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清晨,当你踏入校园,当你在阳光下开始晨跑,广播里有这样一首歌迎接着你:这么久阴雨连绵/这么多风云变迁/温柔多情的你/又照上我的脸/嗨,早安,阳光经历过漫长沮丧/昨夜的默默神伤/孤单疲意的我/就这样被你照亮/嗨,早安,阳光……歌词内容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你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对于未来,你又有怎样的向往……

    请以“早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2、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⑤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03版,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读文章后,你认为文章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分析理由
    (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

    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

    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4)、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趟,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⑪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⑫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儿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⑬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⑭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替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⑮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辫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⑯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⑰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1)、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2)、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

    (4)、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从上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的事,而是插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说说你的理解?

    (2)结合选文,请你理解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

    国庆节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

    (5)、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 4、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材料二: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材料三:

    《小石潭记》柳宗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材料四:

    《邠州建学记①(节选)》范仲淹

    国家之 , 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救有所未格 ,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 , 亲奉圣谟 ,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诚守。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浇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ó):皇帝的旨意。俾(bǐ):使。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把酒风            溪而渔 B、满目萧            器有所未就而 C、或异二者之     予得请邠诚守 D、夫巴陵胜状     吾物有秀于类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物喜,不以己悲/ 其境过清 B、然则何时乐耶/ 杂然前陈者 C、行者休树/ 曾不减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 而或长烟
    (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4)、时空逆转,柳宗元和欧阳修穿越时空,与范仲淹饮酒于岳阳楼上,三人把酒畅谈后,欧阳修对范仲淹敬佩不已, 表示自己不如范仲淹。而柳宗元在交谈完了却沉默不语,看着另外两人,连连叹气,不知该说什么。请集合材料一、二、三文章内容与思想,分析欧阳修敬佩的原因?柳宗元沉默不语叹气的原因?
  • 5、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约414—466),祖籍东海(今属山东省),南朝宋文学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 D、本诗尾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小美发现李白《行路难》和本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裁上都属于古体诗;内容上“行路难”都暗指               
  • 6、以下是小语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助他解决疑思。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疑思】诗选以年代划分艾青诗作,如果我以诗歌主题进行划分,还能发现什么?

    主题一:“①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我爱这土地》—1938年       《北方》—1938年

    主题二:“礼赞光明”

    《向太阳》—1938年       《火把》—1940年       《光的赞歌》—1978年

    主题三:“②          

    《鱼化石》—1978年       《镜子》—1978年       《伞》—1978年

    (1)、疑思1   还有两个主题没有确定,请选出适合的选项填到笔记中的①②处。

    A.歌咏自然       B.思考人生       C.热爱祖国       D.呼唤亲情

    (2)、疑思2   牛汉在《艾青评传》中说:“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结合《艾青诗选》,该怎么理解大形象呢?
  • 7、选出下列括号内的分析说明错误的一项(     )
    A、那些讲解优雅风度的好多著作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很少去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这是单句) B、之所以无法真正独立,是那些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晃了我们的眼睛。(因果复句) C、优雅风不是在于你表现得有多优秀,而是在于你不应该妨碍他人。(选择复句) D、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和“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均是假设复句。 B、《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两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 9、语文之美,美在诗情。请你根据古诗文提示,完成填空。

    君子的人生总有许多坎坷。韩愈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慨:“云横秦岭家何在?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长卿曾怀才不遇:“② , 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杜甫借圆月抒发深沉的思念:“③ ,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温庭筠借残月抒发早行的愁苦:“④ ,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但是君子又总不乏自强不息的风骨。李白虽感世道艰难,却仍有“⑤ , ⑥”的豪迈气概(《行路难》);范仲淹则通过探究古仁人之心,抒发了“⑦ , ⑧”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ráo)     火(gōu)       鲜(yàn)       抽丝剥(jiǎn) B、守(gè)       言(zhēn)     下(huī)       怩作态(niǔ) C、发(bó)       旁(wù)       赞(yù)        富丽堂(huáng) D、(yòu)     褛(lǎn)       连(qiào)       相得益(zhāng)
  • 11、与朋友交往的语言表达需要谦敬合适,恰如其分,假如某人是某著名作家之子,应邀到你们班参加活动,下面是主持人准备的一段开场白,正文中有3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并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小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参加我们的活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12、根据自己阅读的《朝花夕拾》,回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①

    《琐记》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②《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后“弃医从文”。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③段写秋山的颜色,作者是按什么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请结合文本作分析。
    (2)、请赏析第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3)、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七上教材《济南的冬天》,请与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较,并填写以下表格。

    【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篇目

    共同点

    都表现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表现水哪些不同的特点?

    《济南的秋天》

    描写对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绿

    《济南的冬天》

    (4)、结尾作者说:“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
  • 14、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A大将军爱之        B.须臾 , 钱凤入        C.人论事        D.闻所论

    (2)、翻译下列句子。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前后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风格。
    (2)、此小令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请比较甲乙两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天净沙·秋》)

    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朱自清来说,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那象征母爱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默默守候他的母亲,是一缕芬芳。

    从跨入中学大门起,初中生活的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实验、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送来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你闻到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闻到了生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17、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2)、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加点的词分析句子的动人之处。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18、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6)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B、元方入门不顾     顾:顾念 C、饭疏食       饭:吃 D、相委而去            委:丢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笃志     学不思则罔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王凝妻也    下车引 D、昼夜             太丘
    (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谢公虽然未对两个孩子的答案进行评判,但是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却体现了作者对谢道韫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丙文中孔子谈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D、丙文中孔子通过对比别人和颜回,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