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代文阅读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和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了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 , 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了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结合全文,下列对题目“香椿的味道”中“味道”一词包含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香椿本身的味道 B、母爱的温暖 C、炸鱼儿的味道 D、春天的味道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 2、 名著阅读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 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 ,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选段对“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作了形象的解释,“六书”中的另外三个是 (   )

    A、形声、转注、假借 B、形声、转注、引申 C、形声、同义、假借 D、形声、同义、引申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妇女。 B、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手抓黄土我不放,。(贺敬之《回延安》)
    (2)、 , 在河之洲。(《关雎》)
    (3)、 ,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

    句: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B、讲和谈判因意见分歧危如累卵,而会长从中斡旋方转危为安。 C、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 6、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世界再次惊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如诗如画的中国式浪漫,沉浸于让人们tàn wéi  guān zhǐ①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感动于台前幕后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这就是北京诠释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给全世界带来的zhèn hàn ②。 

  • 7、 倾听能力
    (1)、水族马尾绣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被称为(    )
    A、刺绣的“活化石” B、刺绣的“标本” C、刺绣的“大熊猫” D、刺绣的“王者”
    (2)、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有哪些?
  • 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用眼睛认真观察,如果你用心灵细心感悟,你会发现,许多你曾认定的事实其实只是表象:吃喝玩乐不是友情,好斗耍狠不是勇敢,一掷千金不是豪气,一走了之不是洒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才是真正的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真正的勇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是真正的豪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才是真正的洒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的胸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才是真正的奉献……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这才是真正的》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⑤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 )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恰逢春季之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B、选文中介绍的春分习俗,大多蕴含着祈福的美好愿望。 C、人们之所以喜欢在春分玩竖蛋的游戏,就是因为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D、选文引用的谚语、俗语、诗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有人说本文多处引用资料,会影响说明文的文本特性,你认为是否有影响呢?并请任选一处说明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一】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照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诉说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高达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美丽浪花在深情歌唱。那会讲故事的流水,向我讲述杭州的梅花、洛阳的牡丹、齐鲁的豆花和燕赵的棉花……五彩缤纷的甜蜜歌声,在天地间回旋和飘荡。我心里奔涌着1800公里的骀荡春风,串联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壮阔波浪。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开拓”“开拓”“开拓”……我知道,坝河也有过漫长的辛酸回忆。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就因为没有水源而湮没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波潋滟的盛景,是根据水文历史考证,在2006年重新建设疏浚而成的。据记载,元代时的水面宽为如今10倍、达二三百米;水深也为如今10倍,达一二十米。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千斯坝前走过。从千斯坝遗址到我工作的报社,只有400步的距离,而这中间相隔着的,却是700多年的漫长流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喜欢立在千斯坝前,醉心倾听坝下的那些浪漫的水声。那悠悠浪波诉说着沧桑的记忆,更诉说着年轻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2)、第二段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4)、文章第一段写道:“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千斯坝的流水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 1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8年级某班准备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给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示例1:     

    示例2:

    (2)、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经设计好了两个活动环节,请你再补充两个(字数要求相同)

    环节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环节二:声情并茂诵古诗

    环节三:                      环节四:

    (3)、有同学在辑录古诗时,因资料残缺,辑录不完整,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颔联)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 (颈联)
    A、风高   还 B、风高    回 C、高风    还 D、高风    回
    (4)、名著《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选出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即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shì)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shī)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春秋》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所编。《春秋》三传是《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其中《公羊传》《榖梁传》以解经为主,《左传》以叙事为主。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 12、 默写。
    (1)、蒹葭萋萋,。 (《蒹葭》) 
    (2)、 , 在城阙兮。(《子衿》 
    (3)、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
    (4)、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5)、唐朝陆龟蒙《别离》一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
    (6)、《回延安》中,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句子是: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②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③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夜”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深深”从视觉着笔,写出了夜色的特点。 B、“阴虫切切”从听觉着笔,以动衬静,烘托出秋夜的静谧。 C、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想象分别后的明日,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 D、全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难舍难分,也流露出别后的留恋、孤寂和惆怅。
    (2)、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深深”“切切”二词的妙处。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小孤山记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 , 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 , 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又有别祠在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有删改)

    【注释】①抛江:抛锚于江,即在江面上抛锚停船。 ②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③巉(chán)然:险峻陡峭的样子。④鹘(hú):一种鹰类猛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愈近愈   秀:秀丽 B、亦占一山之       胜:胜景 C、实不也   然:正确 D、南望彭泽、都昌山    诸: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B、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C、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D、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航程为序,生动地记叙了作者游历烽火矶、小孤山、金山、焦山、澎浪矶的经过。 B、文中多角度描写小孤山之美,既写总体印象,也写远眺之景,还写了不同时间、气候下的景观变化。 C、作者引用古人诗句“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既增添了文采,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作者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榭,便可以人工美丰富自然美。
    (4)、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⑵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 15、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经典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是创造,是让我们文化典藏的宝库越来越丰富。

    ②这样才能使我们文化和文学的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蓬勃生长。

    ③既自觉地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关照时代,引领社会。

    ④仅仅有保护和传承终归是被动的,应该积极开拓创造,为人类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⑤这就需要我们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A、①④⑤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①⑤④③② D、⑤③②①④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发布、制作、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 B、今年的春晚主持人中没有看到董卿,很多网友非常遗憾,对于这件事情,董卿说不是她主动离开的,而是自己被淘汰,毕竟竞争太激烈了。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表达了现代公民厉行勤俭节约。 D、只有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快马加鞭不下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一定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满意的答卷。
  •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近年来,城市建设者们周而复始地参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共建工作,园林成都如世外桃源一般, 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 B、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目空一切 , 眼睛里只有老师,生怕听漏了半句。 C、这篇推理小说的情节虽然复杂但是环环相扣,简直是天衣无缝 , 令人欲罢不能。 D、如果再不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我们很快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得不面对海枯石烂的一天。
  • 18、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舟楫    瞳仁   追朔    蓑草连天 B、迁徙    瞄准   凋零   垂珠联珑 C、萌发    簌簌    彗星   悄怆幽遂 D、阡陌    帷暮   翩然   人情事故
  • 19、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yǔn)        掇(cuān )     子(méi)       装作样(mó) B、默(jiān )       腐(shì)       然(jiāng)    销声迹(nì) C、皱(zhě)        连(qiáo)      奋(kàng)     然而止(jiá) D、暗(huì)        旋(wò)       泽(zǎo)      黄发垂(tiáo)
  • 20、请从下面的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 写一篇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懂自然,读懂时光,读懂人生。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处处是这种对自然或者人生的理解与体悟。读四季,刘湛秋读懂了雨润万物的美好;读童年,鲁迅读懂了百草园的欢乐时光;读母爱史铁生读懂了母亲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任务一: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道理是你慢慢读懂的?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和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自然或者人生的理解与体悟有着怎样重要的价值?请结合你所积累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和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