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A、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制度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
2、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部分。 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A、交通大国——汉丝路文化展 B、天府之国——都江堰文化展 C、千秋功业——明长城文化展 D、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官制 立竿见影】
材料一:
①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国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颇
(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②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思想控制 危害甚剧】
材料二:
班正八年(1730年),输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
“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萃职。 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
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据此雍正认
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故步自封 阻碍发展】
材料三:顺治十三年(1656年),皇帝敕谕浙江、福建、广东……各督抚镇:海上逆贼郑氏等窜伏海隅,至今尚未剿灭,必有奸人暗通线索……资以粮物,若不立法严禁,海氛何由靡清?
(1)、据材料一①,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2)、从材料一②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 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哪一历史事件?清朝统治者推行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哪一政策?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5)、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
4、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大型的工具书,共收字 47 000多个;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总计近8万卷,近8亿字。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保存古代典籍 B、实行文化专制 C、维护集权统治 D、重视发展科举
-
5、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出现“理性之光”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主要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官场腐败 C、文字狱 D、闭关锁国
-
6、民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皇帝骄奢,挥霍无度 B、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C、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D、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
7、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其中卡片信息正确的是( )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②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关闭所有港口,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导致国家闭塞,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8、“六部没有总裁,皇帝以一人之精力,掌握天下大小事务。其结果是政务繁重,权力难免落于宦官之手。”这评论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 C、设立刺史制度 D、设立锦衣卫制度
-
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A、于雍正年间设立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因西北战事而设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10、《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
11、因用兵西北,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直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管理 B、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使内阁制度随之被废除 D、利于加强地方军政大权
-
12、某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他们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秦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节》
汉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资治通鉴》
元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尤史》
明
洪武初⋯⋯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 ——《明史》
A、民族关系演变 B、中央集权加强 C、边疆治理深化 D、选官制度创新 -
13、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王朝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
14、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北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明朝人方孝孺曾这样说过:“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盟约?与宋达成盟约的是哪个政权? 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盟约的影响。(2)、请列举两例证实材料二中从宋至元“皆化而同之”。(3)、根据上述材料和分析,说明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
15、电视剧《成吉思汗》讲述了“一代天骄”波澜壮阔的一生,时间跨度长达80余年。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
②改国号为元
③建立蒙古政权
④灭亡南宋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6、下面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的“孔庙”“太庙”“社稷坛”等建筑反映了( )A、元朝统治者推行中原文化 B、元朝仍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C、元朝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 D、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
-
17、元朝时,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藏族 C、回族 D、契丹族
-
18、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 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
19、江西吉安县城文山公园内的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一位南宋大臣而建,此人抗元,兵败被俘,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人所传颂。他是( )A、文天祥 B、岳飞 C、陆秀夫 D、寇准
-
20、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对应的史实是(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蒙古灭西夏 C、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元灭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