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某小组搜集了如下材料。 下列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镌刻者于雕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编号,印就则付以书。
②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
2、欧阳修评价宋朝“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说明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朝代。 以下反映宋朝经济发达的是( )
①曲辕犁 ②秧马 ③纸币“交子”“会子” ④刘家功夫针铺广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宋史》记载:“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据此推断,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辽盟约的订立 B、商贸流通的需要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造纸技术的改进
-
4、下图为杭州德寿宫的宋代铜镜及其铭文。该文物说明( )
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A、景德镇已成为瓷都 B、宋代已有商标广告 C、宋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5、历史典籍破解历史密码。 右面这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C、南方农业生产环境比北方优越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6、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就。 下列文明成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论语》书影 ②筒车 ③转轮排字盘 ④秦长城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
7、一千多年前绍兴古纤道上的块块青石,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 )
古纤道始建于815年A、勾践的卧薪尝胆 B、秦始皇东巡会稽 C、隋朝大运河开凿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8、第二组同学到永康五峰书院,了解吕祖谦(1137—1181,进士)、陈亮(1143—1194,状元)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下列与吕祖谦、陈亮同时期的著名词人是( )A、吴道子 B、辛弃疾 C、李时珍 D、曹雪芹
-
9、某班学生开展“从书报杂志中看中国近代思想的探索”主题学习活动。 以下是某同学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的年代尺。(1)、根据图3、图4刊物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2)、从年代尺中任选两幅图片,说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楚)(3)、从中国近代思想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
10、千年大变局,革新求生存。初三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三张书摘。 阅读书摘,回答问题。
以新卫旧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归为二端:
(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破旧立新 经过庚子(注: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除旧布新 “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从以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他们高扬科学和民主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1)、“以新卫旧”的洋务运动以什么为旗号?(2)、“破旧立新”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如何体现出“破旧立新”?(3)、“除旧布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4)、综合三张书摘,梳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 -
11、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红船上( )A、确立武装起义的方针 B、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D、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
-
12、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 下列事件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戊戌变法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
新文化运动
前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 鲁亡国亡。 乞电巴黎专使力争。 宁可退出和会,否则誓死不认。”(5月13日《南京上新河全体国民要求严惩国贼拒签和约电》)这一电文可以佐证(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不合理性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下图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合影》。 工会成立当月,就组织了全路总罢工。该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A、1919 年 B、1921年 C、1923 年 D、1927年
-
15、陈独秀在1917年《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指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陈独秀此言旨在( )A、号召推翻清朝封建帝制 B、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 C、反对袁世凯复辟统治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
16、1919年11月,《浙江新潮》杂志刊载《非孝》一文,描述一个封建家庭宁求鬼神也不求医救治的愚昧残暴的故事,从而反对封建家庭的专制。据此可以推断( )
①该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的体现
②该杂志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杂志内容有利于助推思想解放潮流
④此故事刊载有利于白话文全面普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本志(某书籍杂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材料中的杂志指的是( )A、
B、
C、
D、
-
18、1920年初,郑振铎等温籍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下表)。这可以印证( )
《新学报》刊发的主要文章
期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A、洋务运动影响温籍学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在浙南成立 D、俄国道路成为青年共识 -
19、一百多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桨声欸乃里记录下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时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诞生。这一精神之源是指( )A、建党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
20、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汲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历史长河中穿行,悲愤在心中燃烧。 曾几何时,绚丽开放的罂粟花啊,变得魔鬼般狰狞! 轰隆隆的炮声,带来了所谓的文明,屈辱的条约啊,让古老的中国在风雨中飘零。 听,可是失去的儿女们,在呼唤母亲……
材料二:
材料三: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 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895年,《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中将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中写道:“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1)、材料一中“轰隆隆的炮声”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屈辱的条约”“失去的儿女”分别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反映了哪场侵略战争。 图中致远舰的指挥官是谁?参加战斗的是当时哪支海军?(3)、材料三中的“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反映了当时在中国出现了怎样的危机?材料二反映的侵略事件和材料三“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