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这一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也就越遵守逻辑规则和定义。 D、逻辑有效性理论的确立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具备了逻辑品行,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引》)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B、《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夜月下的幽美越远之景,作者张若虚用其中的五个主要意象,创制了这首诗的诗题“春江花月夜”。 C、《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观察到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D、《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指“合纵”,意为“合众弱以攻—强”,指的是诸侯联合抗秦。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
    (3)、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诗人也常用“乌”意象来寄托内心情感,如“”。
  • 4、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请仿照下面完整的三段论示例,将其他两句话还原成三段论。

    示例 所有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也是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应该提高经济效益。

    (1)、你是新闻学院的学生,你应该学好新闻理论。
    (2)、这台个人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它应该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 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反驳一: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反驳二: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

  • 6、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乙两人都非常喜欢辩论。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辩论起这样一个问题:①

    甲说:创立“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他的爸爸,可见儿子一定比爸爸聪明。乙反驳说:恰恰相反,这个例子只能证明爸爸比儿子聪明,因为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和他爸爸相比,或者爱因斯坦和他儿子相比,都仅仅是一个特例。③。所以,甲、乙两人的论证都存在逻辑错误。 

  •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收到有关网购的投诉越来越多。这些消费是在网上发生的,所以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火爆的网上促销活动致使商家服务、商品质量存在大量的问题。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操作,就会落入购物欺诈陷阱中。在此,消协提醒广大网民,选择知名厂商、选择货到付款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购纠纷的发生。

    ①网上消费不一定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个钟头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节选自鲁迅《安贫乐道法》,有删改)

    (1)、以下选项对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劝人安贫乐道”古今方子很多却都无大功效入手,揭示新方子开不完的原因,接着直指当下的两个方子“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 B、针对“兴趣”之谬论,作者从前提条件入手反驳,指出对职业乐此不倦须“轻松一点的职业”才行,否则连身体都顾不了,自然没有兴趣可言。 C、对于“席卷天下”之谬论,作者有针对性地指出,在秋天身体因受凉而生病的也是这些穷人们,指出“席卷天下”的不良后果,自然而然地批驳了谬论。 D、本文综合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等间接论证方法对“劝人安贫乐道”的做法进行批驳,思维缜密,论证严谨,语言准确,充分地彰显了逻辑的力量。
    (2)、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 9、参考材料一的方式,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每处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有人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众人聊起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说:“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反驳说:“?”

    材料三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说:“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

  • 10、下列选项推理的过程与画波浪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感情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面对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感情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不值得这么做。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有缺席,所以他没有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 11、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绝大部分还没从建筑设计学校毕业就已经离开学校,开始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因此,有人认为建筑设计的专业学习对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能提供有力的帮助。以下选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反驳上述推论的一项是(  )
    A、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职业发展比较好的从业者,基本都毕业于建筑设计学校。 B、调查显示,建筑设计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要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C、知名建筑公司在招聘设计师时,很看重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 D、建筑设计大师都承认,他们学习了建筑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
  • 12、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下列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 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
  • 13、语言文字运用Ⅱ

    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VC需求。同时,柑橘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____。爱吃橘子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吃了过多的橘子,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甚至有些人会怀疑,是不是橘子被染色了?

    其实跟染色没什么关系。吃了橘子皮肤会变黄,是因为柑橘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经常吃很多橘子,____,如果无法及时代谢掉,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橘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的甚至会全身的皮肤变黄。

    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____,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其实,除了柑橘类之外,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小黄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橘子吃多了,人就成了“小黄人”,这一说法生动有趣,“小黄人”原本是《神偷奶爸》系列动画中短胳膊短腿又爱吃香蕉的小萌宠。与此类似,“紧急出口”的人形标识被称为“小绿人”。依据下图,请简述“小绿人”的构图要素及含义。

    (注:图中深色部分均为绿色)

  • 14、语言文字运用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的时间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____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____,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____,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是古代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有的作者借月表达哲理,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表现月一直不变;也有作者借月抒发怀抱,比如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借洞庭月光照耀陪伴来表达自己“”的胸怀。
    (2)、文玩里有著名的“四不猴”,它是根据《论语·颜渊》中的内容制作的,下图中表现的是“”两句。
    (3)、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有所体现,记录在《论语·雍也》中,是“”两句。
  • 16、古代诗歌阅读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 , 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骑白鼋(yuán):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白鼋,白色的大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由此可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担忧。 D、本诗一改赠别诗抒写离情别绪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友人的形象和品格的刻画上。
    (2)、同样写黄河,请比较本诗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异同。
  • 17、文言文阅读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自。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唯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 , 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翅上的大羽毛,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融认为祢衡既才华横溢,又光明磊落,志向高洁,疾恶如仇,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向曹操称赞并举荐他。 B、虽然曹操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容不下他。 D、祢衡在《鹦鹉赋》中借鹦鹉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即便充满艰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②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5)、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 18、现代文阅读Ⅱ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的时候,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的,莫过于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的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也许因此而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的: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要你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坐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的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显示欢乐。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无所事事,只有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我”被套上铁链,原因不只“我”的“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可能逃脱被抓捕的厄运。 C、“我”因违法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D、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难逃厄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见大,其夸张、漫画式的手法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时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9、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服务现代化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正确选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造与创新为途径,以转化与发展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相协调、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杜绝形式主义偏颇,使传统文化经合理再造与整体提升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积极融合,以求协力共进。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并登高望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与渗透融会必将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与发展提升必将发展到一个崭新境界,携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努力和新贡献。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包含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的应有之义。文化是创新的,又是继承的,是创新与继承的统一;文化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当下与历史的结合。文化的现代化或现代化中的文化,不能不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正如现代化不能割断民族血脉一样,文化创新发展亦不能无视历史传统。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期相遇,既为中国现代化推进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望与交流,实质上是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文化坚守和观念创新的一次互动。在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生作用的同时,现代化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提供了时代机遇、重要遵循和现实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自身走向现代化。

    其一,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时代机遇。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新发展,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它的改造与吸纳,离不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推动,离不开作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享用主体的中国人民的传承发扬与自觉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其二,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要在实践上有所遵循,现代化则为之提供目标、方向及道路等方面的基本依赖。一要服务现实。二要科学阐发。传统必须与现代相连,传统文化必须接通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融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

    其三,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现实条件。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现代化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丰厚社会土壤。现代化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连,现代化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氧化剂。现代化在孕育新的、更加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之时,既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新鲜元素、注入新鲜血液。现代化思想文化本身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现和纠正自身缺陷的参照对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反观和超越自身局限的榜样力量。借助现代化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而且能够迅速氧化而达至蜕变,加快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商志晓《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联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必须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B、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能够使我们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得失,能够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不利倾向。 C、文化要实现现代化,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而创新就不能无视历史传统,而需要将当下的与历史的紧密结合在一起。 D、中华传统文化欲实现现代化,需要以现代化思想文化为参照物,以发现和纠正自身的缺陷,反观和超越自身的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的开头部分的论述重心是相同的,都是重在论述传统文化的创新。 B、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服务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态丰富、成效实在。 C、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 D、现代化与工业、信息文明及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里说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C、《论语·子罕》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4)、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家长想用《论语》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读到“无友不如己者”时,心生疑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杨伯峻《论语译注》),但如果大家都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谁还会有朋友?孔子怎么能这样教导人?对于这样的内容,家长十分疑惑。

    请结合两则材料和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为家长解除疑惑。

  • 20、下面对《江城子》(宋苏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揭示了自己难以抑制的沉痛情感。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将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爱妻的深切怀念。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这里,作者设想此时自己一个人孤独凄冷的痛苦心境,以寄寓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D、全词虚实结合,且叙述、白描等多种表现方法组合运用,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读之令人动情哀惋。
上一页 501 502 503 504 5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