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 , ”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钱财的蔑视。
    (2)、《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写出了作者面对眼前浩渺、美丽的景色,不禁产生了对自然与人类何时出现的探问。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阻隔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的感叹。
  •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影子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地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五、六句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吼”字是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 D、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2)、本诗“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出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异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格律诗选》 B、《长短句选》 C、《古体诗选》 D、《曲子词选》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得意须尽欢”,宣扬及时行乐,流露了消极的人生态度。 B、“陈王”句,诗人借曹植的经历含蓄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 C、这首诗句式多变,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诗歌节奏富有变化。 D、这首诗风格豪迈激越,形象地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
    (3)、全诗感情跌宕起伏。请对全诗分层,并逐层赏析。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 , 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④呜呃:悲叹。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2)、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已,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
    (2)、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3)、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此时与亡妻阴阳相隔已经十年,怎奈何山高路远,凄凉难言,只能强忍着不去思念。 B、词人在梦中回到阔别的家乡,也看到常见的场景,表达爱侣在自己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象。 C、夫妻相见没有往日的卿卿我我,唯有清泪流下,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全词运用夸张、拟人、比喻以及虚实结合等手法,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深婉而真挚。
    (2)、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 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②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5)、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唐诗风格与《楚辞》有区别,与《国风》更为接近。 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的特点。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B、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C、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体现了盛唐气象蓬勃浑厚又敏感丰富的艺术特征。 D、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假如你在进行关于盛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要针对“盛唐气象的成因”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报告要点。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琉璃钟”表明酒器精美名贵,“琥珀浓”“珠红”用借代表现醇香明净的酒色。 B、烹煮佳肴,欢歌曼舞,钟鼓馔玉,美妙至极,诗人展现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C、“坟上土”与前文绚丽斑斓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境变得忽而凄凉幽冷。 D、本诗多选用珠、玉、花、雨等细美之物,有别于李白《将进酒》中的奇伟景象。
    (2)、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请分析是如何表现这种意识的。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 其五 )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塞虏”“天兵”,措词即含褒贬,表明诗人鲜明的情感态度。 B、颔联承“天兵”,描写将士进军神速、深入敌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C、尾联直接引用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典故来抒情。 D、诗歌充满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回避了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
    (2)、请结合颈联赏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之意境的? 
  • 12、阅读李白的《将进酒》,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黄江之水”和“镜中白发”,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起兴。 B、如果删掉开头的两处“君不见”,对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没有影响。 C、诗中多处使用了夸张手法,如“千金”、“三百杯”、“千金裘”等。 D、全诗大开大合,结尾的“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呼应自然。
    (2)、李白的诗中经常使用夸张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3)、你从本诗中读出李白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概括。
  • 13、将进酒
    (1)、《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
    (2)、《将进酒》中“”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4)、《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
    (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与象:人的对象化

    从严格意义上说,“意象”中“象”的含义应该更接近“像”,因为后者不仅更加具备主客统一的内涵,也可更好地对审美呈现进行囊括。“象”字属于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含义是“大象”。“像”为后起字,按照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其含义为“似也”,在战国以后的小篆中被普遍使用,并形成与本字分庭抗礼的状态。由此可见,《系辞》将“象”释为“像”并非偶然,一方面它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人们观照外物时具备了更多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魏晋以后愈演愈烈,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象”观念的逐渐产生和成熟。钟嵘《诗品序》开篇即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从气化生物、衍及性情的角度看待艺术的起源。在行文过程中又将“物”具体化为“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由此可见,真实性情与物象逐渐开始获得了统一,象与意合一的主观之“像”的内涵开始具备雏形。与钟嵘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窥意象而运斤”的表述,历来被视作“意象”概念施用于文学领域的标志,但是此处的“意象”更多是指创作者“想象中的形象”,或者说是外在物象在心中的投影,其中缺少了对呈现在作品中的形象(“像”)进行涵盖的维度。

    唐代文人通过对各种艺术实践的理论言说,推动了意象理论的完善。皎然在《诗议》中称“境象不一”,承认形象本身的复杂样态,继而又说“义贯众象,而无定质”。按照他的说法,凡是熔铸了主观情思的想象都可纳入意象的范围,因此他已经注意到了意象在时代艺术中的普遍存在。在《唐朝名画录》中,朱景玄认为绘画可在点墨之间实现“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境界。到了晚唐张彦远则明确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而且前者要服务于后者,这一过程中“像”的含义变得丰满,魏晋“意象”理论中缺失的作品中形象(即客观之“像”)的维度被补充起来。

    但客观而言,对这一理论的概括和深掘还是在文学领域,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文学的特殊属性,还取决于文人自身杰出的文化修养。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象外之象”的命题,这是对文学意象高级形态的概括,亦可看成对作品中呈现的形象的肯定。至此,客观物象、主观意象、审美意象获得了统一,意象也成了统摄世界维度、主观维度、呈现雄度的综合性概念。

    理与象:意象的现代化

    实际上,宋代文论并不重视意象范畴,这方面甚至逊色于之前的唐代和之后的明清。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宋人往往更加强调后者,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意象的看法。文学作品往往成了表达哲理的工具,其中蕴含的形象自然变得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经历了唐代的汪洋恣肆,宋型文化变得更加老成,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趋势由欧阳修、梅尧臣开端,自然、古淡是他们的创作宗旨,到了苏轼更是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艺术批评原则。

    到了明代,文学意象论实现了真正的自觉。意象范畴被广泛运用于诗文批评和诗文创作之中。比如李东阳评韩愈“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两句时,称“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耳”,评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极桥霜”两句时,称“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可见,他已经将“意象”作为专门的理论概念进行使用了,其含义与今天的用法已十分接近。同样,在其诗文创作中“意象”也被广泛使用,比如“气喷为云血成汗,意象矫矫腾高空”(《画马歌》)、“若有人兮街门之下,兰渚之滨,体貌质野,意象清真“(《见南轩赋》)。由此可看出,意象不仅被视作文学领域中的特殊形象,甚至也有将其泛化为超拔人物气象的趋势。这说明“意象”概念已被普遍认可,且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话语体系之中。

    “意象”范畴在明代既已建构完成,清代学者在论述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意象问题在清代原地踏步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一理论本身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明人的建构,留下来的开掘空间已少之又少;其次,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蓬勃发展,诗词的地位开始动摇,清代的情况更为明显,这种背景下文人对意象问题的热情被对人物形象问题的讨论所淹没。因此,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象”的问题,章学诚的总结最具代表性:“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六艺”中除了《诗》与《易》以外,《书》《礼》《春秋》《乐》大都带有叙事特征。章学诚的这种认知一方面有还原“象”之本来含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意象也绝非仅仅局限于抒情文体(尤其是诗歌)之中,其对叙事作品同样适用。这为除诗词以外的其他文学样式中形象的合法性找到了根据。可以说,这种认知既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也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韩伟《“意象”范畴三段说》)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像”为后起字,在战国以后被普遍使用,二者含义不同,并呈分庭抗礼之势。 B、晚唐张度远观点中,既谈到了“形似”,又谈到了“立意”,也谈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像”的含义更加丰满。 C、宋代文论忽视意象范畴,不重视形象,是因为受理学大背景的整体影响,在文与道中,宋人往往更加重视“道”。 D、虽然清代学者在论述意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并未有实质性推进,但却为现代文论中意象范畴的再度扩容提供了基础。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后“审美意象”观念逐渐产生并成熟,唐代意象理论不断完善,明代实现真正自觉。 B、朱景玄在谈论绘画时也谈到了意象和相关理论,可见艺术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 C、宋型文化在文学审美倾向上推崇以淡为美,这种艺术倾向会影响艺术创作的变化。 D、清人往往从广义形象的大维度来重新审视“象”,说明之前人们都从小维度审视“象”。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论证意象的诞生、发展过程,使文章呈现出递进式结构。 B、文章引用大量文学论著的内容论证意象范畴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运用。 C、文章在论述宋代文论不重视意象范畴时,注意从不同角度探究原因。 D、文章在谈论意象的发展史时,不局限于一种文体,也不只限于文学范畴,视野全面。
    (4)、请结合“像与象:人的对象化”中的有关“意象”的解说,对下面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文字的意象进行评价。

    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5)、人们对意象的认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①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词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③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④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当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富于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B、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 C、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阅读者看到“阳关”“乌衣巷”,就会联想到“离别”和“繁华的落幕”。 D、文章第四部分结尾段语义上和上一段紧密相连,但又有所升华,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呐喊,渗透着对生命的关照。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漫溢”一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句子②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文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C、句子③语意上绾结下文两段文字,述说“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D、句子④与文章开头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相照应,此处的“泉眼”仅指“不竭涌流泉水的源头”。
    (3)、请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谈谈你对第四部分画波浪线处的理解。
    (4)、有人评价彭程的散文富有“诗性”,请结合全文赏析。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瞑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点题,因为要戍守边关,丈夫与妻子分别,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B、本诗女主人公幻想丈夫会在某日归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遥远的离人 C、本诗是一首五言长律闺怨诗,除首尾两联,其他均用对仗,具有音韵美。 D、本诗描写了思妇的一天的心境变化,侧重人物描写,没有借景物抒发情感。
    (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2)、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枫”“浦”在诗中也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显得诗中的离情荡漾,诗意曲折有致。 B、言“谁家”,可见不止一家,言“何处”,可见不止一处。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跳出一户一牖,走出一人一事,走进被月亮笼罩的大千世界的春夜,望见了天下离人的愁情。 C、“可怜”“应照”二句,诗人不直接书写分离的悲和泪,而是借“月”来烘托,赋予月光以灵性,描绘出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赞叹自然的奇丽,却超越了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讴歌爱情的纯洁,却不局限于抒儿女别情离绪。而是以月为核心意象,形成了一种景与情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2)、清人王闿运赞叹本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请结合节选诗句,分析其语言上“竟为大家”的原因。
  • 19、名句名篇默写
    (1)、王于兴师,。与子偕行!
    (2)、 , 鱼龙潜跃水成文。
    (3)、 , 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4)、夜来幽梦忽还乡, , 正梳妆。
    (5)、《〈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6)、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 20、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四个文本,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国精神。
上一页 502 503 504 505 5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