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以表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以闻 -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臣亡国贱俘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得双石于潭上
-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示例中的加粗词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死生亦大矣
A、园日涉以成趣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驼业种树 -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欲奉诏奔驰 B、室仅方丈 , 可容一人居 C、放浪形骸之外 D、亦将有感于斯文
-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次网站调查显示,有7成的网民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八成网民家庭起名不再按照辈分,还有一部分网民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和家族历史,很少跟家族其他成员交往与交流。有人认为,家族观念的淡薄,反映了延续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正在消失;也有人认为,家族观念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其日益淡薄折射出社会的进步;还有人认为,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文中画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2)、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 ①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
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灵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②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B、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C、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D、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9、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1)、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赡养祖母愿望的句子是:“ , 。”(2)、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视听结合,写出达官贵人宴享之乐、山水之乐。(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两种意象共同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
-
1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小题。
啼鸟 (节选)
欧阳修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滁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先写春光明媚时诗人却心情黯淡,为后面写诗人寻觅慰藉做好了铺垫。 B、两个“醉”字使用顶真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在花鸟陪伴中频频举杯的情态。 C、花朵嫣然含笑而鸟儿殷勤劝饮,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 D、原本消愁的苦酒后来却变成赏春时品尝的美酒,诗歌的情调有了明显的变化。(2)、有人说“可笑”二字既是嘲笑屈原也是诗人自嘲。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
11、文言文阅读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 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 , 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 , 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B、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C、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D、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地方官职之一,汉代始设,本为监察官性质。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权力很大。宋代以后常将刺史与太守用作知州的别称。 B、淮阴,地名,因在淮河北岸而得名。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阴,山北面、水的南面叫阳,因此洛阳指的是在洛水之南,衡阳指的是在衡山之北。 C、互市,即往来贸易,如晋赵两国间有往来贸易。 D、冀朔,冀指河北,朔指北方,此处泛指黄河以北地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不是只想躲在江南,而是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祖逖没能收编赵固、郭默的队伍,因为他们正在互相混战。 D、朝廷命戴若思做都督,祖逖担心北伐不成功。(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
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1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狗包弟
巴金
我听人讲起过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艺术家的隔壁人家养了只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艺术家被人揪出来,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一条腿也给打断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才走开了。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它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小狗有一位瑞典旧主人,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1962年我们在广州过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包弟每天清早守在睡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包袱”,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这些天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这一夜我想了很多,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我们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讲述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疯狂时代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在呼唤人性的同时,也讴歌人性,倡议人们应爱护动物。 B、包弟是日本种的小狗,又有瑞典旧主人,容易给“我”招致“里通外国”的罪名,所以成了作者的包袱。 C、文中加点的“解剖”既指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人“解剖”,又指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 D、本文按“自然流”叙事抒情,没有刻意雕琢的地方,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的变化: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2)、作者要写自己家的“小狗包弟”,为何要从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写起?(3)、文章包含了作者的精神之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哪些“痛”? -
1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到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可能会出现一种错觉: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基本都是那几种杉树或松树,很少遇到其它的树种。但如果到赤道周围的某片热带雨林去逛逛,你可能每走一步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反而很难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种。事实上,在热带的森林里,你可能难以见到一种树“扎堆”生长的情况,相反,一棵树旁更容易出现和它不同种的树。
科学家发现,在位于热带的巴拿马的巴鲁科罗拉多岛上,平均来说,一种树和与它同种树之间的距离,是和不同种树之间距离的三倍。按理说,越靠近一棵树的成年个体,土壤里这种树的种子密度应该越大,也更有可能出现另一棵同种大树。但在这个岛上,很多树和另一棵同种树之间的最近距离,甚至会大于其大多数种子能传播的距离。事实证明在靠近大树、种子掉落多的区域,反而不如离大树远、种子掉落更少的区域容易出现同种大树。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分别发表文章提出:越接近与其同种的成年树木,种子和幼苗的存活率越低,这后来被称为詹曾-康奈尔假说。该假说认为,距成年树木越近,针对其种子或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比如只感染该树种的土壤病原体和专门以该树种种子或幼苗为食的植食性动物。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这些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周围同种树的生长。詹曾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了这个假说:尽管距离一棵成年大树越近,它的种子散播得越多,但由于特异性“天敌”的制约,反而让距离它更远的种子生长为另一棵成年大树的概率越高。所以,在距离成年大树足够远且种子能够到达的地方,才更可能生长出另一棵同种的大树。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的作用,大树间对一些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自毒作用,都可能会降低成年大树附近种子或幼苗的存活率。而正是这些作用,让靠近大树的区域里难以再长出同种大树,从而抑制了热带森林中同种树的密度过度增长,这个结果也被称为“同种负密度依赖”。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同种负密度依赖”普遍存在于热带甚至一些温带的森林里,并且越靠近赤道,其作用越强。
但是,热带森林中的大树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热带树种对同类的排斥,通常远大于与自己异种的树,都符合“同种负密度依赖”远大于“异种负密度依赖”的现象。也就是说,针对同类,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其它种的树,相比起来它们甚至有些“社牛”,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在一般情况下,你也不必太担心数量稀少的“稀有物种”会在当地灭绝。那些“稀有树种”,之所以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它树,而是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类的生长。因为一旦种群数量受到干扰,“同种负密度依赖”的作用就会解除,新的个体会迅速生长,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另一方面,由于周围其它树的种子仍然被自己同种成年大树的“同种负密度依赖”作用抑制,因此这棵稀有树的种子和幼苗更容易在与其他树的竞争中胜出,成功生长为新的大树,取代原来那棵树的位置,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摘编自《如何让“社恐”变成“社牛”?建议向树学习一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詹曾-康奈尔假说指出,成年大树附近种子或幼苗的成活率降低是树种的特异性“天敌”和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所致。 B、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热带森林同种树的密度过度增长,因而出现了大多数热带树种对同类排斥的“同种负密度依赖”现象。 C、文中用“社恐”与“社牛”,形象说明了热带雨林中的树木排斥周围同类树木的生长,却对和自己不同种的树木很包容的表现。 D、“稀有树种”能够自我抑制,种群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同种树木间的抑制作用就会消除,种群树量便会迅速恢复。(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将在大兴安岭和热带雨林看到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了热带森林的树种更丰富。 B、为了说明热带树种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文章将巴拿马的巴鲁科罗拉多岛上的树作为举例对象,有理有据。 C、第三段从热带雨林物种的特异性“天敌”以及同物种对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两方面,论述了出现“同种负密度依赖”的原因。 D、某些树种之所以成为“稀有物种”,是因为“同种负密度依赖”的作用导致,而并不是因为这些物种的生存能力更弱。(3)、这篇文章在论述科学道理的过程中,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
14、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伫”(或“佇”)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观”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象”;而没有内心之“游”,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与“浮藻”在此均可指“意”形于“言”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与“浮藻”以“思”之顺畅、“言”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思”促“言”,
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言”既是“思”展现的载体,又构成“思”的内在根据。同时,“思”以“言”为基础,又以“言”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来自远方》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台词:“他们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孤岛造就了一个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6、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水边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短暂一环。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节选自韩少功《遍地应答》)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个“一阵”,说说和去掉“一阵”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2)、问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形式相同,效果各异,试分析划横线部分的“问”的艺术。(3)、标点符号的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试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妙处。 -
17、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过的唐诗里,关于饮食的诗句,最令我难忘的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一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是描写他到一个老朋友家受到的招待,餐桌上不仅有鲜艳悦目的色彩,①____,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由香味引起的食欲在温暖的色调中交织氤氲。
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苏东坡的胃口好得很,他不但发明了像东坡肉这样的名菜,②____,比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明代的文人中,写吃写得多且妙的,是画、诗、书三绝的郑板桥。“稻蟹乘秋熟,豚蹄佐酒浑”“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姜煮鲫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甚至连“笋脯茶油新麦饭”也入了诗,可见,③____。郑板桥还有一副好对联,联曰:白菜青盐粯子饭,□□□□□□□。这副对联表面上全是静物,而其人自在;纯是朴素,而品格自华。粯子是粗麦粉,这样的茶与饭,真是一贫到底了,但这样的茶与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
(节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根据上联,在文中口中填写出下联。 -
1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借代具有增强形象感、引发丰富联想等作用。如《将进酒》中“”,让人联想到充斥着佳肴美酒的富贵生活,形象地写出了李白对庸俗物欲的藐视;又如《春江花月夜》中“”,让人联想到高楼之上的思妇在明月照耀下的愁容。(2)、“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知道自己与榜样的差距,就会努力追赶。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3)、小明想要创作一篇历史小说《不忘李广》,他在前言中想引用一句关于李广的诗词名句,比如“ , ”。
-
19、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完成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注】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此诗作于常建辞官归隐时,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山中白云为清高风度的象征。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B、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中的“君”指常建自己。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 C、颈联“药院滋苔纹”,是指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表面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流露出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 D、尾联“余亦谢时去”的“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2)、有人认为常建本诗的艺术特点与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似,都是“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注: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
2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县录事钟起有子数人,与镠饮博,起尝禁其诸子,诸子多窃从之游。豫章人有善术者,望牛斗间有王气。牛斗,钱塘分也,因游钱塘。占之在临安,乃之临安,以相法隐市中,阴求其人。起与术者善,术者私谓起曰:“占君县有贵人,求之市中不可得,视君之相贵矣,然不足当之。”起乃为置酒,悉召贤豪为会,阴令术者遍视之,皆不足当。术者过起家,镠适从外来,见起,反走,术者望见之,大惊曰:“此真贵人也!”起笑曰:“此吾旁舍钱生尔。”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乃慰镠曰:“子骨法非常,愿自爱。”因与起诀曰:“吾求其人者,非有所欲也,直欲质吾术尔。”明日乃去。起始纵其子等与镠游,时时贷其穷乏。天复二年,封镠越王。
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凡一簿所负,唱其多少,量为笞数,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犹积数十,多者至笞百余,人尤不胜其苦。又多掠得岭海商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及世宗平淮南,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俶喜,益以器服珍奇为献,不可胜数。太祖曰:“此吾帑中物尔,何用献为!”太平兴国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其后事具国史。
呜呼!天人之际,为难言也。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髡盗贩,倔起于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欤?考钱氏之始终,非有德泽施其一方,百年之际,虐用其人甚矣,其动于气象者,岂非其孽欤?是时四海分裂,不胜其暴,又岂皆然欤?是皆无所得而推欤?术者之言,不中者多,而中者少,而人特喜道其中者欤?
(《新五代史·世家·越世家第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B、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C、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D、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欲质吾术尔”中的“质”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援疑质理”的“质”都是“问”的意思。 B、“时时贷其穷乏”的“贷”,即施舍、周济。与“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意思不相同。 C、中国,中原地区。“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意为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两者意思不同。 D、帑,《通俗文》解释为“库藏曰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这与“帑实”“帑储”“帑藏”的“帑”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起起初认为钱镠饮酒赌博,不事生产,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所以禁止他的儿子们与钱镠厮混,但儿子们常常因为害怕而被迫跟随钱镠游荡。 B、术士因占卜到临安有贵人,遂拜访钟起家,此时钱镠恰好从外面进来,见了钟起,转身就走。但术士望见他却大吃一惊,认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贵人。 C、钱氏几代人凶横暴虐,掠夺脂膏。百姓若是无法按时上交赋税,就将按官府账簿的记录,折合为次数被鞭打,少的也被鞭打几十下,多的达到一百多,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D、宋太祖皇帝时,钱俶为求自保,曾来朝拜,宋用厚礼送他回国,钱俶心喜,遂增加进贡珍奇器物,不可胜数。但在宋太祖眼中不过是已有的财物,没什么可贵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
②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
(5)、《史记》首创论赞体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沿用此体,在一些纪传体前后阐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总结经验,引以为鉴。本文阐发了哪些看法可为当代借鉴?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