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 , 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B、市委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文明建设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 , 还絮絮叨叨起来。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喉咙 骄媚 萧瑟 绿茵茵 B、抖擞 镶嵌 烘托 捷毛 C、朗润 分歧 化妆 决别 D、碣石 宽敞 窠巢 嘹亮
-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贮蓄(zhù) 粗犷(kuànɡ) 黄晕(yùn) B、棱镜(léng) 莅临(lì) 嫩绿(nèng) 澄清(chéng) C、匿笑(nì) 看护(kān) 卖弄(lònɡ) 吝啬(lìn) D、应和(hè) 酝酿(niàng) 霎时(shà) 静谧(mì)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新绿,秋日的落叶;东升的旭日,中秋的圆月;“树树皆秋色”的山野,“孤烟直”的大漠……在生活中,美景随处可见,它也许是一本书,一处风景,一种精神……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美”,其实就在这里。
请以“美,就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步青
①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②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③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奇的数学王国。
④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⑤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⑥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⑦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⑧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⑨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中,不符合传记特点的一项是( )A、文章选取了苏步青人生经历中的几个重要事件,体现出了传记选材的典型性。 B、文章写苏步青的家庭、求学经历、出色的成就及逝世,体现出传记的时代性。 C、文章引用大量数字,如“1927年”“享年101岁”等,表现出传记的真实性。 D、文章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详细地刻画出鲜明的人物特点,展示出传记的文学性。(2)、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事件
谢绝挽留,毅然回国,开始教书育人生涯
②
求学时,曾经在4年里演算上万道题
虽为数学家,但他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品格
①
治学严谨
教学有方
③
文理兼治
兴趣广泛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借助典型事件,再现人物精神品格。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别分析下面句子对传记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1)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2)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4)、在④段插叙对杨老师“第一堂数学课”的描写,小语和小文围绕能否去掉这一段展开讨论。小语认为,能去掉这一段,原因在于:这一段叙述的内容与文章叙述重点无关,可去掉。小文认为,不能去掉这一段,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能去掉。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红婵再次闪耀杭州亚运会,展现惊人才华
①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的比赛后,年仅16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全红婵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在女子单人十米台和女子双人十米台项目上分别夺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荣誉。
②全红婵在本次亚运会上,凭借稳定的发挥和精湛的技艺,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其他选手,成功摘得金牌。
③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在比赛中还完成了两次满分跳水动作,展示了她在跳水领域的非凡才能。
④然而,就在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大放异彩之际,关于她更换教练的消息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据爆料,原国家队教练陈若琳可能不再担任全红婵的教练,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央视体育频道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目前尚无确切消息证实此传闻。
⑤中国跳水协会主席周继红对于全红婵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她的事业发展。周继红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红婵在亚运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她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将继续关注她的成长,为她提供最好的训练条件和支持。”
⑥总之,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上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中国跳水队赢得了荣誉。让我们期待她在未来的比赛中能够继续创造辉煌,为国争光!
材料二:
全红婵惊艳亚洲跳水赛,勇夺金牌!
①冠军的金光,并非一夜炼成。记者注意到,每次起跳前,她总是先在台上练习一遍动作。别看她年纪小,赛场上的大赛经验颇丰,人气和“含金量”更是无法用数字算清。
②这是全红婵的亚运会首秀。两年前,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以5跳3次满分的创纪录高分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成为最年轻的奥运冠军。这位新秀“黑马”的横空出世,再加上其朴实可爱的采访,一夜之间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就连“跳水皇后”郭晶晶都羡慕她,直言:“我跳20年都没这么多满分,小全一场比赛就能做到。”
③然而,全红婵成功的背后也有着坚韧和付出。她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曾经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锻炼出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全红婵的跳水生涯充满了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她的成功不仅仅源自出色的技术和天赋,还有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和自律。
④全红婵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希望和机遇,我们期待看到她在跳水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功,为中国体育再添辉煌。
材料三:
______
①比赛的高潮出现在第二轮。
②在波澜不惊的第一轮过后,全红婵第二跳407C的动作表现十分完美,从空中姿态到入水,完美展示了何为“水花消失术”,现场7名裁判一致打出了10分的满分。
③她站在十米跳台的前沿,凝视前方,淡定自若,脸上写满了专注和决心。四周安静下来,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人屏息凝神地等待全红婵的精彩一跳。
④屈膝,高举双臂,全红婵离开十米跳台,向天空飞去她带着强大的力量,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翻转,每一个旋转,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瑕。全红婵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动作优雅而流畅,随后,她笔直地扎进水中,水花微微溅起,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⑤观众们的喝彩响彻整个杭州城,材判给出了7个10分,让全红婵锁定金牌。荣光的背后,是她无数的训练,努力。
⑥“也没想很多,想好自己动作和要领。”谈到失误后的及时调整,赛后全红婵说。
⑦这位16岁的跳水姑娘,一跳夺魁,为中国取得了荣誉。
(1)、新闻结构有不同的类型,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 )A、沙漏式结构B、倒金字塔结构
C、《华尔街日报》体
D、金字塔结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中,“可能”表猜测,说明原国家教练陈若琳是否继续担任全红婵的教练,目前只处于猜测阶段,还未经证实。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B、材料二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中,“颇”表示“很”“相当地”,“更”是“更加”的意思。说明全红婵虽然年纪小,但赛场上的经验相当丰富,尤其人气暴涨,无法用数字衡量。 C、材料三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红婵跳水动作的优雅和流畅;“水花微微溅起”属于细节描写,从侧面写出全红婵跳水技艺的高超。 D、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材料中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方法,从多个方面写了跳水姑娘全红婵在跳水方面的才华。(3)、请你给材料三新闻拟写一个小标题。新闻标题可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吸引读者,还能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
(4)、新闻既强调“用事实说话”,又常使用“引语” , 请结合三则材料画波浪线句子,说说新闻这一方法的作用。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既加冠 , 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以湖山为伴,常泛舟游西湖诸寺,纵情山水,自谓:“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逋善书画,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乃上品,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真宗奇其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亦慕其名,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后果为大用。及逋卒,谘适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
(《林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奇其才”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中的“奇”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和“不以疾也”(北魏郦道元《三峡》)的“以”意思和用法不同。 C、加冠是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举行加冠礼,表明这个男子已经成年了。 D、“造”有“成就”“建造”“到”“制定”等义项,“每造其庐”中的“造”应该为“建造”。(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B、甲文文中“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C、林逋能够慧眼识人,为了报答林逋的知遇之恩,李谘在其死后穿白色冠服送葬。 D、林逋诗中很多奇怪的句子,所以他写完就丢,也体现了他趋名逐利的性格特点。(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少A孤B弗趋C荣利D家贫E衣食F不足G晏H如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说文解字》:“适,之也。从足,昏声”。“适”的常见引申义有:①到往、前往,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符合、适合,如“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③恰巧、恰好,如“适得其反”“适逢其会”。
(5)、人常说,性情相投者,可为知己。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本文,说说苏轼和林逋能否成为知己?并说说理由。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春风、春光,次句写海棠;第三句写赏花者的心态;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极点。 B、本诗用词精准,如“只”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恐”不但强调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自己的孤寂。 C、诗中“烧高烛”遥承了“月转廊”,形成精彩的对比;“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D、诗题为《海棠》,但是起笔不写海棠,却写东风,说明本诗的写作重点有二:一是“海棠”;二是“东风”。(2)、结合写作背景,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 -
9、小鲁和小莒被选为“跟着教材去旅行”活动主持人,请你帮他们将开场词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鲁:万里秀色春常在,锦绣中华美如画。中国经典古诗文风光无限,美景流芳。
小莒:可赏“悬泉瀑布,(1)(《三峡》)”的气势磅礴;可望“晴川历历汉阳树,(2)(《黄鹤楼》)”的生机勃勃;可观“(3)?松柏有本性。(《赠从弟》)”的傲霜凌寒。
小鲁:“(4) , 猎马带禽归(《野望》)”,动态的描绘里,写出了温馨场景中的萧瑟秋意。《庭中有奇树》中的“(5) , ”,景美人美,无语凝伫,天长地远愁绪结。
小莒:赏美景,愈心灵,读诗文经典,游大好河山!
-
10、小语同学和你在一个小组,他将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演讲会,请你帮他完成以下演讲稿提纲。
-
11、班级举行“诚信”主题交流会,小文同学负责分类整理名言,其中对名言归类不得当的一项是( )A、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B、信是交友之道。“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C、信是经商之魂。“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列传》) D、信是为政之要。“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
12、同学们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作品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同学们
斯诺先生
问题一:“序言”中,您为什么强调“这本书里人物及其事迹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是我根据考查和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徐海东同志,请您谈谈对他性格的印象。
(1)
问题三:您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对于当今时代您推荐的理由是什么?
(2)
-
13、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中,张学良把司令部迁到西北后,大举进攻红军,刚进攻,他就后悔于他们所打的“土匪”是由抗日爱国能干的指挥员领导的。 B、彭德怀很喜欢孩子,尊重孩子,所以他的身后常有孩子跟着。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向他们讲解政治和人格问题。 C、王树增的《长征》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以长征时间的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构架,用全景式的写法,真实地再现了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举。 D、《飞向太空港》描绘了中国航天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发射过程,也展现了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
14、在文学的殿堂徜徉,小语同学决定在自己的《美文摘录》中记录阅读感悟。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的颜色》中,我们邂逅令人叹为观止的荧光,也折服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精神。 B、读动物文学,我们喜欢聪明的昆虫,舍腰蜂独具慧眼 , 为自己选择最合适的巢穴。 C、语文书里的风光无限,令我们心照不宣。相约语文,奔赴诗意之旅,畅游语文世界。 D、读游记散文,览人文胜迹,听瀑布汹涌澎湃的涛声,看前呼后拥的黄河水畅快驰骋。
-
15、在新闻的旅程中,我们震撼于为了舰载战斗机的上舰,科研人员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感受到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振)聋发聩。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飞天“凌空”》中我们翘首以待,见证吕伟的夺魁瞬间;通过《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我们认识了许多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新闻是心灵旅行的窗口,往往不(径/胫)而走,一眨眼的功夫就已传遍大街小巷。
我们“穿越”历史,与鲁迅一起回忆治学严谨、正直无私的藤野先生,抒发怀念之情;与朱德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茨威格一起为器宇轩昂、鹤立鸡群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传,表达崇敬之情。在旅行中,我们陶冶了心灵,开阔了眼界,也涵养了浩然之气。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zǎi 震 qiào 径 B、zài 振 qiáo 胫 C、zài 振 qiào 胫 D、zǎi 震 qiáo 径(2)、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
16、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缕缕光芒温暖着我们。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美好、坚韧顽强;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就是这一缕缕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请以“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会不畏艰辛,全心投入,乐在其中。我想,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请以《 , 让我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4)不少于600字。
-
18、班级召开以“家国情怀,与民同乐”为主题的故事分享会,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分享欧阳修、宋太宗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请你对下面的文字进行研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至道元年正月望,太宗观灯乾元楼,召昉①赐坐于侧。太宗观京师繁盛,指前朝坊巷省署以谕近臣,令拓为通衢②长廊,因论:“晋、汉君臣昏暗猜贰,枉陷善良,时人不聊生,虽欲营缮③ , 其暇及乎?”坊谓:“晋、汉之事,臣所备经,何可与圣朝同日而语。若今日四海清晏,民物阜康,皆陛下恭勤所致也。”太宗曰:“勤政忧民帝王常事朕不以繁华为乐 , 盖以民安为乐尔。”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昉:李昉,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②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③营缮:修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往来而不绝者 绝:
(2)泉香而酒洌 洌:
(3)指前朝坊巷省署以谕近臣 谕:
(4)臣所备经 备: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记两处)。勤政忧民帝王常事朕不以繁华为乐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民物阜康,皆陛下恭勤所致也。
(4)、班主任打算以甲乙两文为例,开展文学品析活动。请你品析甲、乙两文中的欧阳修与宋太宗如何体现“与民同乐”的思想。 -
19、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一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¼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我国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
2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老师,我爸妈总不舍得换口罩
①周四晚上,学生攀给我发来微信:“老师,我想给您说件事。我爸妈总是舍不得更换他们的一次性口罩。他们一出门就是一天,口罩都戴了一天了还不换。我让他们换,他们又不肯听我的建议,疫情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然后,他发了三个表示大哭和流汗的表情。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他的焦急和无奈。
②攀一直是个让我既同情又喜欢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没有固定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的,靠在外做个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幸运的是,攀不仅各方面都很正常,而且淳朴善良,正直懂事,为人极好,学习上也比较用心,颇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更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攀的爸爸到学校开家长会,攀一见到爸爸,就欢欢喜喜拉住他的胳膊,父子俩十分亲热地偎依在一起。每一次,攀的爸爸比比划划地想要跟我交流时,攀都会脸上带着明亮的笑容给我当“翻译”——那纯净的笑特别动人。
③从攀的爸爸每次都积极参加家长会,以及同我交流时那执着的眼神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儿子辈在他心里,就是所有,就是一切。因此,我总是想给予攀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激励。我给攀发过去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把使用过的口罩放大1000倍,才发现……》发给了他。文中直观明了地说,把使用过的口罩放大2000倍,可以看到口罩纤维上附着的颗粒以及正在口罩上面移动的细菌。我告诉他:“把这个给你爸妈看看。”不久,攀又给我发微信了:“老师,我给爸妈看这个文章了。可是他俩说,他们是在室外工作的,应该没什么问题,还是不舍得勤换。”沉吟了一会儿,我给攀发过去一段话:“尽管你爸妈的做法不妥当,但是我看出来了,他们是勤劳又节俭的好家长!这样吧,一方面,你告诉他们,万一因为戴口罩不当得了病,会花掉能买好多口罩的钱。另一方面,你让他们把当天戴过的口罩挂到阳台上特别能见阳光的地方,晾晒几天之后再用。”过了一会儿,攀又给我发来微信:“谢谢老师的建议,这次我爸妈接受了我的意见。”紧跟着,是一个可爱的笑脸。
④第二天,我决定和攀聊一聊。攀规规矩矩地站在我面前,用一双纯净黑亮的眼睛望着我。“攀,昨天晚上你给我发微信,让我很感动。为你的懂事,为你爸妈的节俭……”攀的脸上露出了不解的样子。“你担心爸妈的健康,并且很耐心地和他们沟通,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特别欣赏你这一点。同时我又感受到,你爸妈生活得不容易:他们俩工作很辛苦,可是经济上并不宽裕。但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么爱你。你看他们自己不舍得勤换口罩,却给你准备了足够的口罩和那么一大瓶免洗手液带到学校。还有,他们俩的生活肯定比正常的人艰难,但是他们却把你培养得这样健康、阳光,又有着良好的教养。他们很了不起!”说着,我向他伸出大拇指。攀笑了,那笑容是自豪和开心的。
⑤看着攀的笑,我接着鼓励道:“我还能感受到,你就是你爸妈的全部,是他们的希望。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用自己的力量改善爸妈的生活状况?”“有!”攀脱口而出。“好样的!你有没有想过,你凭什么来改善?”“凭自己的能力!”攀看着我,眼神是坚定的。“好!你怎样做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欣喜地追问。“好好学习!”攀的回答,简洁中透着决心。“好!”我又一次对他伸出大拇指,“好好学习,攀。争取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既为社会做贡献,又能改善家里的状况,让你的爸妈因为你而自豪。”
⑥望着攀回教室的背影,我想:好孩子,愿你的家庭状况,给予你向上的动力;愿未来的你,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家庭的有力栋梁。
(李宝虹2022.10)
(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的分析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中多次写到攀的笑,请你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纯净的笑→的笑→的笑
(3)、阅读前后文,请谈谈你怎么理解第⑤段的划线句:“你就是你爸妈的全部,是他们的希望”?(4)、文章第⑥段是从老师的角度写的结尾:“望着攀回教室的背影,我想:好孩子,愿你的家庭状况,给予你向上的动力;愿未来的你,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家庭的有力栋梁。”你做为攀的同龄人,请你从同龄人的角度重新补写一段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