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列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分封制的确立
②“家天下”的出现
③用甲骨文记事
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
2、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器铸造 D、瓷器烧制
-
3、 邮票有“国家名片”之称,方寸之间诉说着一段段珍贵的时代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1952年《土地改革》邮票解读:三个农民手持土地证书,远处的农民正在田地里辛勤耕作,背景是一辆巨型拖拉机,象征着未来的农业机械化。 材料二:
图二 1956年《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邮票解读:1956年,北京郊区的农民积极报名农业合作社。同年,我国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制度的转型。 材料三:
图三 2013年《制种》和《丰收》邮票解读:画面上呈现的是杂交水稻制种、丰收的两个阶段,《制种》以袁隆平田间研究为远景,以制种画面为主图;《丰收》以世界为远景,以丰收的稻穗和米饭为主图。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图一中邮票反映的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 根据材料二,列举史实证明“我国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制度的转型”。(3)、 中国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稻育种方面的成就。 -
4、 实现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7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简表。
产品名称
产 量
与1952年相比增长的比例(%)
钢
535万吨
296.3
煤
13000万吨
95.5
发电量
193.4亿度
166.4
原油
146万吨
234.9
材料二:1956 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 92.9%,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新建立或发展起来的工业,几乎都掌握在国家手里,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材料三: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问题,第一是国家安全……像“两弹一星”,我们研制成功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武力《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
(1)、 根据材料一,写出 1957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 根据材料二,说明促使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历史意义。(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50~70 年代工业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建设成就。 -
5、 最能反映1953~1977年这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特征的一组词是( )A、保家卫国 工业化 公私合营 B、工业化 公私合营 家庭承包 C、工业化 合作社 “大跃进” D、合作社 “大跃进” 改革开放
-
6、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继续推进能源革命,而我国终于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是在 ( )A、“一五”计划期间 B、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期间
-
7、 冯骥才采访“文化大革命”亲历者后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的“教训”和“财富”指的是 ( )A、要遵循“两个凡是” B、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8、1959年,毛泽东写信给省、县、社、队等干部说:“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高指标),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此信件 ( )A、提出了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的新目标 B、总结了“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 C、提出了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D、认识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
9、 下列两种产品的商标可以共同佐证 ( )A、社会主义改造 B、公私合营 C、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D、工业化进程
-
10、“从1953年到1956年,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材料指的是 ( )A、土地改革 B、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11、 如图所示的《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与的空前规模的普选,选举产生各行业优秀人才,代表全体人民参加 1954 年在北京召开的重要会议。该会议 ( )A、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标志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C、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D、宣告了人民民主专政体制的建立
-
12、 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其中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13、 如图所示为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单位:%),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国民经济困难 B、促进向国家工业化迈进 C、使产业结构趋向平衡 D、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
14、1957年 10月 15日,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的建成得益于 ( )A、雄厚的重工业基础 B、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的指导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大跃进”炼钢的开展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三:电视剧《大决战》开篇,曾详细交代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在蒋介石眼中,战争打的是枪炮。而共产党人看来,战争打的不只是枪炮,更是政治、经济、民心。剧中表现了国民党军队进入解放区的心虚,连国民党军官面对解放区的民众也忍不住自问:“我们什么时候成了老百姓的敌人?”
(1)、 材料一中图片出现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2)、 材料二中的“第二年”指的是哪一年?为实现材料二中的“基本任务”,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什么行动?该行动有何意义?(3)、 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指的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
16、 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多个回合的较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是由我们提出的。
——毛泽东
材料二:【军力上的较量】
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美国也用飞机空运国民党部队到内战前线。6月底,一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战场上的较量】
刘伯承这样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以及“更有文章好做”?(2)、 毛泽东所说的这些提案最终达成了什么成果?(3)、 根据材料,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敢如此叫嚣的原因。(4)、 解放区军民通过哪些战役分别粉碎了敌人放在陕北和山东的“铁锤”?说说这些战役采取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
17、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傅作义 C、李宗仁 D、张自忠
-
18、 如图所示,下列对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A、1927年到1931年人数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是工人阶级的参加 B、1931年到1945年人数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的推动 C、1945年到1946年人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D、1946年到1949年人数增长迅猛,主要原因是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农民大力支持
-
19、“有两种梦想推动着近代中国的革命: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时期是 ( )A、五四新文化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20、 西安事变谈判与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利益观 B、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C、都是为了抵抗日本侵略 D、毛泽东都直接参与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