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选育适应弱光环境的优质水稻品种,研究人员通过γ射线诱变籼稻获得1株早熟䬺绿突变体水稻pe-1,并对水稻弱光胁迫的响应机制进行一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进行后续研究,研究人员通过获得更多能稳定遗传的pe-1水稻。
    (2)、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对野生型和pe-1水稻进行25%遮光处理7天,定期采集等量叶片浸泡在(试剂)中浸提光合色素,直至叶片的颜色变成 , 再进行后续操作。
    (3)、经测定,野生型和pc-1叶绿素含量如图。据图分析,弱光胁迫后pe-1水稻叶片的黄化程度比野生型(填“低”或“高”),依据是

    (4)、除光照外,CO2浓度也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绿叶吸收的CO2 , 在Robixco催化下,与C5结合,该过程是在细胞内的发生,被称作。在水稻大田种植过程中,试提出提高CO2供应量的一种具体措施
  • 2、为探究DNA片段P与O2蛋白结合的关键位点,研究者获得片段P不同位点的突变体M1、M2和M3 , 用O2蛋白进行结合试验,并用指示探针(带荧光的片段P)等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表示未添加,“+”表示添加,指示探针的浓度很低

    A、条带1越宽说明O2蛋白与待测物的结合越强 B、显示条带2就说明O2蛋白与P无法结合 C、M1的突变位点几乎不影响O2蛋白的结合 D、M2和M3与O2蛋白的结合强度相同
  •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发病主要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为E140K基因,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下表为某患者(Ⅲ-1)相关家庭成员的基因型,如图为其家庭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成员

    基因型

    Ⅱ-1

    +/+

    Ⅱ-2

    E140K/+

    Ⅱ-3

    E140K/+

    Ш-1

    E140K/E140K

    注:+表示正常基因

    A、Ⅰ-1的基因型一定为E140K/+ B、Ⅰ-2一定带有正常基因 C、Ш-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和Ⅱ-3 D、Ш-1父母生育的女儿正常的概率为1/4
  • 4、为探究甲状腺激素(FT3、FT4)和TSH的表达水平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评估价值,研究人员进行了分组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FT3(mmol/L)

    FT4(mmol/L)

    TSH(mIU/mL)

    恶性结节组

    5.84

    20.78

    2.92

    良性结节组

    5.67

    18.90

    2.23

    健康对照组

    4.26

    14.61

    1.94

    A、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时也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 B、甲状腺结节患者机体的代谢水平会明显降低 C、恶性结节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 D、三个指标对于恶性结节的临床诊断都具有价值
  • 5、研究人员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田间杂草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种植模式

    施氮水平

    杂草种类

    杂草平均密度

    甜玉米-大豆

    0

    20

    58.44

    甜玉米-大豆

    150

    23

    54.11

    甜玉米-大豆

    300

    18

    41.78

    甜玉米

    0

    20

    70.11

    甜玉米

    150

    18

    49.33

    甜玉米

    300

    16

    41.44

    大豆

    0

    19

    41.11

    A、玉米和大豆是田间杂草生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相同施氮水平下,甜玉米-大豆间作对杂草生长有利 C、施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甜玉米地田间杂草密度 D、甜玉米单独种植条件下杂草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 6、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探究实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瓶封口后立即与乙瓶连通确保反应同步进行 B、甲瓶排出的CO2可能产自酵母菌的线粒体基质 C、乙瓶的溶液变浑浊表明酵母菌已经产生了CO2 D、检测乙醇时向乙瓶加含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 7、野猪为杂食性哺乳动物,繁殖能力较强,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某地野猪种群数量增长。据此对野猪种群数量增长的合理解释是(       )
    A、野猪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B、食物充足利于野猪的生长繁殖 C、野猪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野猪的天敌数量大幅减少
  • 8、在部分地区,牛的胚胎移植技术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胚胎移植时受体母牛须具备的条件是(       )
    A、具有产奶量较高等优良性状 B、与供体母牛的遗传特性一致 C、免疫力正常且具有健康体质 D、与供体母牛的繁殖潜能相当
  • 9、研究人员选取洋葱鳞茎不断膨大的生长过程中的四叶期(P1)、鳞茎膨大初期(P2)、中期(P3)及后期(P4),测定鳞茎组织中生长素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洋葱鳞茎的直径在P3时期最大 B、生长素对洋葱鳞茎的膨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洋葱鳞茎生长的最适IAA浓度在1.0μg·g-1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洋葱鳞茎的生长既有促进也有抑制
  • 10、可卡因是一种多巴胺转运蛋白阻断剂,它会使多巴胺无法被运回突触小体,此时机体会做出调整,使神经元的兴奋维持在正常水平。据此判断吸食可卡因导致的后果是(       )
    A、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B、突触间隙多巴胺减少,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增加 C、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增加 D、突触间隙多巴胺减少,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 11、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使用杀虫剂处理螺旋蝇,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个体数上升的原因是(       )

    A、杀虫剂处理导致螺旋蝇产生抗药性基因突变 B、在杀虫剂作用下螺旋蝇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C、杀虫剂处理导致螺旋蝇生殖隔离的形成 D、杀虫剂使抗药性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 12、T细胞被激活并快速增殖时,T细胞内tRNA反密码子环中的“滑动”位点上的甲基化修饰显著减少。则甲基化修饰作用的结果是(       )
    A、提高转录效率 B、降低转录效率 C、提高翻译效率 D、降低翻译效率
  • 13、患者1和患者2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XXY和XYY。经研究发现两位患者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分析精母细胞发生异常分裂最可能的时期是(       )

    选项

    患者1

    患者2

    A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Ⅰ

    B

    减数分裂Ⅱ

    减数分裂Ⅱ

    C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D

    减数分裂Ⅱ

    减数分裂Ⅰ

    A、A B、B C、C D、D
  • 14、动物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可以将Na+泵出细胞,同时将K+泵入细胞,钠钾泵对Na+和K+的运输方式是(       )
    A、都是主动运输 B、都是协助扩散 C、Na+是协助扩散,K+是主动运输 D、Na+是主动运输,K+是协助扩散
  • 15、ATP检测试剂盒检测微生物数量的原理是:试剂盒中含充足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产生荧光,根据荧光的强度可推算出待测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上述推算依据的主要前提是(       )
    A、试剂盒中ATP的含量相同 B、试剂盒中荧光素的含量相同 C、每个活细胞中ATP的含量大致相同 D、微生物细胞中ATP的合成场所相同
  • 16、细胞周期中存在一些检验点,有丝分裂中的后期到末期主要检查的是(       )
    A、纺锤体的组装 B、赤道板的形成 C、染色体的联会 D、染色体的分离
  • 17、2024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其中强调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下列日常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纸张尽量双面使用 B、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 C、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 D、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塑料筷子
  • 18、甲型流感病毒(IAV)是单链RNA病毒,主要利用鸡细胞的ANP32A蛋白进行病毒复制。IAV因传染性强而易导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有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鸡的ANP32A基因进行编辑,获得世界首批抗禽流感鸡(GE),过程见图。

       

    (1)、在编辑鸡的ANP32A基因时,需加入Cas9蛋白,该蛋白可催化键水解,剪切特定DNA片段。图中②过程进行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是。图中③过程筛选得到的GE均为纯合子,与宿主鸡相比,GE具有的特点是
    (2)、由上述过程孵出的基因编辑鸡(GE)与野生型鸡(WT)在生长、外观、行为等方面均无差别。为探究不同感染方式下,GE对IAV的抗感染能力及IAV在鸡群中的传播能力,以GE和WT(均未感染IAV)为实验对象,采用两种感染方式:人工接种(通过鼻内滴注直接接种IAV)和自然接触感染(通过与携带IAV的鸡自然接触感染病毒),步骤及结果如表所示。

    分组

    A组(GE)

    B组(GE)

    C组(WT)

    D组(WT)

    人工接种

    接种IAV

    不接种

    接种IAV

    不接种

    培养方式

    适宜条件下          培养一周

    与A、B组的操作相同

    病毒斑块测定

    10%个体出现斑块脱落

    结果(B1)

    100%个体出现斑块脱落

    结果(D1)

    体内病毒含量测定(PFU/mL)

    极少

    结果(B2)

    很多

    结果(D2)

    特异性抗体测定

    17%个体呈阳性

    少或无

    100%个体呈阳性

    注:病毒斑块测定:IAV在鸡的呼吸道中复制会形成斑块。斑块脱落后,斑块中的病毒可进入自身体内,也可在鸡群中传播。

    ①据A、C组结果分析,与WT相比,GE体内病毒含量及特异性抗体更少,却可反映出GE有更强的抗感染能力,原因是

    ②根据上述完整实验还可得出结论:GE和WT均可通过自然接触而感染并传播IAV,但GE的抗感染能力更强、IAV在鸡群中的传播能力更弱,则表2“培养方式”中的“?”应设置为:;比较实验结果:B1D1(填“>”或“<”或“=”)。

    (3)、对GE的后续跟踪观察中发现:原来无感染的GE后来有部分也会感染IAV,其原因可能是:。(列出两点即可)
    (4)、尽管对GE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可喜成果,要想将GE上市推广前仍需进行安全性方面的评估,例如。(列出一点即可)
  • 19、熊猫的棕色毛色仅在秦岭地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发现。熊猫“七仔”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被圈养的棕色大熊猫。为探索棕色毛色的形成机制,科学家展开系列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使用技术将“七仔”DNA样本与野外收集到的多个熊猫DNA样本进行比对,以确定亲缘关系。并结合另一棕色大熊猫“丹丹”的数据,构建了图1所示的遗传系谱图。由图推知棕色毛色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2)、科研人员将已知棕色大熊猫与多只来自秦岭和非秦岭种群的黑色大熊猫的基因组作比对,共发现18263931个序列差异位点,并基于(1)推测的遗传方式进一步筛选与棕色毛色遗传相关的差异位点:

    ①若(填颜色)个体都是某位点的纯合子,则该位点应排除;

    ②若 , 则该位点应保留;

    ③保留的位点中,若图中号个体均为携带该位点的杂合子,则该位点与棕色毛色相关的可能性更高。

    另外,还可将秦岭种群和非秦岭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行比对,进一步缩小筛选范围。

    (3)、科研人员在符合条件的数百个变异位点中发现其中一个位于Bace2基因前端。已知Bace2基因编码的Bace2酶能在毛发的黑色素细胞中催化P蛋白的剪切进而影响黑色素体的功能。Bace2基因非模板链的部分DNA序列见图2,黑色和棕色大熊猫的前肢毛发的显微镜扫描结果见图3。

    综合以上信息,推测棕色毛色形成的分子机理是:Bace2基因缺失25个碱基对,导致 , P蛋白剪切异常,黑色素体的功能改变。

    (4)、目前仅有两只棕色大熊猫的样本参与该项研究,而Bace2基因也存在于小鼠且表达产物的功能相同,因此可以黑色小鼠为实验对象进一步验证棕色毛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实验思路为: , 观察其毛色并检测
  • 20、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探究个体衰老的机制至关重要。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是一类古老的逆转录病毒,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整合到了宿主的基因组中,但长期处于“沉默”状态。人类鼠乳腺肿瘤病毒(HERVK)是其中一员,它的“复活”与细胞衰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HERVK的遗传物质是。随着细胞衰老,HERVKDNA的甲基化修饰水平 , 合成相应产物并组装成病毒颗粒,HERVK“复活”。
    (2)、科学家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衰老细胞中的含量均降低,以及一系列衰老相关表型得到缓解,从而证实了图中的相关途径。
    (3)、对多细胞生物而言,个体衰老的过程是机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由图推测可知HERVK“复活”还会加速个体衰老,机理是:①一部分HERVK病毒颗粒通过的路径侵染邻近的年轻细胞,加速其衰老;②
    (4)、为进一步探索如何延缓衰老,需对个体衰老程度进行量化评估。观测指标选择血浆中(填“HERVK病毒颗粒”或“炎症细胞因子”)的数量更适宜,理由是
上一页 130 131 132 133 1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