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大作文

    反转,指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或对事物的认识产生颠覆性转变。请以“反转”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2、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请以“赞歌献给你”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崇敬之人的赞美。要求:情感真挚,有形象,有文采,150字左右。

    ⑵顺义一中高一年级准备为“阅读分享”活动起一个恰当的名称,现向全体同学征集名称,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参与者还需为名称作简要解读说明。要求:名称符合活动主题,解读说明合理,150字左右。

    ⑶请以“秋景美如画”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所见到的景致。要求:特点突出,描写生动。150字左右。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地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如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哒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嘠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我查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⑪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词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注]①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②铁蹄马:与著名的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双璧”“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
    (2)、下列对第⑨段中牧民形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烈豪放 B、淳朴深情 C、能歌善舞 D、勤劳勇敢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优美隽永,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①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

    ②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4)、文章结尾处“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一句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患”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中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会有很多流弊产生的说法相近。
    (3)、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5、下面语段空白处,人物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我以十二分的虔诚拜读文物柜中的这些手稿时,顿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之敬,不觉想起____那句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

    ②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____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

    ③____爱领袖更爱真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国家的前途。他浴血奋战30年,不知几死,经受住了“武死战”的考验;庐山会议30天的争论和其后15年的折磨,他又不知几死,通过了“文死谏”的测试。他是一位为人民、为国家二死其身的忠臣。

    ④____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A. 辛弃疾瞿秋白彭德怀柳永

    B. 辛弃疾周恩来彭德怀柳永

    C. 林则徐 周恩来 瞿秋白 辛弃疾

    D. 林则徐 瞿秋白 彭德怀 柳永

    (1)、下面语段是一组排比,请依据上下文,将其补写完成。

    韩愈,这位唐朝的文人泰斗,他以“文起八代之衰”的豪情,凭一已之力撑起了唐朝文化的半壁江山。他既立言又立业,不管是身居庙堂还是身在江湖,都不忘士子初心,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他曾悲痛地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无比热爱。

    范仲淹,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用热血与才情编织的传奇。他立志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最终被迫成为手拿羊毫软笔的一介文人,他这一生都在渴望收复失地,终是报国无门。他满怀豪情写下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更是表达了他恢复中原的坚定志向和深厚炽烈的爱国情怀。

    这三位伟人,他们的诗句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 6、依据所读小说《活着》,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活着》中的人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春生是比较精明会生存的人。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活下来,从第一次在长江附近打仗到抗美援朝,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着,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可以九死一生。 B、徐福贵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亲人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地活着。 C、二喜,善良,憨厚勤劳,他人残志不残。他是一个工人,有一定的阶级觉悟性,时代的觉悟性。 D、福贵父亲,旧时的地主,他对福贵的教育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教育——表面上严格,其实包含着纵容溺爱。
    (2)、家珍去世后,福贵特别想念,总希望在梦中见到家珍。如果福贵在梦中见到家珍,他会对家珍说些什么呢?请你依据小说,合理想象,以福贵的口吻,对家珍说一段话,表达福贵对家珍的感情。

    依据《把栏杆拍遍》“阅读伟人”单元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 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 食野之苹。 , 鼓瑟吹笙。(《短歌行》)
    (3)、 , 枉用相存。 , 心念旧恩。(《短歌行》)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5)、“”两句表现了作者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归园田居》)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作结,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7)、《登高》中“”两句写出了杜甫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以及面对萧瑟秋景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8)、《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虽终,白居易又采用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情景交融,有余音绕梁之妙。
  •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 ,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而知来者。”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

    愠:敏:谄:往:

    (2)、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孔子从哪些方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1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风悲慨沉郁,动人心弦。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此诗体裁上属古体诗,七言为主,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而曹操《短歌行》气格高远,全诗虽以忧为核心,但不是消极无奈的低沉悲吟,而是深沉激越的慷慨高歌。
  • 11、 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呈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体现了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 B、《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是王昌耀,这首诗的结尾乃神来之笔,以特写镜头表现一只小小的蜘蛛,与前一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具分量。 C、闻一多对诗歌创作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一诗是其对古典诗词中“蜡炬”意象的继承和创新的作品,诗中“烛泪”内涵丰富既表现了思念心上人的忧伤,又表现了理想受阻的焦急。 D、《致云雀》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致云雀》中多处使用比喻,生动表现了自由、欢乐、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云雀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
  • 12、 下列对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白描)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比喻)
  •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B、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C、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 14、 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粪土当年万户侯

    A、栗深林兮层巅 B、之不以其道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其子 D、斗折行,明灭可见
  • 15、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欲之梦吴越     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B、因为长句,歌以赠     公与乘,战于长勺 C、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 万钟我何加焉 D、放白鹿青崖间        年九十
  • 16、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挥斥方 笔格劲 猎猎风    文壮节 B、枉用相    恤耆老 而不论 屈己 C、对酒歌 机立断 家掌权 仁不让 D、宅十余亩 人品端 行不逾    圆百里
  • 17、 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 挥斥:排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 B、悠悠我心 悠悠:悠闲。 少无适俗韵 适俗:适应世俗。 C、何时可 掇:摘取。 烟涛微茫难求 信:信息。 D、青冥浩荡 青冥:天空。 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 18、 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 曼山遍野 甘霖 愁怅 尴尬 倦殆 虔诚 B、不事雕琢 挥斥方遒 宽恕 踌躇 执拗 皱褶 推搡 C、霞尉云蒸 握发吐哺 掇取 迁谪 超拨 怂恿 宛转 D、鄙弃尘土 转徒江湖 青冥 长嗟 山颠 磕拌 霓虹
  • 19、 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流(gě) 石(lè) 动(rú) 出(shèn) 岩泉(yīn) B、一派鸣(xiāo) 慰(jí) 忸(ni) 膏(zhì) 谢公(jī) C、畅淋漓(hān) 弃(bìn) 热(chì) 叫(háo) 水澹(dàn) D、头银篦(tián) 起(diǎn) 讷(nà) 娇(chēn) 无言(qiāo)
  • 20、作文;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citywalk最近火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寻找安放心灵的地方,在繁忙的生活中努力调整呼吸的节奏。以往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但是,城市漫步的风靡恰恰是一种提醒:心仪的景可能就在身边,入目的美可能就在平时。

    ①请以“安放心灵”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抒写清晰。

    ②请以“风景竟在眼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抒写清晰。

上一页 463 464 465 466 4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