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蛟龙号”的深海之旅
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为我国的深海探测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②当“蛟龙号”缓缓潜入深海,那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周围是漆黑一片,只有潜水器上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周围的海水。透过观察窗,能够看到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是透明的水母,在水中轻盈地飘荡;有的则像是长着巨大钳子的虾类,在海底爬行。
③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也在不断增大。“蛟龙号”的外壳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确保了潜水器内人员的安全。同时,潜水器内的各种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科研人员们时刻关注着各项数据,记录着深海中的各种现象。
④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 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海底突然发生了小型的地质变动,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潜水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蛟龙号”的船员们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潜水器的姿态,稳定住了局势。经过一番努力,“蛟龙号”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继续完成了探测任务。
⑤这次经历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蛟龙号”的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蛟龙号”不仅是一艘载人潜水器,更是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它承载着我国科学家们对深海奥秘的探索梦想,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底进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蛟龙号”在深海之旅中遇到了哪些情况?它是如何应对的?(3)、文中描写深海中的海洋生物有什么作用?(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5)、以“探索深海的奥秘”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结合“蛟龙号”的相关内容,表达你对深海探索的向往和对科学精神的赞美。 -
2、子轩在活动中搜集了“蛟龙号”的相关新闻,却忘记了及时保留新闻标题。请你阅读新闻后帮他拟一个标题。
“维嘉海山是一座科研人员已经较为熟悉的海山,但今天的下潜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海星、珊瑚等生物在海山山顶集中分布。”科考队员高伟参与了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他激动地向中外科考队员分享今天的下潜见闻。
船时2024年9月11日13时51分,“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维嘉海山结束了5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载着潜航员赵晟娅、张奕及科考队员高伟,从水深1783米的海底上浮。船时15时10分,“蛟龙号”回到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后甲板,标志着本航次科考的18次下潜任务圆满完成。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C、他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对我们了解深海探测很有帮助。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蛟龙号”深潜器的科研人员们殚精竭虑 ,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让“蛟龙号”成功下潜到深海。 B、在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的船员们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C、当“蛟龙号”从海面下缓缓升起时,人们看到它那崭新的外壳,不禁对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刮目相看。 D、面对深海的神秘未知,“蛟龙号”的科研团队勇往直前,他们的探索精神锐不可当 , 令人敬佩。
-
5、下面是筱熙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人类对太空和深海总是充满憧憬。太空浩瀚无垠,那里藏着深____(遂 邃)的宇宙奥秘;深海神秘莫测,“蛟龙”潜行其中,让我们的心为之沸____(腾 滕)。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我国勇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A、jǐn kàn qiǎn B、jǐng hàn qián C、jǐng kàn qián D、jǐn hàn qiǎn(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在横线上。 -
6、下面是杨杨的知识分享,请你阅读后回答下面问题。
在神话中,蛟龙常被描绘为拥有神秘力量、能翻江倒海的神兽。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它似一条钢铁蛟龙,能潜入数千米的深海。“蛟龙号”具备先进的技术,可进行深海探测、资源勘查等任务。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话中的蛟龙充满奇幻色彩,而“蛟龙号”则以科学的力量探索海洋奥秘,二者虽不同,但都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1)、下列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翻江倒海 探索海洋 B、深海探测 资源勘查 C、重大突破 奇幻色彩 D、未知世界 钢铁蛟龙(2)、“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中“蛟龙号”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 C、讽刺和否定 D、特殊含义(3)、请你仔细观察中国“蛟龙号”科考标志,结合杨杨分享的知识,写出其构图要素, 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
7、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而角色的形象往往是通过某个场景或某个事件彰显出来的。请阅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说说你会在预告片中选择哪个场景或者事件来塑造“她”的形象,并阐述理由。
-
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神秘的传感眼镜》
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传感眼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项神奇发明。它不仅能让佩戴者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还能将触觉、味觉等感官信息传递给对方,实现真正的身临其境。
②有一天,一个名叫林宇的年轻人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带上一位身处遥远星际基地的科学家的“眼睛”,去地球上的一处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这位科学家由于长期在太空工作,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地球的自然之美了。
③林宇戴上传感眼镜,按照科学家的指示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鸟儿在枝头欢唱,各种珍稀的动植物随处可见。
④“哇,这就是地球的森林吗?太美了!”科学家的声音从眼镜中传来,充满了惊叹和向往。林宇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一朵奇特的花朵。“能把那朵花凑近一点吗?我想看看它的细节。”科学家请求道。林宇照做了,他轻轻地把花捧起来,让科学家能够看得更清楚。
⑤“真是奇妙的生物!”科学家感慨道,“我在这里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已经忘记了大自然的美好。”
⑥在考察过程中,林宇还带着科学家感受了清澈的溪流、古老的树木和壮观的瀑布。每一处景色都让科学家兴奋不已,他不断地发出赞叹声,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这片森林之中。随着考察的结束,林宇取下了传感眼镜。他的心中也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感,既为自己能够帮助科学家实现愿望而感到欣慰,也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而感到自豪。
(1)、这篇短文与《带上她的眼睛》有哪些相似之处?(2)、短文中的科学家对地球自然景观的反应说明了什么?(3)、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9、阅读理解
在观看电影预告片后,同学们纷纷为“她”的奉献和挑战精神点赞,并开展了“推选‘最具挑战精神’人物”活动。杨杨在活动中推荐了刘慈欣《山在那儿》中的冯帆,请你帮助他完成推荐任务。
山① 在那儿
①冯帆②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③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泳姿势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他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太笨了: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沿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 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大,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 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 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⑪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⑫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吸入的最后一口空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⑬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作者:刘慈欣。有删改)
【注】①山: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②冯帆:海洋地质工程师。大学时他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唯一的生还者。毕业后为逃避山以惩罚自己,他来到太平洋上,以船为家。③蓝水号:“蓝水号”考察船,冯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飞船:外星人的飞船。
(1)、【推荐指南·了解经历】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经历。请完成冯帆挑战活动的思维导图。(2)、【推荐指南·艺术特色】理解人物,需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特色
文章
《带上她的眼睛》
《山在那儿》
科学性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①
文学性
②
善于渲染自然伟力
示例: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为下文她困在地心的谜底揭开做了铺垫,表现了她的乐观、坚强
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小说的文学性。
赏析:③
(3)、【推荐指南·理解寓意】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让冯帆的挑战更具价值。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山”的含义。【链接材料】“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是,登山是智慧生物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节选自刘慈欣《山》)
(4)、【推荐指南·撰写荐词】小说刻画的冯帆是一个“登山者”,更是一个“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励着你我。请结合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影响力,撰写一段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的推荐词。 -
10、阅读理解
金星人的挫折
①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
②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次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③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这是他说话前的习惯动作,就像有的人说话前先要清清嗓子一样。他又将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④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刻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⑤“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⑥“那么这对我们的飞船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
⑦“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船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⑧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⑨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眼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做进一步的研究。”
⑩“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必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
⑪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对不起,教授,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⑫“关于这点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颗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
⑬“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⑭“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们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
⑮“佐格教授,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飞船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⑯“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⑰“可是,教授,难道我们要花费数以亿计货币,只是为了在一个没有人的地球上降落飞船吗?”
⑱“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章题目中的“挫折”指的是什么?(2)、本文借虚构的“金星人”之口,主要谈了地球哪几个方面的严重污染问题?(3)、怎样理解“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这句话?(4)、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地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警示人们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文章借“金星人”之口表现主题有哪些好处呢? -
11、文学常识填空
《带上她的眼睛》作者是 , 体裁是 , 本文以为线索,讲述了“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地心的小姑娘的“眼睛”去旅行的故事,赞美了小姑娘的精神品质和她对的热爱。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讲,他却心不在焉 , 东张西望。 B、对于专业知识,我们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C、他对工作一丝不苟 , 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D、周末,同学们一起去郊游,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增强了,这得益于他日常的勤奋练习。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
14、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们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这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份价值……就在这短暂的回首间,我突然发现: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留在汗水中的脚印最珍贵;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望着那深深的脚印,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颠沛流离,又回到了那次hàn liú jiā bèi的跋涉中,更记起了那jiān xīn 跋涉所赢来的胜利和这胜利激发起来的加倍的欢乐和信心。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hàn
liú
jiā
bèi
jiān
xī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蜿蜒曲折”的修饰语是“路”。 B、“脚窝最浅”的“最”是副词。 C、“珍贵”“美”都是形容词。 D、文中“颠沛流离”一词可以换成“流离失所”。 -
15、下面是筱熙在预告片的剧本围读会上的发言,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收到拍摄通知之后,我昨天利用(xián xiá)时间仔细阅读了《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故事中的“我”在广袤的草原上漫步,草原十 广阔,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星星点点的小花点缀着这片美丽的大地。“我”听到了“她”轻柔的吟唱,那声音如同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在空气中回荡。
“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哪怕是一条小溪、一阵____(不期而至 如期而至)的微风,都能让她激动不已。“我”一开始反应有些____(迟钝 愚钝),不理解“她”为何如此激动。但后来,“我”和“她”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能(xīn yǒu líng xī),能够通过那神奇的传感眼镜,共享彼此的感受。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人性的交织。在那遥远的地心深处,“她”孤独地坚守着,为了科学探索,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ián xiá)
②(xīn yǒu líng xī)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点缀(zuì) 吟唱(yín) B、点缀(zuì) 吟唱(yíng) C、点缀(zhuì) 吟唱(yín) D、点缀(zhuì) 吟唱(yíng)(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 别填入横线处。(4)、有同学读到“‘我’在广袤的草原上漫步”时,不明白“漫步”的意思。请你解释:。 -
16、从下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字,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
17、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节选自《活板》)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①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② , 上轻 , 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要见喻皓③之妻,赂④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益钉板上下弥束⑤ , 六幕⑥相联如肱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待自不能动。人皆伏⑨其精练。
(选自《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帅:即钱俶,时任兵马大元帅。②布瓦:盖瓦。布:铺设。③喻皓:人名,是当时的普通木工。④赂:赠送财物。⑤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⑥六幕:立方体的六个面。⑦肱箧(qiè):撬开箱子,此处指箱子。⑧履:践踏,踩。⑨伏:通“服”,敬佩,信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木为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有奇字素无备者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C、赂以金钗 以钱覆其口!《卖抽翁》) D、上轻 尔安敢轻吾射(《油翁》)(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4)、毕昇和喻皓,都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甲】文交代“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的句子是①;
【乙】文交代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具体做法的句子是②。
-
18、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①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② , 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 , 民醇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梦溪笔谈•器用》)
【注】①侔:齐,相等。②卤拙:笨拙。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持就火炀之
②一板已自布字
③余又尝过金陵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工不苟。
(3)、请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文抓住“①”的特点介绍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乙】文则围绕“②”的特点介绍玉臂钗的制作功夫;两篇选文都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但【乙】文中还表达了对③的批判。
-
19、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取出一条信息。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核心素养 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参加以“玩转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
(1)、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请写出来。(2)、文物表情包不仅给网络社交带来了新的火花,还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请你从下面的文物中任选一个,给它配上一句合适的话,组成新的表情包。《彩绘陶缩脖俑》 《击鼓说唱俑》
我选:
配文:
(3)、走访中,同学们发现当地的部分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小贴士
宣传标语的特点: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表情达意准确。
-
20、古今异义(1)、有布衣毕昇
古义:
今义:布衣服
(2)、薄如钱唇古义:
今义:嘴唇
(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
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4)、药稍镕古义:
今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