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 得机遇。

  • 2、《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三句排比,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使用排比修辞。②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奉献 积累 人生 感谢

  • 3、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① , 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农民存粮积极性不高,不禁让人②。居安当思危,当务之急,国家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③ , 这样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防患于未然”。

  • 5、魏征的“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至今仍有意义。其实,成长过程中,用文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十思”,句式大体相似即可。
  • 6、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中写出相应的诗句。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弃赀产不营,有大志,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马日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数却愈牢。乃拜特进 , 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②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只取空名。

    (5)、本文中魏征给唐太宗讲忠臣、良臣差别时运用的论证方法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闻讲《左氏春秋》,爱之,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曰当食,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异曰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白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何遽为不祥之事。

  • 9、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征利;辟邪说,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盘庚之迁 ,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予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便毁其贤,以为当 , 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高司谏:名若讷,字敏之,时任右司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    黜:贬黜 D、抑天子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高若讷身为司谏,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的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4)、文章第二段,欧阳修运用了事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乙)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B、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C、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D、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尽害政之人     赢而不助五国也 B、惠卿以为是耳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C、而欲之左右    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 D、冀君实或恕也    今君实所以教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水腾涌的样子) B、辟邪说,难壬人    (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C、光外托劘上之名    (削弱皇帝) D、胥怨者民也    (小吏怨恨)
    (4)、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B、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为征求大臣的意见,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 C、司马光认为皇帝过于器重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使得他们独断专行,对此皇帝表示赞同。 D、从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持立场、全力维护变法的改革者的形象。
    (5)、下列有关文段甲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6)、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7)、王安石认为不能重用司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
  • 12、阅读下面《与王介甫第一书》(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介甫曰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泽;曰不可罢,国家之安危,唯系介甫之一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更也,何损于明?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于介甫何所亏丧,而固不移哉?

    (1)、你认为,作为朋友、同僚与政敌的王安石,应该能从司马光的这段文字中读出哪些信息?
    (2)、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第一封长信中的诸多责难只是简单回复,未与之一一置辩。司马光二度来书后,王安石才认真写了答书辩驳。请根据两人关系与答书中内容推断王安石这样做的原因。
  • 13、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指唐太宗,“太宗”是他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皇帝家庙里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B、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C、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品秩铨选之制、全国刑法、狱讼之事。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 1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虽董之以严刑 D、举先王之政
  •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②域中之

    ③想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④择而从之

    ⑤不念居思危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⑧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⑧/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B、如君实我以在位久 C、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1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B、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指书信往返 C、冀君实或恕也 见:被 D、辟邪说,壬人 难:排斥
  •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反覆不宜卤莽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略上报②今具道所以 B、议事每不合②度义后动 C、①所操术②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①同俗自媚众为善②议法度而修之朝廷
  •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C、以膏泽斯民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上一页 789 790 791 792 7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