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派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摘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经验视角与内在科学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魏国,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邦与谋士郦食其一番筹谋,利用鸿沟扭转了极为不利的形势。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 B、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史上多个王朝统治者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水系。 C、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D、古今穿梭间,“鸿沟”不仅仅是硬邦邦的界限,而且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未来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成为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原因。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说也,余常疑之 B、其声呜呜 , 如怨如慕 C、有穴窈 D、相许
    (3)、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2)、《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 4、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
    (2)、磔磔云霄间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大声发于水上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古之人不余欺也
  • 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而此独以钟名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大石侧立千尺
    (4)、事不目见耳闻
    (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自以为得其实
    (2)、将入港口
    (3)、空中而多窍
    (4)、有大石当中流
    (5)、余方心动欲还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郦元以为下深潭
    (2)、微风
    (3)、水石相
    (4)、至唐李渤访其遗踪
    (5)、南声函胡
    (6)、北音清越
    (7)、桴止响
    (8)、余韵徐
    (9)、石之铿然有声者
    (10)、森然欲搏人
    (11)、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12)、有大石中流
    (13)、而臆断其有无
    (1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而笑李渤之
  • 8、下列对《石钟山记》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 9、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浪(鼓:振动)

    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恰好)

    C、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之乎(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深潭(临:对着)

  •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发出声响

    B、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恰好

    C、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 13、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 1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长子迈将饶之德兴尉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18、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⑥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君子病无能 , 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 C、记之者已少 言之不详 D、火尚足明也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 20、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击而求之 考:考究

    而聆之 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徐歇 韵:韵味

    余方心欲还 动:动摇

    D、虽知而不能 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也 陋:粗野

上一页 759 760 761 762 7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