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老师,您说我的作文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那就是散文啰。 B、这个洞很深,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 C、父母的话他不听,朋友的话他也不听,所以什么人的话他都不听。 D、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爬上山顶。可见,爬上山顶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 2、讨论课上,你所在的小组对《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有了分歧,有人认为马林鱼是坏运气的象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有人认为马林鱼是美好理想追求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物。你怎样理解小说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请你写一段话,结合小说情节,做一个讨论总结。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跟着那青年女子,不久就来到一座很整洁的小房子前,那房子还有明亮的半圆形小窗户,房前有一个铺满石子的小四方院,你也可以说是长满了被精心栽培而香气四溢的鲜花的小花园。窗子上挂着纱帘,纱帘的中间没扯上。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一个弧形绿色大屏风或一把扇子,还有一张小桌和一把大椅子,我不禁想姨奶奶那时也许正好不神气地坐在那儿呢。

    我的鞋那时已处于万般凄惨的境况了,鞋底已一片一片地掉了,鞋帮也破得难以被认为是鞋了。我的帽(也被我用作睡帽)又扁又皱,就是被扔到垃圾堆上的脱了柄的破镐和它相比也不会不好意思了。我的衬衣和长裤上沾着暑气、露水、草屑、泥土(我在那泥上睡过觉),再加上破烂,当我站在门前时,我姨奶奶小院里的鸟儿也受了惊吓。离开伦敦后,我的头发就没碰过梳子和刷子。由于没受惯风吹日晒,我的脸、脖子和手都被烤成了紫褐色。我从头到脚都是白垩粉和沙土,就像刚从一座石灰窑里出来一样。就这么一副样子,还对这副样子有强烈的自觉,我等着向我那严厉的姨奶奶介绍我自己,让她接受我这样的第一印象。

    有那么一会儿时间过去了,客厅窗子依然那么平静,以至于我想她可能不在那里。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头巾,手上戴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天啊!”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橱子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东西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仍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样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

    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她容貌还算秀丽,虽然面容坚定严肃。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在我认为是种包头布(我说的是那便帽,当时那玩意比现在更流行,帽两边有系在脖子上的带子)下,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穿的衣服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好像她想尽可能减少挂碍。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服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一些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样式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她喉部有一块约莫是衬衣领口的东西,腕部露出像衬衣袖口的东西。

    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锃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珍妮去烧洗澡水了。洗澡实在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之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贝西姨奶奶挥动那把刀并做砍的动作,说道“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可以看出她有重女轻男的思想。 B、作者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大卫来投奔姨奶奶的原因和经过,只用几句话加以概括,但足以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C、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贝西姨奶奶后,大卫发现她外刚内柔,也很亲切,并不像从母亲那听到的那么严厉和傲慢。 D、洗完澡之后,“我”之所以“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仅因为疲乏至极,还因为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和安全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我”衣衫褴褛的情况,不仅写出了“我”的惨状及一路走来的不易,还为下文姨奶奶见到“我”之后的反应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结构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C、倒数第二段描写大卫回忆当时贝西姨奶奶屋内的摆设,“不协调”“脏兮兮”两个词刻画出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理。 D、本文主要记叙了大卫·科波菲尔前来投奔贝西姨奶奶以及姨奶奶见到大卫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语言真实而细腻。
    (3)、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贝西姨奶奶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4)、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格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留了两名孤儿:艾米莉和汉姆。就在艾米莉和汉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斯蒂福思竟诱骗艾米莉与他私奔。佩格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斯蒂福思家,问他的母亲,他儿子斯蒂福思答应要和艾米莉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他们嗤之以鼻。在她看来,他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还会毁掉她儿子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佩格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责了这个女人。他担心艾米莉,就立即出发,决心把误入歧途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仁慈二者的对比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

    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汉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沉船上的斯蒂福思斯蒂福思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汉姆为人木讷憨厚,他没念过书,更谈不上有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米考伯称作图书室的屋里的一个小柜上,有几本书,先被脱手的就是它们。我把这些书一本接一本拿到都会路一家书摊上——那条路在靠近我们住所的部分在那时几乎全是书摊和鸟铺——不管多少钱就都卖了。摊主住在书摊后的小房子里,他每天晚上都酩酊大醉,早晨就被他妻子痛骂一顿。不止一次,我一早到那儿时,他就在一张翻得直立起来的床前接见我,他额上的一处伤痕或一只又肿又青的眼睛证明他昨夜又喝得太多(恐怕他喝酒时喜欢和人争吵);他伸出发颤的手在乱扔在地板上的衣服口袋里一只只搜,想找到所需的钱,他的妻子则抱着一个小毛孩,踢着双便鞋,对他骂个不止。有时,他把钱弄丢了,就请我再去一次,可他老婆总有点钱(我猜是趁他大醉时拿了他的),我们一起下楼时,就偷偷了结了那笔交易。

    在当铺,我也开始小有名气了。在柜台后主事的主要人物很留心我了。我记得,他和我谈生意时,常要我用一个拉丁文的名词或形容词变位,或活用一个拉丁文的动词给他听。每次这种交易成交后,米考伯太太就举行一个小型宴会,大致是顿晚餐,这些晚餐我都记得很清楚,每次都有一种特别的美味在其中。

    (1)、是否使用“接”字取决于具体语境。文中加点处“一本接一本”“一只只”能否分别换成“一本本”“一只接一只”?请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标点虽然主要是标示停顿,但是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破折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不止”在表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 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着力展现了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诗经•秦风•无衣》质朴的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2)、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掷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潜,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闻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鼓声。②土国:挖土筑城。城漕:在漕地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爱(yuán):于何。⑤于嗟:吁嗟。阔:指远别。活:同“恬”,相会。⑥洵:远。信:守信,守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采用赋的铺陈手法,描述了一位士卒入伍、出征、思归、逃散的全过程。 B、前两章写人伍出征的基本情况,从鼓声写起,交代了士兵南行远征的背景原因。 C、第三章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设问表达了戍边士卒在战乱中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 D、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往事的追忆,写生死不离的信诺难以实现的残酷现实。
    (2)、《无衣》和《击鼓》都是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但两首诗又有不同,请从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这一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也就越遵守逻辑规则和定义。 D、逻辑有效性理论的确立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具备了逻辑品行,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引》)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B、《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夜月下的幽美越远之景,作者张若虚用其中的五个主要意象,创制了这首诗的诗题“春江花月夜”。 C、《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观察到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D、《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指“合纵”,意为“合众弱以攻—强”,指的是诸侯联合抗秦。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
    (3)、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诗人也常用“乌”意象来寄托内心情感,如“”。
  • 13、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请仿照下面完整的三段论示例,将其他两句话还原成三段论。

    示例 所有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也是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应该提高经济效益。

    (1)、你是新闻学院的学生,你应该学好新闻理论。
    (2)、这台个人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它应该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 14、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 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反驳一: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反驳二: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

  • 15、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乙两人都非常喜欢辩论。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辩论起这样一个问题:①

    甲说:创立“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他的爸爸,可见儿子一定比爸爸聪明。乙反驳说:恰恰相反,这个例子只能证明爸爸比儿子聪明,因为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和他爸爸相比,或者爱因斯坦和他儿子相比,都仅仅是一个特例。③。所以,甲、乙两人的论证都存在逻辑错误。 

  •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收到有关网购的投诉越来越多。这些消费是在网上发生的,所以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火爆的网上促销活动致使商家服务、商品质量存在大量的问题。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操作,就会落入购物欺诈陷阱中。在此,消协提醒广大网民,选择知名厂商、选择货到付款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购纠纷的发生。

    ①网上消费不一定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个钟头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节选自鲁迅《安贫乐道法》,有删改)

    (1)、以下选项对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劝人安贫乐道”古今方子很多却都无大功效入手,揭示新方子开不完的原因,接着直指当下的两个方子“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 B、针对“兴趣”之谬论,作者从前提条件入手反驳,指出对职业乐此不倦须“轻松一点的职业”才行,否则连身体都顾不了,自然没有兴趣可言。 C、对于“席卷天下”之谬论,作者有针对性地指出,在秋天身体因受凉而生病的也是这些穷人们,指出“席卷天下”的不良后果,自然而然地批驳了谬论。 D、本文综合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等间接论证方法对“劝人安贫乐道”的做法进行批驳,思维缜密,论证严谨,语言准确,充分地彰显了逻辑的力量。
    (2)、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 18、参考材料一的方式,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每处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有人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众人聊起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说:“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反驳说:“?”

    材料三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说:“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

  • 19、下列选项推理的过程与画波浪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感情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面对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感情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不值得这么做。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有缺席,所以他没有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 20、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绝大部分还没从建筑设计学校毕业就已经离开学校,开始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因此,有人认为建筑设计的专业学习对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能提供有力的帮助。以下选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反驳上述推论的一项是(  )
    A、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职业发展比较好的从业者,基本都毕业于建筑设计学校。 B、调查显示,建筑设计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要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C、知名建筑公司在招聘设计师时,很看重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 D、建筑设计大师都承认,他们学习了建筑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
上一页 494 495 496 497 4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