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雪芹力图打破传统,写出一部与别书不同的作品,所以开篇就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脂砚立会其意:“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作者用传神之笔、新奇之语、情理之言表现出对抗传统世情小说案白的决心和智慧。
②作者努力打破旧习,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描写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戍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而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作者简单的“仪容不俗,眉目清朗”八个字顿时使一个平凡的丫装显得清新脱俗非同寻常,既不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旧套,又使身处窘境的贾雨村没有可遇不可求的怅恨,倘若果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站在面前,他一介穷儒肯定自惭形秽而仓皇逃遁,而不是第一次见到娇杏居然“看的呆了”并意淫地以为遇到红颜知己。因此,脂砚斋说此“八字足矣”。《红楼梦》中描写坏人不一定鼠目鹰腮,好人不见得十全十美,从而使人物形象更趋多样、立体和饱满,同时也摆脱了绝对化和公式化的弊端。
③刻画红楼女子不仅要美,更要真,这就需要作者不拘格套,描写美人不避瑕疵。曹雪芹笔下的各色女子,往往有些小瑕疵的女性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宝钗劝解香菱不要学作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庚辰夹批:““呆头呆脑的’,有趣之至!最恨野史,有一百个女子,皆曰‘聪敏伶俐’,究竟看来,他行为也只平乎。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妖媚之至也。”香菱之美在此回稍前脂砚斋就有非常高的评价,庚辰夹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而且早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周瑞家的看到香菱也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秦可卿是太虚幻境中“可卿”的化身,是“鲜艳妖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兼美佳人,作者将香菱和秦可卿相提并论,可见香菱之美。但是,小说中对香菱的容貌并未多叙,反倒“呆”和“傻”成了她主要的特点。且看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黛玉被香菱吓唬之后,说道:“你这个傻丫头,唬我一跳。”庚辰侧批:“此‘傻’字加于香菱,则有多少丰神跳于纸上,其娇憨之态可想而知。”在此,“呆”“傻”与贬义无缘而与娇憨可爱紧密相连,因此香菱之美和迎探、凤秦、纨钗、湘黛、袭平之美有了质的区别又具有独特性。可见,写美人之陋处并非一定是败笔,反而可以收到别具特色的审美效果。
④文学是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它拒绝形式的重复。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往往表现为规范化与超越性、程式化与反程式化之间的较量与冲突。文学以一种反程式化的倾向为动力,一旦这种动力消失,文学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进行扭曲、凝练、颠倒、重叠的陌生化表达,从而实现与普通语言的分离,使人们感到它的与众不同。文学“陌生化”的效果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新鲜感和乐此不疲的审美期待。曹雪芹这种打破常规的“陌生化”手法使众多红楼人物能够“和而不同”互不相犯,也给读者带来别开生面的审美享受。
⑤艺术创作都需要颠覆旧有模式,用创造思维打破审美惯性,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但是,“陌生化”也需要掌握尺度,“假如所有文学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从事于陌生化过程,那么由于缺乏大家所熟悉的标准或‘对照物’,这一过程的任何特征也就给剥夺了”,而“陌生化”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曹雪芹和脂砚斋对这样的“度”拿捏得十分到位,作者和评者都遵循“情理”说,以“情理”二字为文学陌生化奠定尺规,达到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境地。
(摘编自车瑞《<红楼梦>脂批的现代阐释》,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批认为,《红楼梦》作者对丫鬟娇杏“仪容不俗,眉目清朗”八个字的描写,使一个平凡的丫鬟显得清新脱俗非同寻常,又不至于让贾雨村有可遇不可求的怅恨。 B、曹雪芹刻画红楼女子不拘格套,不避瑕疵,不仅美,更显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曹雪芹没有在香菱的外貌描写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她身上的“呆”和“傻”,这样反而让香菱之美更具特色。 D、文学语言对普通语言进行扭曲、凝练、颠倒、重叠的陌生化表达是一种文学的反程式化,它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审美期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香菱之美为例,写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善于使用文学“陌生化”手法,不落俗套,不避瑕疵,写出红楼人物各自的独特之处。 B、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C、作者认为艺术创作在颠覆旧模式的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尺度,否则就失去意义,“情理”就是曹雪芹“陌生化”创作中的尺度。 D、曹雪芹通过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人物的“和而不同”,表现出对抗传统世情小说窠臼的决心和智慧。(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红楼梦》描写坏人不一定鼠目鹰腮,好人不见得十全十美,从而使人物形象多样、立体、饱满,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查慎行《早过大通驿》“风软—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中“软”和“轻”,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5)、《红楼梦》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金陵十二钗之一,史家小姐史湘云酒醉后枕着花瓣在青石板上沉酣,满身落花散乱,手中扇子掉落,被落花半埋,身边蜂蝶喧舞。”这一段描写向来被认为是体现史湘云气质性格风神的重要情节,请结合文本观点,简要分析此段描写是如何体现人物塑造“陌生化”的效果。 -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完成300字左右的微作文
针对有了人工智能还需不需要背诵课文,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背诵是必要的;有的同学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想查什么文章只要上网一搜就能找到,我们何必还要背课文呢?
⑴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生活中。请叙述人工智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便利的两件事,要求描写生动。
⑵材料中对于有了人工智能是否还需要背诵课文,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
3、应用文
张小小同学因头痛发热,今天上午经医生诊断为甲流,不能坚持到校上课,医生建议请假一星期(X月X日至X日),请你代替张小小同学向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
4、书写诗歌《声声慢》。
书写要求:书写认真,布局合理,内容完整正确,注重笔法。(落款写:癸卯年冬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5、文言文阅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填空。王安石,字介甫,号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然视其左右 , 来而记之者已少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下列各项中,对例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例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这是一个表判断的“……者,……也”句式。 B、“乃”表判断、乃,是的意思。 C、“名”在这词类活用,解析为动词。 D、可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北面才这样称呼它。(4)、说说以上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志”、“力”、“物”之间关系的看法。 -
6、现代文阅读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① , 来得② , 来得③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④ , 空气来得⑤ , 天的颜色显得⑥ ,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
(1)、《故都的秋》作者 , 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郭沫若等组织“社”。(2)、在下面的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上面句子的划线处。(淡 慢 静 清 悲凉 润 )
(3)、上文划线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 但在作者心中无足轻重, 故而用简笔。(4)、第一小节中,成语“不远千里”,表达什么感情? -
7、填空题(1)、 ,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唐.白居易)(2)、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3)、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4)、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唐.王维)(5)、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唐.杜甫)(6)、问君能有几多愁,。(《虞美人》唐.李煜)
-
8、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得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
9、下列各项中,诗句节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10、为宣传农耕文化,同学们要在研学基地围墙上写对联。组长写好上联-----“稻浪涌秋涛 稼穑园前留愿景”,请同学们选出合适的下联( )A、乡村添秀色 纵情歌唱好生活 B、轻犁耕沃土 古今黎庶乐耕耘 C、田风传野籁 桑麻事内话来年 D、农桑扶社稷 千载耕耘皆事业
-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房四宝的一项是( )A、宣纸 B、算盘 C、徽墨 D、端砚
-
12、下列诗句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 C、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 D、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重阳)
-
1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浙”里:潮声澎湃,浩荡钱江连接山海,湖上春来, 淡妆浓抹相得益彰,清茗飘香,恬淡情致梦回吴越。 B、让我们跟随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走进那鲜活的“浙”里画卷。 C、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治疗,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藏族人民特别喜欢“哈达”,无论逢年过节、拜会尊长、朝圣拜佛、婚丧嫁娶、迎往送来、互致谢意,还是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上“哈达”的习俗。
-
14、下列各项广告文案中,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 )A、如果肌肤闹情绪,用它就对了!(拟人) B、温柔中带有一点叛逆,叛逆中带有一点乖巧。(顶真) C、十个人有九个想买它! (夸张) D、这款香水有舒肤佳沐浴乳的味道!(比喻)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顽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琢磨 , 就能变成为一块美玉。/这件事该怎么办,你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B、她说这样的话,自然是不对的,但你不要责怪她。/真没想到,平时害羞的她,昨天在演讲时那么自然 , 没有半点紧张。 C、育儿内卷化的时代,没有父母能“佛系躺平”。/这只小法斗睡姿可爱,仰面朝上,全身躺平才能入睡。 D、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
-
16、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品“浙”里:卧薪尝胆,坚韧不拨是她的风骨。 B、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训服的野马,任意奔流。 C、“30+”的女演员无戏可演,只能靠综艺增加曝光度。 D、在节目刚播出的时候,其开篇的至辞感动了无数网友。
-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滨(bīng)水 青茗(míng) 荟萃(cuì) 承载(zài) B、家喻(yù)户晓 阴霾(mán) 彰(zhāng)显 璀璨(càn) C、超今冠(guàn)古 卓(zhuó)越 深藏(cáng) 推崇(cóng) D、哈(hǎ)达 朝(cháo)圣 婚丧 (sāng) 竣(jùn)工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有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正确原则的人),其唯圣人乎。”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李密写道:“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学者叶廷芳曾说:“若无法置身洪流外,要在激流中生存并前行。”
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我们都可能面临各种“洪流”,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得少于800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①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
“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 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
[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波浪线句中的第一个“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 C、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D、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 -
20、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 A 。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中活色生香的生活。
B , 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 C ;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要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人心激荡,与现实碰撞,就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的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也只有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使当代人类得以在寂寥空旷、危机四伏的宇宙中获得存活的勇气和底气。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