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词多义
    (1)、帖:

    则以纸

    每韵为一

    (2)、若:

    止印三二本

    燔土

    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3)、就:

    火炀之

    瞬息可

    (4)、印:

    自冯瀛王始五经

    自落

    (5)、自:

    冯瀛王始印五经

    一板已布字 

    其印

  • 2、其他重点实词
    (1)、用再火令药镕        讫:
    (2)、不沾污        殊:
    (3)、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群从:
    (4)、至今宝藏        宝藏:
  • 3、其他重点实词
    (1)、则第二板已        具:
    (2)、更互用之        更互:
    (3)、有奇字素无备者        奇字:
    (4)、木理有疏密        木理:
    (5)、不若土        燔:
  • 4、其他重点实词
    (1)、板印书籍        板印:
    (2)、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    和:
    (3)、则以一铁置铁板上        范:
    (4)、持就火之   炀:
    (5)、则字平如        砥:
  • 5、通假字
    (1)、活   
    (2)、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印三二本   
  • 6、读准字音:

    稀泥

    坦荡如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活板》选自《》,作者(朝代)科学家、政治家。《活板》介绍的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其余三大发明是
    (2)、活板的主要特征在于“活”字。“”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与创新能力。 B、文章在介绍活字印刷全过程时,对相对简单的制字和排版,一带而过,而对程序相对复杂的印刷和拆版,则说明较为详细。 C、文章第二段“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中的“烧”“炀”显示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用词的准确。 D、文章结尾交代毕昇死后“活板”的下落,照应了文章第二段开头毕昇“又为活板”,使文章结构完整。
  • 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就火(yáng)之     不若(fán)土       互用之(gēng)    松脂、蜡(huò)纸灰之类 B、持就火(yáng)之      不若(fān)土      互用之(gēng)    松脂、蜡(huò)纸灰之类 C、持就火(yáng)之      不若(fán)土      互用之(gèng)    松脂、蜡(huò)纸灰之类 D、持就火(yáng)之      不若(fán)土      互用之(gēng)    松脂、蜡(hè)纸灰之类
  • 10、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则以纸帖之 D、药稍镕
  • 11、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B、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C、毕昇,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雕版印刷术。 D、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 1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B、唐人/尚未盛为之 C、用讫/再火/令药镕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1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A、以草火烧 B、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不以木为之者
  •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hēng)   之(yáng)   纸灰(huò)   更互(gēng) B、泥(jiāo)  土(fán)   群(cóng)   至今宝(zàng) C、(yìn)   木格之(chǔ)   持就火之(yáng)   用(qì) D、息(shùn)   以纸之(tiē)   不若土(fán)  不沾污(shū)
  • 15、《太空一日》中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了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危险时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也突出了情况的紧急。请你也运用心理描写写一段文字,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 16、阅读理解

    太空一日(节选)

    杨利伟     

            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

    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⑪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⑫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⑬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⑭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⑮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⑯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⑰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⑱太空旅程初体验

    ⑲情境设置:你现在是杨利伟,正坐在神舟五号飞船中,等待着火箭发射的那一刻。随着倒计时的结束,火箭点火升空,你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

    (1)、火箭发射时,你有怎样的身体感受?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2)、在火箭上升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你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3)、“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 17、阅读理解

    ①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②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③“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④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⑤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⑥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⑦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⑧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⑨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⑩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⑪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⑫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⑬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⑭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⑮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⑯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⑰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⑱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⑲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⑳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㉑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㉒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㉓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㉔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㉕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㉖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重返地球的惊险

    情境设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太空飞行,你终于要返回地球了。但返回的过程同样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你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冷静。

    (1)、描述一下飞船返回地球时的情景,有哪些危险和挑战?
    (2)、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危险的?
    (3)、当你成功返回地球,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你有怎样的情感和感受?
    (4)、这次太空之旅对你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谢天谢地,这些家伙终于赶来了,众人如释千钧重负 , 长长出了一口气。 B、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揭示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 C、驾驶汽车飞跃黄河,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 D、这个问题的症结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 19、新素材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方式。 B、当飞船返回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都为之激动。 C、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写得扣人心弦,所以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 20、板报的第三个栏目是“人类前行的思考”。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语境,将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问鼎苍穹、飞天遁地、跨越山海,中国人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世界行车速度最高的跨海铁路,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彩亮相,无不彰显出中国创造的磅礴伟力,让国人自豪,更让世界赞叹。

    进一步讲,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有优势,蕴藏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砥砺初心,攻坚克难,无畏前行,接续奋斗的结果,是他们用匠心打造出的新时代中国实力,用执着和坚守把“中国梦”这张美丽画卷一帧帧变为现实。

    (取材自《中国青年网》)

    上联:中国①____的磅礴伟力使一个个大国重器彰显精彩;

    下联:国家②____的精神力量源一代代大国工匠③____初心。

    A、①打造   ②行驶   ③保有 B、①打造   ②前行   ③保有 C、①创造   ②行驶   ③砥砺 D、①创造   ②前行   ③砥砺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