还 谬种流传 能曲能伸 B、给(jǐ)养 诨(hún)名 曲学阿(ē)世 互相厮拼 背景离乡 C、包扎(zā) 炮(páo)制 呱(guā)呱坠地 翻然觉醒 毕恭毕敬 D、摒(bìng)弃 骨殖(shi) 书声琅琅(láng) 决无妥协 共克时艰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9、语言文字运用II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
10、语言文字运用I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氟湿的绿意,令人____。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____。 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 , 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 ),此时, 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 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____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
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脾
花团锦簇
齿颊生香
流连
B.心旷神怡
花团锦簇
齿颊生香
留恋
C.沁人心脾
灿若烟霞
大快朵颐
流连
D.心旷神怡
灿若烟霞
大快朵颐
留恋
(2)、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口中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3)、划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词语,独立成句,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1、名篇名句默写(1)、《过秦论》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体现,如屈原《离骚》中“ , ”两句,诗人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比,表达了他 愿为君王效忠的爱国之情。(3)、《将进酒》中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诗句是: , 。
-
12、古代诗歌阅读
咏怀(其三十九)
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领起下文之出征效命,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秦风·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2)、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3、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亲魏A善楚B下兵C三川D塞轘辕E缑氏之口F当屯留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而王不争焉”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5)、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
14、现代文阅读II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锉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陈年的尿桶。他经历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 C、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3)、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
15、现代文阅读I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中国文博机构也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B、近年来,文博机构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其自身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C、文博IP的塑造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敢于创新,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 D、参与文博IP重构者可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其成功一般都坚持做到了重构后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文物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B、上海博物馆“西周鲁侯尊”数字资产火热上线,让观众可以成为任何次元的收藏家,拥有全新的文化选择自由。 C、湖南省博物馆增设“马王堆符文之谜”解谜游戏活动,借助实物道具和手机APP端,开创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组合。 D、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请你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为三星堆博物馆提供文博IP塑造的建议。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从「止」或「辵」为义符,表示与行动有关。本义是派遣,引申为选择。

择,从「廾」或「又」或「手」为义符,表示是手部的动作(「廾」、「又」都同样是手);从「睪」为声符,可以看成有兼义功能,依《说文》,「睪」的本义为「司视也」,就是侦察,有仔细察看的意思,「择」是要用心地挑,当然要仔细地察。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选与择”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语言文字运用Ⅱ
成都是天府,更是人间,在烟火成都开启专属于大运会的寻味之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款“成都味道”。
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川菜的辣,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成都小吃,也孕育了成都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因而不少人把“川妹子”称为“辣妹子”。从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的一声声“雄起”,到为中外记者准备的一封封亲笔信,再到赛场间隙全体观众齐声合唱的《成都》,这样的“成都温度”,(____),也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味道里的鲜香,(____)。川菜始于麻辣,归于鲜香,正如大运会不止为了比赛竞技,更为让青年人有机会站上熠熠发光的舞台。以青春之名,共赴大运之约,圣火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热情,更是青春的梦想与力量。
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厚重底蕴。从糖油果子的甜腻腻,到赖汤圆的糯叽叽,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配火锅的“清凉神器”Q弹冰粉 , 这“巴适”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 , 如同成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本土与国际之间交融碰撞。
千百年来,成都吸引人们的,(____ ),而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滋味。从不拘一格、复合调味的川渝火锅,到北料南烹、老菜新做的江湖菜,千般风味汇集于此,造就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也成就了千人千味的“成都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逻辑错误,下列与之有相同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B、“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 C、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D、《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写成“从糖油果子的甜,到赖汤圆的糯,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火锅搭配Q弹冰粉,这正宗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8、语言文字运用l
2023年9月,某咖啡和某名酒的联名“酱香拿铁”____。这款“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直接破亿。
这个秋天,自己有没有为一杯酱香拿铁“拼过命”?咖啡里到底有没有酒味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个红蓝相间的杯套和纸袋还被好好地存放在家里。隔壁某饮料也傍上了大牌,和意大利高奢品牌合作,推出了喜悦黄联名饮品。有媒体统计了近万条奶茶联名的相关评论,得出的结论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为了得到联名周边才为奶茶买单的。
部分联名周边限量、限地域发售,由此还延伸出了代购、代排、代喝产业。奶茶喝之即弃,贴纸和杯套却被当做宝贝一样供在床头或者工位上。追联名的年轻人的行为,是对“____”这一成语的诠释。正因为如此,奶茶品牌对联名IP的用心程度,相当于直接决定了联名的
口碑。
不过随着联名的花样越来越多,频次越来越高,咱们消费者多少有点审美疲劳,钱包也有点支撑不住。喧嚣褪去之后,消费者总会慢慢回归理性。不知道2024年,软饮潮流们又会卷向何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面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离开考场的同学请拿好自己的东西。 B、自己开车多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 C、我考试,我自己知道就行了。 D、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我们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的句子是“”;《<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这个句子是“”。(2)、“月”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月可寄寓哲思,张若虚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禁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月也可寄托感情,李白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3)、文言文有的句子音韵和谐,句式比较整齐。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 ”;《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 ”。
-
20、古代诗歌阅读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兰草和杜若,屈原在《楚辞》中最赞美的两种香草。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起兴,诗人以“兰若”自况,描写兰若在春夏时节茂盛地生长。 B、“幽独空林色”句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芳姿。 C、夏天过去,白天渐短秋风生。“迟迟”表气候渐变,“袅袅”表天色渐变。 D、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凋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以问作结,蕴含苦楚。(2)、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价陈子昂《感遇》组诗“尽削浮靡,一振古雅”。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