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于怡和洋行于1898年在杭州建造了烘茧灶,垄断了茧价丝价,杭州的世经丝厂“难得好茧接续供应”,被迫停办。与世经丝厂的倒闭密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
2、下列属于如图所示区域所在国家经济特点的是( )A、现代牧业 B、耕海牧渔 C、精耕细作 D、垂直生计
-
3、如图所示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ab之间为世界屋脊,c以东为海洋。据此回答问题。(1)、下列对该大洲表述正确的是( )A、东部河流注入大西洋 B、地形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C、ab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D、ab地区为伊朗高原(2)、图中的 H 点应该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
4、被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的藜麦原产于秘鲁等国海拔3000~4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高原或山地。其原产地最有可能在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极端民族主义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希特勒认为,保证德国物资供应的最好方法就是……获得波兰和乌克兰……与希特勒的咄咄逼人气势相反,英、法等西方国家却普遍实行了所谓的绥靖政策。
——《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947年 6月,在美国的指使下,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求各国泄露其本国的经济情报,导致“由某些国家实行干涉另一些国家内部事务”,其“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7月,苏联退出会谈。
——《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资本、信息、技术、商品和人员的高速流动……局部冲突频仍,核威胁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威胁和霸权主义行径并行。此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在侵蚀、威胁着这个星球。
——《世界通史·当代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代表“退出”会谈的理由。结合美国“援助”的本质及影响,概述你对苏联态度的理解。(3)、 材料三中的“高速流动”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哪一基本特征?结合材料推断并说明未来世界的走向。 -
6、 4 月 15 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学校时事宣传栏刊出了两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27日,美国总统杜普门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与此同时,美国还派兵入侵台湾海峡,妄图一举占领朝鲜、控制中国、遏制苏联……中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材料二:进入21世纪,我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大幅度调整军事安全政策,个别海上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采取挑衅性举动……暴力恐怖事件也影响着国家的安全。
(1)、 从时事宣传栏里可获取哪些关于时代主题的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反映了什么问题?(2)、 写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形势下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对策。 -
7、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
8、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害怕非殖民化趋势出现 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
9、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模式发挥了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有 ( )
①高度的政治统一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指令性的工业生产保障了后勤供应
③集中的思想体制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
④高度的个人崇拜提供了持续的思想动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
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1、 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机遇”必不可少。下列成为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机遇”的有 ( )
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②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
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 G20峰会、APEC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些活动反映了 ( )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②国际社会的合作不断加强③各国消除了矛盾并形成利益共同体
④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历史事件是 (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
14、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15、1950年,一个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是一个欧洲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半个世纪后,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变成了欧洲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材料说明了 ( )A、全球化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B、非洲国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发展中国家抓住了发展机遇 D、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下降
-
16、 下列四位是在亚非拉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领袖。其中,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的领袖有 ( )
①甘地
②玻利瓦尔
③卡德纳斯
④扎格鲁尔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材料二: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民“勇于公战”和“怯于私斗”的原因。(4)、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效。 -
1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儒家的这些主张(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19、 据《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
20、 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