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碱基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基因B常与天然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B、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加入解旋酶 C、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D、可利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判断导入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 2、葡萄糖被人的红细胞吸收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要借助细胞膜转运蛋白,但不消耗能量。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A、渗透作用 B、自由扩散 C、主动运输 D、协助扩散
  • 3、猕猴桃果实采摘后,置于常温下贮藏,所测得果实内的ABA(脱落酸)及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猕猴桃采摘后,乙烯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增大,加快果实的成熟 B、ABA的释放可有效促进果实的软化,促进果实的成熟 C、猕猴桃果实的成熟过程受ABA、乙烯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D、第6天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骤降后又升高,此变化不利于果实成熟
  • 4、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 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细胞线粒体 DNA 甲基化不改变其碱基排列顺序 B、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能量供应 C、高血糖引起线粒体 DNA 甲基化的现象不会遗传给后代 D、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 5、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的实验操作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B、取104、105、106 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 6、水果释放出CO2的量(x)与氧气浓度(y)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则保存水果时,应选择最合适的氧气浓度为(  )

    A、A B、B C、C D、D
  • 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少数新物种的形成可能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D、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 8、如图表示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中序号代表不同的化合物,面积代表含量,其中Ⅰ和II代表两大类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含量最高的是Ⅲ B、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IV和V有关 C、Ⅳ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呆小症、贫血病等均与其含量异常有关 D、V在核糖体上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均由线粒体提供
  • 9、叶绿体中的F0-F1ATP合成酶是由一个跨膜的H+通道F0和位于基质侧的F1两个亚基组成。H2O分解成的H+通过F0顺浓度梯度运动到叶绿体基质,释放的能量可驱动 F1上ATP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0-F1ATP合成酶位于叶绿体内膜上 B、驱动ATP合成的能量直接来自色素吸收的光能 C、H2O分解成的H+通过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光照下,类囊体腔内的pH小于叶绿体基质
  • 10、有些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不仅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也能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前膜。向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突触小体内注入足量标记的递质(NA),间隔一段时间给予适当刺激,检测递质释放量(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受体转运到突触小体中 B、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实现信息的传递 C、胞外递质浓度增加抑制了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D、这种递质释放的自身抑制现象属负反馈调节
  • 11、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图乙中,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只有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 C、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不同,说明载体具有特异性 D、图丙中,限制 b 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 12、免耕法是指农业生产中不松土或少松土,收获时只收割麦穗或稻穗等部位,而将经过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和残茬保留在农田地表,任其腐烂。提倡免耕法取代传统种植方法(例如深耕、中耕松土等措施)的原因不包括(       )
    A、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 B、传统中耕松土不利于水土保持,能增加沙尘暴的发生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灌溉次数 D、减少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 13、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下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 C、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将变简单 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 14、某同学为了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否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请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

    (1)部分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滴管、pH 试纸等。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命名为试管1、2、3。

    ②向A组中的试管1、2、3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 再依次滴入等量的乳酸,测量滴加前后pH的变化并记录填表。

    ③向B组中的试管1、2、3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 再依次滴入等量的乳酸,测量滴加前后pH的变化并记录填表。

    (3)结果预测:若A组试管1 pH , 试管2、3pH , 则说明血浆中存在能中和乳酸的缓冲物质。若B组试管1 pH , 试管2、3pH , 则说明血浆中存在能中和Na2CO3的缓冲物质。

  • 15、图1是脱氧核苷酸示意图,图2是多肽链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如果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
    (2)、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
    (3)、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 若不经搅拌(填“会”或“不会”)影响本实验结果。
  • 16、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果蝇的长翅(D)对残翅(d)为显性,后胸正常(E)对后胸变形(e)为显性,且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长翅红眼后胸正常雌蝇与残翅白眼后胸变形雄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P

    长翅红眼后胸正常雌蝇

    残翅白眼后胸变形雄蝇

    F1

    长翅红眼后胸正常

    长翅红眼后胸变形

    ♀515、♂508

    ♀507、♂510

    (1)、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指。F1随机交配,若只考虑果蝇的翅型,F2长翅果蝇中杂合子占
    (2)、只考虑果蝇的眼色,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是。该结果既能证明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又能证实果蝇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3)、若只考虑后胸形状,亲本后胸正常果蝇的基因型为。若想选择后胸形状不同的果蝇,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E、e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则应从果蝇种群中(假设全为纯合子)选择表现型为进行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后代雌雄果蝇均为后胸正常,则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 , 则E、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在该果蝇种群中随机选取多只红眼雌蝇与一只白眼雄蝇杂交,后代中白眼个体所占的比例理论上取决于
    (5)、果蝇的红眼和白眼,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定律。
  • 17、洋葱(2n=16)是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两种:管状叶,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形成鳞茎能储存营养物质。图1是洋葱由种子发育为成熟植株的生命历程。请选择洋葱植株上合适的部位完成相关实验。

    可选用材料:①根尖②鳞片叶外表皮③鳞片叶内表皮④管状叶叶肉组织

       

    (1)、图1的过程(填“能”或“不能”)体现已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上述材料中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的有(填序号)。
    (3)、观察有丝分裂,常用的选材部位是①,适合观察部位的细胞特征为。甲同学利用该材料观察到的视野如图2所示,其中大多数细胞处于 , 原因是。图中a细胞核DNA数量是b细胞的倍。b细胞中能观察到个四分体。

       

    (4)、若用于实验的管状叶已明显变黄,与正常浓绿的叶相比,提取的色素对(填颜色)光的吸收会明显降低。纸层析后,滤纸条上(填颜色)的两条色素带会明显变窄。
  • 18、图甲是某动物(2N=4)生殖器官内细胞分裂的图象。图乙为该动物体内进行的三个连续生理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性别为(雌、雄)性,判断依据是

    (2)细胞①名称是 , 该细胞处于(分裂方式及时期),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

    (3)乙图中Ⅰ、Ⅱ、Ⅲ三个连续生理过程分别是

    (4)C点和F点细胞中染色体组加倍的原因是。甲图中①②③细胞分别对应于乙图中的段。

  • 19、从唾液腺细胞中提取全部mRNA,以此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单链DNA(T-cDNA),利用该T-cDNA与来自同一个体浆细胞中的全部mRNA(J-mRNA)进行分子杂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c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B、唾液腺细胞中的RNA与T-cDNA都能进行分子杂交 C、唾液腺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缺乏编码抗体的相关基因 D、能与T- cDNA互补的J-mRNA中含有编码呼吸酶的mRNA
  • 20、科研人员用纯合的紫花与纯合的白花豇豆品种杂交,获得的F1 全为紫花,F1 自交后代的花色及个体数目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花色

    紫花

    白花

    浅紫花

    F2个体数目(株)

    310

    76

    26

    A、推测花色由2对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2个体中紫花豇豆基因型有4种 C、F2紫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 D、F2白花豇豆与浅紫花豇豆杂交,后代为白花:浅紫花=1:2
上一页 508 509 510 511 5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