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 2、“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 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
  • 4、在降水较多、雨热同期的地区发展种植业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
  • 5、现存于内蒙古高原的坎儿井是将高山雪水引到农田里的暗渠。
  • 6、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两人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
    (2)、请运用自由与法治关系的相关知识,评析乙的言行。
  • 7、保护文物,功在近代,利在千秋。

    【时政速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11月8日通过,现子公布,自2025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11月8日

    【文物保护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八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文物保护在“行”】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

    一百周年。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主任屈峰说:“文物保护修复关注文物的‘延年益寿’。更好守护中华文脉,保护、传承、弘扬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我们责无旁贷。”

    (1)、在【时政速递】中,出现了哪些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
    (2)、根据【文物保护有“法”】,绘制一幅体现宪法和文物保护法两者关系的示意图,并阐述设计意图。
    (3)、请从“依法履行义务”的角度,对【文物保护在“行”】中屈峰主任的言行做一个微点评。
  • 8、某高铁车厢内一乘客李某用手机追剧,声音嘈杂。邻座张某提醒制止,李某说:“这是我的自由,管得真多!”两人发生争吵。下列对该事件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②遇到不公平行为要敢于说“不”

    ③李某只享受权利,没有履行义务

    ④邻座张某无权干涉他人的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某地法院工作人员背着国微骑马下乡入村,把法庭“搬”到了牧民的帐篷前,实行就地立案、就地审理。这说明该地人民法院(   )
    A、参与村民自治 B、保障公民的物质帮助权 C、坚持司法为民 D、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
  • 10、小兰在自主学习中,探究下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大代表③人民④人民政府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 11、小华的父亲是国企的一名工程师,母亲开了一家奶茶店。此家庭近几年的收入增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   )

    A、小华父亲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低于母亲的收入 B、小华母亲的收入持续增长,说明个体经济居主导地位 C、小华的家庭收入受市场影响,2021年收入最低 D、小华的家庭收入按多种分配方式取得,其收入逐年增长
  • 12、图示法是揭示概念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下列图示反映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13、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近年来,广场舞噪音、邻里噪声等事件频发,这些都属于以公开的方式侵犯了自然人的隐私权。据此可知(   )
    A、行使权利不需要有界限 B、享受权利不必承担义务 C、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 D、先履行义务后行使权利
  • 14、公民权利为我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人生幸福提供保障。以下是小峰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属于行使政治权利的是(   )
    A、获得浙江省中小学生时政征文比赛一等奖 B、把压岁钱和珍爱的书捐给福利院的孩子们 C、利用周末和同学们一起到车站清除小广告 D、打市长热线反映校门口长期交通拥堵情况
  • 15、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16、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
  • 17、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 18、宪法不仅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
  • 19、《人民日报》“七一”社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的高频词更是时代变化的“透视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七一”社论中不同时期高频词

    时期

    高频词

    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改革,领导,中国共产党

    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复兴,奋斗,改革

    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领导,探索

    ——改编自高晓林骆良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建话语的守正与发展》

    判断上表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运用高频词说明其时代特征。(要求:从以下三个时期中选择:1950—1976年、1979—2011年、2012—2021年)

  • 20、侯永禄是陕西合阳的一位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了400多万字的珍贵日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十月初五

       我家院子里驻扎的“遭殃军”(中央军)走了,母亲发现屋子里间的粮仓内放的麦子全不见了。我们母子俩一年也吃不完的满满一仓麦子,足有三四石,咋就不见了呢?

    1949年十月初八

       新中国成立了。合阳县的村村乡乡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位于最南端的路井乡格外热闹。除召开大大小小的庆祝会、座谈会、报告会之外,庄稼人用民间“社火”来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1954年4月14日

       东北村开了选举大会,东北村共有常住人口446人:选出侯勤江、王碧洽、靳自荣、侯生水为人民代表,崭自荣为赴县代表。

    1982年7月9日

       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摘编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论述“时代变迁影响民众生活”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