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
2、《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
3、在某展厅,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 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土地私有 B、统一度量衡 C、设立县制 D、按军功授爵
-
5、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从②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6、房屋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 下图所示房屋中能反映夏朝社会发展情况的是( )A、河姆渡遗址房屋
B、半坡遗址房屋
C、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D、陶院落
-
7、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明确的夏代世系,民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 但因史料匮乏,夏的存在倍受质疑。 随着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夏朝得以确认。 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右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
(1)、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
8、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A、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B、
《宣示表》 C、
《颜氏家庙碑》(局部) D、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
9、下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A、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
10、张西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在洛阳的一处景点,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你知道他们参观的是什么名胜古迹吗(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白马寺
-
11、《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与这种农业思想理念有相似主张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
12、他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右图是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之一。这位画家是( )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A、锺繇 B、王羲之 C、顾恺之 D、吴道子 -
13、下列四个场景中,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朝时,有人在纸上书写一种小篆字体 B、北朝时,有人按照《齐民要术》记载的方法安排生产 C、南朝时,有人用水碓磨同时春米、磨面 D、南朝时,有人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14、有一位北方朋友,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要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缀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
15、“创新进取,多元交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以下史实能准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有( )
①魏碑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③东晋顾恺之的《兰亭集序》
④龙门石窟的开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下图描述 。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材料三: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
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络》书摘二: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道,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2)、材料三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 -
17、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下层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
18、《百家讲坛》中在点评隋炀帝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A、三游江都 B、三征辽东 C、营建东都洛阳 D、创立科举制
-
19、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
20、“他在位期间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的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