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沙拐枣、骆驼刺等沙生植物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生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草方格”固沙技术使沙漠必然演替为森林 C、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 D、沙漠中食物链相对简单,信息传递沿食物链单向传递
  • 2、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碳中和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环保概念,是指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与从大气中吸收的温室气体相等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B、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更大的生态足迹 C、植物中的碳元素最终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树造林不会促进碳中和的实现 D、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量等于CO2的吸收量
  • 3、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低于实际值 B、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C、群落中的生物占据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草本植物往往叶片狭窄
  • 4、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更换培养液越频繁,酵母菌数量曲线越接近S形曲线 B、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可获得酵母菌的准确种群数量 C、由图可知pH是限制酵母菌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D、由于空间限制,各组酵母菌数量最终都会围绕着不同的K值波动
  • 5、植物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是常见的生态学现象,即植物在其同种聚集的地方有更高的死亡率,同种的死亡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给其他物种,促进物种共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B、种子发展到成年树的概率随着与母株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C、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产生的原因是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 D、某些动物种群中也会存在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
  • 6、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得到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c点表示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 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D、植物表现为顶端优势时,侧芽生长素浓度小于10-6mol/L
  • 7、Na+和K+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 B、细胞外液K+浓度过低,神经细胞更易兴奋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自K+和Cl- D、机体大量丢失钠盐,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状
  • 8、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引起大脑细胞受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受损会影响短时记忆 B、若患者听不懂别人说话,则言语区中的H区可能受损 C、若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受损,则患者不能进行排尿反射 D、若患者中央前回下部受损,则会影响头部器官的运动
  • 9、人体产生的乳酸可在肝脏细胞内经乳酸脱氢酶的作用转变成丙酮酸。严重贫血患者乳酸生成量增加,会引起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乳酸脱氢酶 B、大部分机体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严重贫血患者乳酸生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供氧不足 D、乳酸可与内环境中的H2CO3、HPO42-等缓冲物质结合
  • 10、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关键激素。胰岛素降血糖原理如图1所示,请依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

    (1)、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除了胰岛,神经系统还可通过控制(填两种内分泌腺名称)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2)、由图可知,细胞膜上GLUT-4的作用是。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机理如下:胰岛素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结合,经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据图分析其具体途径是:;另一方面可促进糖的利用和储存,图中的①②分别指过程。
    (3)、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时,将形成糖尿。试分析SGLT-2抑制剂辅助治疗高血糖的原理:
  • 11、烟草植株开花时会发出浓郁的花香,吸引烟草天蛾吸食花蜜传播花粉。烟草天蛾传粉的同时会在叶片上产卵,烟草植株叶片受到烟草天蛾幼虫啃食时,会产生并释放尼古丁吸引大眼长蝽前来捕食烟草天蛾幼虫。尼古丁还能驱除夜间活动的斜纹夜蛾,使它们不能在烟草植株叶片上停留产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烟草天蛾幼虫啃食烟草植株叶片的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B、烟草开花时散发浓郁的花香可以保障烟草种群的繁衍 C、烟草植株通过烟草天蛾幼虫吸引大眼长蝽属于反馈调节 D、利用尼古丁防治多种蛾类对烟草的破坏属于生物防治
  • 12、植株矮化是指植株通过缩短节间长度或减少节数来降低高度的现象,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等方式实现。矮壮素(CCC)是一种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能使植株变矮;叶色变绿,农业生产应用广泛。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草莓苗株高、地上部茎叶鲜重以及果实总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矮壮素具有效果稳定的优点,但施用仍需考虑浓度、时间、部位、气候条件等 B、一定矮壮素浓度范围内,果实总产量与地上部分鲜重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C、矮壮素可使植株降低高度,在调节植物株高的作用方面与赤霉素相抗衡 D、高浓度矮壮素通过减少草莓茎的细胞数量实现植株的矮化
  • 13、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大小与血容量(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的总和)和外周血管阻力等有关。当人体受紧张、惊吓和焦虑等因素刺激时往往会引起血压升高。部分调节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外周血管收缩的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能增强机体对Na+的重吸收能力 C、严重脱水时,细胞外液量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减少 D、人摄入较多Na盐,会增大血容量,导致血压升高
  • 14、食物进入口腔后,刺激舌、咽部黏膜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脑神经传入至脑干的唾液分泌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唾液腺。传出神经兴奋时释放ACh,作用于唾液腺细胞的M受体,使唾液腺细胞分泌功能加强,腺体血管舒张,腺体肌上皮细胞收缩,分泌唾液增多。关于该反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h作用于M受体后,腺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加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舌、咽部黏膜神经末梢,效应器为唾液腺 C、唾液腺的血管和腺体肌上皮细胞分别受副交感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 D、食物刺激感受器进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 15、某草原因鼠害严重,造成草原对牛羊的承载量下降。为保护该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对该草原部分生物的能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如表数据表示相关的能量值(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

    植物

    猫头鹰

    捕食量(光合固定量)

    10000

    1000

    800

    200

    呼吸消耗量

    6000

    500

    400

    110

    粪便量

    ——

    130

    70

    20

    A、牛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870J/(cm2·a) B、猫头鹰的能量通过其尸体和粪便两条途径流向分解者 C、该草原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5% D、控制鼠的数量可以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 16、多层食物网是指大型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与该食物网所有生物体内及无机环境中的微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的统称。微生物食物网通过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嵌套在大型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通过影响大型宿主生物的健康和行为,改变大型生物的种群动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食物网的变化会对大型生物食物网产生连锁影响 B、植物——昆虫——蛙——蛇是一条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C、植食昆虫、蛙、蛇体内可能存在相同种类的微生物 D、多层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17、蝗虫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有卵、幼虫和成虫三种虫态。每年5月份出现在草原,6至8月是草原蝗虫的危害盛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来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 B、蝗虫每年5月份出现在草原是草原群落季节性变化的体现 C、蝗虫从幼虫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生态位会发生改变 D、不同高度的植被上蝗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18、一位英国人在其澳大利亚的农场中放生了24只兔子,一个世纪后,兔子的数量超过6亿只(图中的m点),对本地生物造成极大的威胁。生态学家先后引入狐狸和粘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兔子在a年内迅速繁殖的原因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天敌等 B、狐狸和粘液瘤病毒与兔子的种间关系分别为捕食和寄生 C、引入狐狸后,兔与袋鼠的数量变化显示狐狸也是袋鼠的捕食者 D、在对兔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在种群数量超过m/2后进行
  • 19、高斯(Gause)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饲养在含有芽孢杆菌的环境中,结果显示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当将二者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快速减少,并在第16天接近灭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在富含芽孢杆菌环境中的所有的大草履虫种双小核草履虫构成一个种群 B、大草履虫数量的快速降低与出生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以及性比等特征有关 C、若增大培养环境中芽孢杆菌的数量,种群K值一定会变大 D、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对大草履虫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 20、光下生长的拟南芥存在抑制下胚轴生长、促进叶绿素合成等生理现象。无光条件下,拟南芥幼苗的下胚轴伸长、发育成表现为黄叶的黄化苗。该调控过程的分子机制如下图,细胞核中的SPA1-COP1为连接酶复合体,通过影响HY5因子的含量调控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通过吸收红光和蓝光来感知光信号 B、光敏色素被激活后,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进入细胞核抑制HY5降解,促进幼苗去黄化 C、光照可能会抑制SPA1-COP1活性导致HY5积累继而激活有关基因的表达 D、光不仅给植物提供能量、还能通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表达使植物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