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项脊轩志》中,作者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你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可喜”“可悲”之情。
    (1)、“可喜”之情

    情景

    词句

    感情

    修轩

    “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

    “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2)、“可悲”之情

    情景

    词句

    感情

    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疼儿

    “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探孙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令人长号不禁”

     

    相爱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 2、下列《项脊轩志》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则指农历每月十六。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C、“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 3、对下列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先妣(敬称自己已去世的母亲)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己去世的祖母);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D、吾妻来(旧指女子出嫁);“暮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季春。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 4、课内翻译题。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向 , 不能得日(方向朝北)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光) B、兀坐,万籁有声(静静地)     有神护者(大概) C、已为墙,凡变(两次)           吾家读书久不效(不效仿先人) D、先妣之甚厚(对待)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大概) C、往往而是(到处) D、大类女郎也(很像)
  • 7、下列句中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异爨”,分开起灶,指亲属分家。归有光以“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词表达对家族分崩离析的失落和心酸。 B、“妪,先大母婢也”,“大母”是对自己已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是对自己已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 D、“笏”,古代大臣朝见君王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上可书字,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9、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诸父异爨  迨:等到              客庖而宴    逾:越过 B、谓余曰   每:每次              以手门      阖:关闭。 C、亦遂增     胜:美景           其稍异于前     制:修建。 D、室西连于中  闺:内室             余既为此    志:志向。
  • 10、阅读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先大母也乳二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C、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D、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天下集响应        云:云朵 C、梁君臣之首        匣:用匣子装 D、诏书特下,臣郎中        拜:授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家有老妪,尝居 B、久之,能足音辨人        臣险衅,夙遭闵凶 C、见疑,忠而被谤        汝姊在吾怀,呱呱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汉代设置了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的人才为秀才。晋时仍保留这种制度。这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 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 C、《项脊轩志》作者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二”,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D、《项脊轩志》以回忆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建筑,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表现人物,寄寓情感,语言质朴自然。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辟四窗 ,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文本二:

    抱膝轩记

    【清】管同

    予自江宁,家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本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 , 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闻,殆无时不至。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A署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蒸J炕K沾L淋M顾N视O无P可Q逃R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 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 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 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5)、《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先人讳正,世为吴中著姓。先曾祖讳凤,中成化甲午乡试,选调兖州城武县知县。先祖讳绅,县学生,为太常卿夏昶之孙婿。昶以文学为一时名臣。诗、书之业,以故世有承传。先祖家教尤严,先人早游县学,屡试不第,而有光后出有名,及乡试,先人遂谢去。先祖于诸父有分,独退让处其薄。

    先祖以高年笃老,先人与伯父,年亦皆逾七十,侍侧,日忻忻然,如少年儿子,皆不知其老也。日闭门读书,每自喜,以为有所得。性坦率,未尝与人有争。与里中结社,有香山洛社之风。社中人尤敬其德,称其别号曰岫云,如出岫之云,无心也。岁壬戌,有光八上春官,不第还,先人遂以是年卒,年七十有八。又三年,始登第,而先人不及矣,悲夫!以有光之困于久试,祖父皆以高年待之,而竟不及。及先人之方殁,而始获一第,曾不得一日之禄养,所以为终天之恨也。有光仕官既不遂,独幸以建储诏得推封,此亦可少慰人子之情于万一。

    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恭简公为当世名儒,学者称为庄渠先生云。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 , 甘澹薄,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而生一子,甚俊慧,又夭。仅存一女,天道竟不可知矣!

    继妻王氏。吴中王氏多自以为太原之后然实无考独先妻家谱系最明远有承传。先妻少丧父,妻母教之甚修谨。年十八来归,不失妇道。抚前子,爱甚己子。前子死,时哭之悲,病遂亟。其聪明慈爱,盖天性也。魏氏生时,有光方年少为诸生,及王氏,方乡举,家益贫。历岁岁北上辨装及下第之穷愁。有光之欢,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此亦释家所谓随意眷属者也。今蒙恩封赠,例当封妻前一人,与最后一人,而恩诏乃许移封。今妻费氏,亦愿推让王氏,则泉壤之下,亦被希世之旷典矣。

    (节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文本二: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中王氏多自以为/太原之后/然实无考/独先妻家谱/系最明远/有承传 B、吴中王氏多自以为/太原之后/然实无考/独先妻家/谱系最明/远有承传 C、吴中王氏/多自以为太原之后/然实无考/独先妻家/谱系最明/远有承传 D、吴中王氏/多自以为太原之后/然实无考/独先妻家谱/系最明远/有承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举乡试”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言如出岫之云”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相同。 C、“而先人不及见矣”与“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D、“及来归,甘澹薄”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家学深厚,家教严格,诗书传承,曾祖归凤在朝为官,祖父岫云德高望重,性格坦率,淡泊名利。 B、归有光的妻子魏氏,对公公和婆婆极为孝顺敬重,闺门内外,全家上下,因她而其乐融融,却不幸早逝。 C、归有光的继妻王氏年少丧父,但母亲注重家教,本人天性慈爱,她处事谨慎,恪守礼法,对魏氏之子也甚是疼爱。 D、归有光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自己的母亲与祖母,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有光之困于久试,祖父皆以高年待之,而竟不及。

    ②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

    (5)、结合文本,概括归有光科考多次失败却依然能坚持的原因。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 , 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节选自《孝经·开宗明义章》)

    材料二: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史而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造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子A曰B夫C孝D德E之F本G也H教I之J所K由L生M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指聪明,与《论语》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含义不同。 B、“涕”指眼泪,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涕”字含义相同。 C、“庖”指厨房,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庖”字含义相同。 D、“顾”指回头看、观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是“孝”,“孝”立足于家庭,面向社会。 B、司马谈在临死之际告诫司马迁要继承祖业,肩负起“太史”的职责。 C、庭院设置院墙后,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可见家族分裂,走向没落。 D、大母带着象笏来探望归有光,希望借此激励他用功读书,光宗耀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平?”请结合材料,概括司马迁无颜祭扫父母坟墓的原因。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 , 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 , 思之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逾A三B年C予D披E宫F锦G还H家I汝J从K东L厢M扶N案O出P一Q家R瞠S视T而U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的“乳”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作动词。 B、“束发”,一般指男子20岁时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而“弱冠”则一般指男子15岁,此时要举行冠礼。 C、“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义不相同。 D、“望日”通常指阴历每月十五或十六,这一天日月相对,月亮圆满,而“既望”通常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如《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表现了归有光对诸父分家后情感隔阂的无奈和悲凉。 B、归有光回忆先人时感情表达并不一致。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但想到祖母,却可谓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记录了作者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的想法,表达了兄妹间的深厚感情。 D、两篇文章在写作上均注重在叙事中充分抒发强烈的感情。或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或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话语来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5)、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一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段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以自酌,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文段三

    问者曰:“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 , 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乳:喂养,哺育 B、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 C、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深知 D、 , 非吾业也          理:道理,事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庭中始篱      吾从板外相应答 B、母立于兹      呱呱 C、实迷途未远     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D、云无心出岫      子之道,移之官理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B、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我举着壶端着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中的树木,感到非常开心。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看到当官的很烦发布那些政令,好像可怜百姓,其实祸害百姓。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而且疲惫。

    (4)、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先妣抚之甚厚。

    既自以心为形役 , 奚惆怅而独悲。

    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 , 遂而鸡

  • 16、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曰:“吾儿,久不见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母立于兹 B、姊在吾怀 C、大母过 D、久不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等到) B、庖而宴(越过) C、变矣(第二次) D、去,以手阖门(等到)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老舍曾用一句话,对他所理解的幽默语言技巧做了概括,就是,“想得深而说得俏”他解释说,“想得不深,则语言泛泛,可有可无。想得深而说得不俏,则语言笨拙,无从得到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所谓“想得深”,正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是对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的要求。这要求与“笑”有着先天的联系。老舍认为,“笑”是幽默语言的一大特点和显著优点,但假若运用得不好,则很可能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在“想得深”提供了意蕴基础和限度保证的情况下,幽默语言就必须“说得俏”。这里,“说得俏”倚重的是“笑”,是幽默最终成为幽默的最基本的特征。按老舍的理解,没有“笑”,也就没有了幽默语言。它非归于郑重,与正剧、悲剧艺术语言混为一谈,便落于“笨拙”和“枯窘”,而毫无韵致。因而他多次指出,幽默作家必须具备写得“风趣”“漂亮”的本领。“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他“须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中创造出极富有机智、使人惊喜的词句来”;他写得“非极精练、极生动”,从而使幽默语言“肉儿多而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总之“说得俏”,是幽默语言技巧获取“笑”的效果的一个总原则。至于怎样才能“说得俏”,则须有一个宽泛的理解。

    在老舍看来,任何一种修辞手段,都可以“说得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有了这些,即使方言土语,也可“说得俏”。因为有些方言里有一种“味儿”,这“味儿”就是“笑”的意识的积淀。《正红旗下》中小贩们吆喝,“赛梨哪,辣来换”;大姐婆婆总把“去”说成“克”;熟透了的旗人们,动辄就“哐!是!”地说话等,便很诙谐风趣,富有幽默意味。另外,有了特定的语言组合复沓等手法也能带上幽默色彩。《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自坐上火车,便开始一迭连声打雷般地吼叫,“茶房!茶房!茶房!”一个简单的称谓,被不断地重复,就产生了“笑”的意趣。正可谓,秉持笑心便能游刃有余,横操竖纵自成为无穷妙趣。仅此一点,也足以让人对老舍那兼收并蓄的真正艺术家的气度,赞叹不已了。

    (选自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有删节)

    材料二:赵树理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人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话幽默,为人乐观“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具有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不绝的笑声。他的幽默风格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赵树理式”的风格。赵树理曾在《语言小谈》中说过:“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技术’。”这“说得好”“说得技术”就是老舍先生曾说过的“说得俏”。“说得俏”就诙谐幽默,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深刻启迪。

    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写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显得愚蠢可笑。

    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异常、反常,以显示语言的幽默感,赵树理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了卓越的幽默才能。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这是赵树理式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等。他把自己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常常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为三字格,顺乎习惯。它们具有形象、突出、易说、易记的特点,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异常说法用得最多的是所谓“大词小用”、即“降用”。这种用法在他的作品中呼之欲出,俯拾即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革命中坚分子铁锁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是“太原时代”;说三仙姑找二诸葛老婆闹事,见那老太婆已不顾了性命,就先胆怯了几分,要回家去时是三仙姑“不敢恋战”。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话“说得技术”,说得曲折含蓄,说得幽默有趣,说得深刻,耐人寻味。

    (选自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是语言大师,他认为幽默的语言,要做到“想得深”和“说得俏”,二者要兼顾。 B、“想得深”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要求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 C、著名作家赵树理从听众角度,以“听得懂”“愿意听”两个方面来定义幽默创作的方法。 D、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赵树理认为“曲折含蓄”应该是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老舍的理解,幽默语言如果离开了“笑”,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生存”。 B、材料一中举《马裤先生》主人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运用方言土语,也可以“说得俏”。 C、材料二中举二诸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反常”这一生活现象可引起幽默风趣的效果。 D、起绰号的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营造幽默的语言氛围。
    (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幽默作家和幽默作品,不是其中含有“哀怨”和“讽刺”,就是含着挣扎和战斗。(鲁迅) B、(李贵)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红楼梦》第九回) C、(幽默就是)玩玩笑笑,寻开心。(林语堂) D、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钱锺书)
    (4)、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以下两组句子分别是怎样做到“说得俏”的。

    第一组:“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儿”;“我从来不念秧儿,今儿就先打你了”

    (选自老舍《茶馆》)

    第二组: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选自老舍《有声电影》)

    (5)、在谈到怎样使语言“幽默风趣”时,老舍和赵树理都认为要“说得俏”,请概括出两人“说得俏”的主要手段有什么不同。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 , 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害怕周萍吃亏,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的专制作风。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 C、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从她梳着时兴圆髻的打扮和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王淑芬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 B、“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正是戏剧冲突的呈现,显现出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C、“远处有隐隐的炮声”的画外音,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战乱时期,暗示了时代背景。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让人感受到人物无奈的神情与心理。
    (3)、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台词的内涵。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的。文本一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A、B两处文段在文中作用的异同。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十分____。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当仁不让地彼此打擂;茶客们,则在观看中____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使它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歌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推崇和追捧,而是漫长岁月的____,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一如何绍基先生题写在草堂工部祠门前的楹联所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天的草堂之所以仍是成都人民的文化圣地,(   ),并写出了后世我们所见到的“浑然天成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也是因为杜甫自身及其诗歌的人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是他和他的草堂,让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涨  随心所欲  浸润  水乳交融 B、高涨  直言不讳  浸润  合而为一 C、昂扬  随心所欲  熏陶  水乳交融 D、昂扬  直言不讳  熏陶  合而为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B、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C、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D、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出来。
  • 20、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冯玉祥政变成功后,随即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国是),后者接电后欣然同意,决定北上。

    ②经过黄胖子的说和,两家决定握手言和,以前的恩怨(一笔抹杀/一笔勾销)。

    ③王利发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要小心点,因为他深知来茶馆的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招来灾祸。

    ④秦仲义说:“小王,你提前付明年的房租吧,我最近开销大,手头拮据,有点(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上一页 744 745 746 747 7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