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家族中的甲、乙两种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已知Ⅱ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  )

    A、1和Ⅰ2再生一个孩子,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建议生男孩 B、1和Ⅰ2生一个女孩,两病都不患的概率是3/8 C、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或1/2aaXBXB D、3和Ⅱ4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4
  • 2、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图中染色体的黑色和白色分别代表染色体的来源——父方和母方。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用以标记蛋白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表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 4、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③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B、过程①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1 C、过程②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中不相同 D、A、B、C的名称分别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 5、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染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染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
    A、1/8 B、1/16 C、3/16 D、3/8
  • 6、下列对图中包含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脱氧核苷酸,B-D可分别表示磷酸、脱氧核糖、五种含氮碱基 B、若A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D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 C、若A表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B-D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D、若A表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D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 7、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水稻(2n=24)单倍体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果蝇(2n=8)的一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 D、普通小麦(6n=42)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
  • 8、如图表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是脱氧核苷酸,其种类取决于c的种类 B、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f片段 C、e含有的碱基总与f含有的碱基数相同 D、e在h上呈线性排列
  • 9、人胰岛素基因表达的最初产物是一条肽链构成的前胰岛素原,经图1所示的过程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此后科学家又提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两种方法:AB法是根据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两种DNA片段,利用工程菌分别合成两条肽链后将其混合自然形成胰岛素;BCA法是利用胰岛B细胞中的mRNA得到胰岛素基因,表达出胰岛素原后再用特定酶切掉C肽段。这两种方法使用同一种质粒作为载体。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胰岛B细胞内,图1中前胰岛素原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胰岛素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有。(至少答出两种)
    (2)、由于密码子具有 , AB法中人工合成的两种DNA片段均有多种可能的序列。通过(填“AB”、“BCA”或“AB 和BCA”)法获取的目的基因中不含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
    (3)、图2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过程中使用的质粒及目的基因的部分结构。为使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设计PCR 引物时可添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通过上述方法获得人的胰岛素基因后,需要通过PCR 技术进行扩增,已知胰岛素基因左端①处的碱基序列为—CCTTTCAGCTCA—,则其中一种引物设计的序列是:5´3´。
    (4)、科学家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出了赖脯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相比,其皮下注射后易吸收、起效快。获得赖脯胰岛素基因的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 10、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抗病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不断选育新的抗条锈病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小麦品种红农1号的抗条锈病基因被命名为YrHn-1,所在染色体及位置未知。科研人员利用红农1号与易感病品种高原448进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

    亲本

    F1

    F2

    父本

    母本

    抗病株数

    易感病株数

    抗病株数

    易感病株数

    红农 1号

    高原448

    7

    0

    219

    73

    (1)、抗条锈病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种植过程中,由于条锈病病原体中抵抗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上升,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病能力逐渐下降,这表明了不同物种之间是进化的。
    (2)、F2抗病植株中抗病基因频率为
    (3)、已知斯卑尔脱小麦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抗条锈病显性基因Yr5。现让纯合红农1号与纯合斯卑尔脱小麦杂交,不考虑交叉互换,若子二代 , 则说明YrHn-1 不位于 4号染色体上。
    (4)、已知小麦有21对同源染色体,且其着丝粒均不位于染色体顶端。通过技术手段使染色体断裂、丢失,筛选后获得小麦单端体(如图),利用单端体自交能确定抗病基因的位置。单端体的制备过程中涉及到的染色体变异类型是。按照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分类,小麦的单端体理论上有种。
  • 11、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授粉也可异花授粉。果肉颜色有红色、黄色和橙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果皮颜色有黄色和无色。科研人员选取黄色皮黄色肉和无色皮橙色肉番茄杂交,F1全是黄色皮红色肉,F1自交,F2中黄色皮红色肉542株、黄色皮橙色肉240株、黄色皮黄色肉180株、无色皮红色肉181株、无色皮黄色肉60株、无色皮橙色肉80株。不考虑致死和突变。

    (1)、控制番茄果肉颜色基因的遗传(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
    (2)、只考虑果肉颜色,F2中红色肉番茄基因型有种,让F2中所有红色肉番茄随机交配,F3表型及比例为
    (3)、果皮颜色中为显性。已知果皮黄色基因是由无色基因突变而来。经DNA 测序发现,无色基因序列长度为557个碱基对(bp),黄色基因内部出现了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位点。用EcoRⅠ 处理F2不同植株的果皮基因,对产物进行电泳,结果如图。据图分析黄色基因的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
  • 12、材料一: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小麦的光反应过程包括多个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两种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称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的电子被光激发的反应,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研究者测得小麦植株在 CK 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和HH条件(高温高光)下,培养5天后的相关指标数据如表。

    组别

    CK

    HH

    温度/℃

    25

    35

    光照强度/(μmol·m-2. s-1

    500

    1000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12.1

    1.8

    气孔导度/(mmol·m-2·s-1

    114.2

    31.2

    胞间 CO2浓度/ ppm

    308

    448

    Rubisco 活性/(U·mL-1

    189

    61

    注:①两组实验,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②Rubisco是催化CO2固定的酶。

    (1)、据图1可知,光系统Ⅱ中,光使叶绿素中的一个电子由低能状态激发到高能状态,这个高能电子随后丢失能量而进入光系统I,光系统Ⅱ中丢失的电子由中的电子补充; 光系统Ⅰ中也有高能电子,其作用是形成。英国植物学家希尔设计实验证明了水光解产生氧气,该实验将离体的叶绿体置于条件下(答出2点即可)。
    (2)、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HH条件下小麦净光合速率的下降的原因(从酶的活性上分析)。此条件下的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物NADP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增加”、“减少”或“不变”)。
    (3)、过剩的光能会导致电子传递受阻,从而使电子与O2结合形成ROS(属于自由基),ROS积累使叶绿素降解增加,且积累到一定量使细胞衰老。强光下,ROS积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是
  • 13、通常分泌蛋白的氨基端上,有一段长度约为30个氨基酸构成的疏水性序列,该序列能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之后通过内质网进入囊腔,在囊腔中经过一系列加工形成“蛋白质”产物。如图表示某种分泌蛋白合成中的某些阶段。其中数字表示 mRNA 中的编码序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否结合到内质网上,可能与蛋白质起始端是否有疏水序列有关 B、图中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方向为从右往左 C、编码疏水性序列的遗传密码位于图中mRNA 的1区段 D、与转录相比,图示过程没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A
  • 14、草鱼(2n=48)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多倍体草鱼与相同的二倍体草鱼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及耐寒性强的优点。多倍体草鱼的诱导机制如下图所示,其中a、b、c为成熟草鱼多倍体。多倍体草鱼在野外具有二倍体草鱼无法比拟的生存优势,若其大规模扩散到野外可能会带来生态危机。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倍体草鱼体内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4个四分体 B、冷休克处理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秋水仙素类似 C、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三种多倍体草鱼中更适合投入生产的是c D、成熟多倍体a和b一般是高度不育的,但c是可育的
  • 15、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CFTR基因突变导致,患者肺功能受损,导致肺炎反复发生,并出现肺气肿等症状。正常与缺陷的CFTR基因可被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大小不同的片段,应用于CF基因诊断。下图1是某CF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图2是相关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内都可检测到的片段为M片段和N片段 B、患者体内可检测到的片段为M片段和P片段 C、Ⅱ-5与携带者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12 D、Ⅲ-1与携带者婚配,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4
  • 16、研究表明,葡萄糖能调节类甲基化转移酶3(METTL3)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为进一步探究METTL3在葡萄糖诱导下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以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细胞增殖率(%)

    分裂间期各阶段细胞比例(%)

    G1

    S期

    G2

    对照组

    100

    63.67

    27.98

    8.35

    高糖组

    85.96

    63.13

    25.37

    11.51

    高糖+METTL3合成抑制剂组

    94.88

    55.94

    30.47

    13.58

    注:对照组和高糖组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5mmol/L和35mmol/L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METTL3的有无 B、METTL3会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C、高糖会促进METTL3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D、METTL3的合成在G2期进行,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 17、下列关于“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操作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使家兔的红细胞涨破以获取含 DNA 的滤液 B、向菜花组织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可释放核DNA C、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可以实现去除杂质的目的 D、DNA在酒精溶液中析出时,用玻璃棒轻缓搅拌,会使析出的DNA量减少
  • 18、实验中常根据菌落外表特征鉴别微生物,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下列实验不是根据菌落外表特征做出判断的是(       )
    A、艾弗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 C、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 D、判断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尿素降解菌是否有不同种类
  • 19、胶原蛋白在维持器官、组织、细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科学家将合成胶原蛋白的基因 kit 导入大肠杆菌构建基因工程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导入到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但由于原核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影响表达产物进一步加工,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2)、已知 kit基因的部分序列如下图,采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时,选用的引物为(填字母)。为使基因与质粒成功连接,需要在引物的端添加两种限制酶识别序列。

    A. 5'-GCCCTAGGT-3'       B. 5'—CGGAATTCT-3'

    C. 5'-CGGGATCCA-3'       D.5'—GCCTTAAGA-3'

    (3)、酶切 kit基因, 并与质粒中长度为170bp片段进行置换, 构建重组质粒pET-28a(+)- kit,用 Hind Ⅲ酶分别酶切pET-28a(+)和pET-28a (+)- kit,获得如下表所示片段,

    质粒类型

    pET—28a(+)

    pET—28a(+)—kit

    HindIII 酶切片段

    1000bp、2550bp

    1000bp、2000bp、700bp

    则 kit基因长度为 , 由此判定 kit 基因上有个 HindⅢ酶切位点。

    (4)、菌液PCR 是直接以菌体热解后的DNA 为模板、以目的基因两端序列为引物进行扩增的方法,PCR 产物需要用法进行鉴定,若结果出现大量杂带,其原因可能有。(答出两点)
  • 20、遗传组成相似的雌性蜜蜂幼虫,若一直以蜂王浆为食将发育成蜂后(蜂王),若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蜂王浆导致幼虫DNA 甲基化的减少,进而发育为蜂后。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 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①以基因的β链为模板,则虚线框中合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为5'--3'。过程②需要的原料是 , ②过程合成的场所是
    (2)、DNA 甲基化若发生在基因的DNA 序列上,则会影响酶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遗传信息的过程。
    (3)、研究表明蜂王浆中的蛋白是决定雌性蜜蜂幼虫发育成为蜂王的关键因素,请结合图文中信息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4)、已知注射 DNMT3 siRNA (小干扰 RNA) 能使DNMT3 基因表达沉默, 为验证DNMT3 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幼虫,平均分为A、B两组,请根据提示完成表中内容。

    1

    处理方式

    饲养方式

    培养条件

    预期结果

    A 组

    饲喂花粉和花蜜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工蜂

    B 组

    注射适量 DNMT3 siRNA 溶液

    饲喂花粉和花蜜

    蜂王

    (5)、综上所述,性状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页 157 158 159 160 1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