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40多年来治理沙漠的决心,加上现代生物科技及科学放牧管理,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交界的这片茫茫黄沙土,有80%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改善,如今已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原和农田。据此回答问题。(1)、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得益于治理过程中( )
①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方法
②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④坚持了“环保唯一”的原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原和农田,这能够( )①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当地环境
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③解决环境问题,建成美丽中国
④缓解沙漠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2、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说:“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这告诉我们要坚持( )A、建设生态文明,限制经济发展 B、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C、把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大发展
-
3、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半岛的主要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多 D、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2)、城市 A 的特色是( )A、草原人家——牧人天堂 B、耕海牧渔——海洋牧场 C、水上都市——水城风光 D、政治心脏——首都职能(3)、甲国旅游业发达的自然因素有( )
①山地之国,地形多样
②高山峡谷,险峰深涧
③古老城镇,淳朴乡村
④千年雪峰,万年冰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4、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下列山脉中,表示昆仑山脉的是( )
A、B、
C、
D、
-
5、千百年来,黄河和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读图,回答问题。(1)、长江与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甲是( )A、西藏 B、青海 C、四川 D、甘肃(2)、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区①和②分别是( )A、宁夏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B、河套平原、成都平原 C、宁夏平原、成都平原 D、河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3)、长江流经乙、丙两省区,下列对其景观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A、乙—地形崎岖,牧民转场 B、丙—山高谷深,梯田如画 C、乙—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D、丙—地势高峻,草原辽阔
-
6、2021年7月下旬,强台风“烟花”登陆我国东部沿海某地。读图,回答问题。(1)、该台风登陆时在该地的行进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北向东南(2)、该台风登陆地的纬度带和温度带是( )A、低纬度 热带 B、中纬度 北温带 C、中纬度 南温带 D、高纬度 北寒带
-
7、读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其自然条件的是( )A、a处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B、b处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C、c处区域特色是“鱼米之乡” D、沿线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
-
8、下列对古诗解读正确的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黑龙江流域梅雨来袭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滚滚,注入东海 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昼夜温差大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青藏高原畜牧业发达
-
9、成语“黔驴技穷”“得陇望蜀”中包含的省区依次是( )A、甘肃 重庆 贵州 B、贵州 四川 重庆 C、河北 贵州 四川 D、贵州 甘肃 四川
-
10、读23.5°N 附近的自然景观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季风影响 D、地形地势
(2)、下列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中,和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①,乙—③ C、甲—②,乙—④ D、甲—③,乙—④ -
11、读下列各区域轮廓图,回答问题。(1)、下列关于图中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②赤道穿越中部 C、③是海陆兼备型的国家 D、④热带面积最大(2)、下列描述中,符合区域③自然条件和生产特色的是( )A、鱼类众多,渔业发达 B、气候干热,畜牧业发达 C、地狭人稀,农业发达 D、沙漠连绵,绿洲农业发达
-
12、如图所示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下列关于这个海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 B、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C、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D、海峡两岸气候炎热干燥
-
13、从下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主要河流发源于亚洲中部
②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③主要河流都可以通航
④部分河流的水量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4、下列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a处有可能是河流 B、c处是山的最高峰 C、b处和d处的海拔相同 D、该地属于平原而非山地
-
15、读图,回答问题。(1)、下列对图中山脉 K 走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2)、下列描述中,最有可能反映图中 M 地区农业生产特色的是( )A、麦浪翻滚 B、土壤肥沃 C、稻花飘香 D、地势低平
-
16、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材料二: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材料三:在全球电子通讯干涉系统中,最先进的监控系统要数美国控制的“梯队系统”,每日监控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主流网络服务器的数据库和各国政要的通话进行监控。这一系统起源于冷战时期的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和有组织犯罪,加速了这些组织的最终灭亡。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洛萨达·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在四大发明方面的成就。(2)、 西方近代科学引发了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3)、 材料三中“美国控制的‘梯队系统’”是哪一次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干涉系统的利与弊。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中产阶级。
——[美国]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材料二:见下图表。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东京
80
—
105
160
悉尼
0.8
2
22.5
48.2
材料三: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中的原因。(3)、 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18、“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比它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或对人类的进步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或造成了更剧烈的苦难和不满。”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
19、 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须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表明 ( )
①启蒙运动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揭示
③理性受到人们的尊崇
④启蒙思想已摆脱宗教的影响A、①② B、 C、④C.①③ D、②④ -
20、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和爱尔兰有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他们每早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用射豆子的办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随着钟表的普遍使用,这种古老的职业到 20世纪 20年代基本消失了。“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技术的提高 B、政府的强制推行 C、环境污染的严重 D、社会矛盾的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