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胡腾舞是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流行的一种舞蹈。 在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至唐代时更加流行。据此推测,唐朝时期(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与朝鲜半岛交往十分密切 C、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D、杂剧已经形成并传入南方
-
2、舟山有一镇山之宝———杨枝观音碑。它竖于普陀山杨枝禅林大殿中,碑上镌有唐朝某画家所绘观音立像,右上角镌“……普陀圣像,募自阖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 下列画作也是由此公所绘的是( )A、《步辇图》 B、《送子天王图》 C、《女史箴图》 D、《洛神赋图》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断发展的经济】
材料一:
材料二:
①清代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
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500家,织工超过 50 000人。
②苏州城阔门(西门)外之南濠黄家港,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
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间阁(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
【辉煌的科技】
材料三: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 因此《天工开物》没有被收入《四库全书》,并被禁。
(1)、从图一、图二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2)、材料二中①反映了哪一现象的出现?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材料三中的著作被誉为什么?根据图一、图二,写出该书记录了哪两个行业的技术成就。(4)、写出图三邮票所纪念的科学家的代表作品和价值地位。 -
4、书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下列书籍的评述正确的有( )
序号
书籍
评述
①
《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
《齐民要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
《本草纲目》
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
④
《红楼梦》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某同学走进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室,看到了下面图文史料。这些史料旨在强调( )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它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李大金与雷履泰共同创办。 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分号达35处之多,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商埠重镇。
A、山西票号历史久远,辐射全国 B、清政府鼓励私人开设票号业务 C、李大金与雷履泰具有开创精神 D、山西金融业至今仍以平遥为尊 -
6、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 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一现象出现在( )A、隋唐时期 B、清朝中期 C、两宋时期 D、明朝中期
-
7、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 这段话反映了( )A、人口剧增 B、耕地面积增加 C、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D、重农抑商
-
8、清朝时期,有一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再也支撑不住了,“扑通”跪在了地上。 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A、故宫 B、圆明园 C、布达拉宫 D、万里长城
-
9、乾隆时期,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下图),描绘了当时苏州的市井风情。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C、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D、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
10、以下是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部分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情况简表。表中作物传入的作用为( )
品种
传入中国时间
备注
玉米
16 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甘薯
16 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
马铃薯
明万历年间
北京地区已种植
A、解决了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C、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D、增加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 -
11、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
12、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 这反映出当时( )
①江浙地区棉布产量增加
②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④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下图是某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明代中期经济繁荣 B、清朝前期经济兴盛 C、清朝商帮资本雄厚 D、清朝人口超过欧洲
-
14、某校开展“在宁波遇见宋韵”主题研学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我观察,寻找“海派”渊源
·我探索,解密“宋韵”线索
·我建议,擦亮文化“名片”
(1)、根据图1,指出宁波打造“海派宋韵”文旅品牌的历史因素。(2)、依据图2,模仿下面示例解密研学路上的两个“宋韵”线索【示例】我发现:万斛神舟是千年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船。
我认为:宋代是一个造船业发达的时代。
(3)、为助力宁波宋韵文化推广,请你设计一个文化体验活动。 -
15、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2)、经济发展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请任选下列一个问题加以解答。
问题1: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吴越国钱塘经济发展的原因。
问题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南宋临安府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你能从材料四中得出什么结论? -
16、《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
17、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件有( )
①看到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十分繁荣
②只能去市买东西
③到早市上买一些喜爱的书画④去州桥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⑤在瓦子中看着上演的《窦娥冤》,不禁流下了眼泪
⑥春节到了,门外爆竹声声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
18、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①农业领域有不同生产类型
②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③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④农民降低了对地主的依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解读图片,获取历史信息。下面两幅示意图反映的变化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耕地面积增加 C、海外贸易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
-
20、读右表,完成下题。 中国人口数量统计(公元2—980年)(1)、公元755—980年人口数量变化最可能的因素是 ( )
时间
全国人口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六千余万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 年)
七千余万
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三千五百四十万
北宋末年(12世纪初)
一亿四千万
A、中外交流的加强 B、唐末五代的动乱 C、多民族政权并立 D、社会风气的开放(2)、北宋全国人口大幅增长得益于( )①传统农业的发展
②国家领土的扩张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积贫积弱的局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