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国很多古诗词、美文中都有关于声音的描述,请仔细分辨句子,回 答下列问题。
    (1)、唐代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有这样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 句诗中的“高声”可以用科学词汇(    )来描述。
    A、悦耳 B、声音强 C、刺 耳
    (2)、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有这样的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 闻”,这句诗形容声音(填“悦耳”“刺耳”或“强”)。
    (3)、《听听,秋的声音》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秋天的: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 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曜曜”,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 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上面文中描述了许多秋的声音,其中属于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的是 。
  • 2、放寒假了,天天跟随爸爸妈妈乘坐高铁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途中他听到了 许多声音,请你和他一起分辨下!
    (1)、在车站里,天天听到的声音可能有(    )。
    A、车站广播的播报声 B、浙北大峡谷的瀑布声 C、草原上牛羊的嘶鸣声
    (2)、坐上高铁,天天的耳边响起了各种声音,其中不属于噪音的是(    )。
    A、旁边乘客手机在大声外放短视频 B、车厢中婴儿的哭闹声 C、为消磨时光,天天戴上了耳机,从耳机里传出来的轻音乐
    (3)、到了老家,天天穿梭在街道巷口,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下列分类有误的是(    )。
    A、动物的声音:鸡舍中的鸡叫声、池塘中的蛙声 B、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商贩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 C、自然界的声音:耳边传来的风声、广场舞的音乐声
    (4)、 晚上21:00,爷爷想睡觉了,但是天天的妹妹还想听音乐跳舞, 这时天天应该怎么和妹妹说?  。
  • 3、 在图书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禁止大声喧哗”,不 能“大声喧哗”可以用科学词汇 (填“强”或“弱”)来描述。
  • 4、在单音体系中,用七个音乐符号“1”到“7”表示音级,这七个音的高低不 同,音级从“1”到“7”表示声音从 到 
  • 5、《黄河大合唱》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涉及的发声物体分别是
  • 6、高架桥上经常会有如图所示的玻璃幕墙,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吹到附近居民区的灰尘 ,保持清洁 B、降低传播到附近居民区的噪音 C、玻璃可以反射光,增加夜间亮度
  • 7、龙龙学会了《牧童》这首歌,在自习课时不自觉地哼起来了 , 对其他同学来说,这时龙龙的歌声属于(    )。
    A、动听的声音 B、悦耳的声音 C、刺耳的声音
  • 8、 以下是《小星星》这首歌曲的一段简谱,这段简谱中,最高的音是(    )。
    A、1 B、5 C、6
  • 9、 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    )不属于自然界的声音。
    A、风声 B、雨声 C、读书声
  • 10、 下列成语与声音无关的是(    )。
    A、声名远扬 B、声嘶力竭 C、鸦雀无声
  • 11、下列对电锯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听 B、刺耳 C、清脆
  • 12、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实验中,天天选用了音叉和鼓这两种物体,当这些物体发声时,用眼睛看,发现现象不是很明显,请你帮助他改进实验。

       

    (1)、当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看不清鼓面的振动,关于这个 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鼓没有振动 B、鼓振动得不明显 C、听到的鼓声是人的错觉
    (2)、天天想改进“敲击鼓面”的实验,让现象更明显,下列做法正确的(    )。
    A、用手压住鼓面 B、可以在鼓面上放点泡沫小球 C、可以在鼓面上放点润滑油
    (3)、天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鼓声是因为鼓面振动产生的,如果想要这个结论更可靠,你觉得他可以怎么做?(提示:可以逆向验证) 
  • 13、为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典典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典典使悬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的现象是 (    )。
    A、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B、乒乓球阻止了音叉振动 C、乒乓球被音叉吸住了
    (2)、如果典典用手握住正在晃动的乒乓球,音叉会(   )。
    A、停止发声 B、继续发声 C、声音断断续续
    (3)、如果典典用手握住正在振动的音叉,会发生的现象是(    )。
    A、音叉停止发声 B、音叉继续发声 C、乒乓球继续被弹开
    (4)、如果将这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如图,会看到水面  ,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 14、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使用一根棒来听钢琴声,他将棒的一端与钢 琴接触,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能“听到”钢琴声了,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他 创作了很多作品。贝多芬是通过钢琴发声时产生 “听到”琴声的。
  • 15、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带越紧,发出 的声音越。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他把手轻轻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 
  • 16、南屏晚钟位于西湖南岸,傍晚敲钟的时候,龙龙在西湖景区内也能听到悠长的 钟声,当工作人员停止敲钟后,钟仍“余音不止”,这是因为(    )。
    A、西湖景区空旷,钟产生了回声 B、龙龙走路太累了,产生了错觉 C、敲钟虽然停止,但是钟仍在振动
  • 17、下列三个实验中,能听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是(   )。
    A、用力拉伸橡皮筋 B、用力拨动橡皮筋 C、用力按压橡皮筋
  • 18、朝装水量不同的试管口吹气,此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 (    )振动产生的。
    A、试管里的空气柱 B、试管里的水柱 C、试管
  • 19、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阻止物体振动,物体就不会发声 C、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 20、如图所示,乐乐挑战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和计时一分钟的水钟,他利用铁架台做滴漏实验和摆的实验。滴漏实验中的塑料瓶里盛有300毫升水(实验过程中不再加水);摆的实验中的垫圈质量为10克,摆绳长度为30厘米。
    (1)、乐乐观察到摆摆动15次时,滴漏正好滴下30 滴水。10分钟后在不加水的情况下再观察一次,同一个摆摆动15 次时,这个滴漏中滴下的水滴(   )。
    A、小于30滴 B、正好30滴 C、大于30滴
    (2)、乐乐观察到量筒内的水积聚到10毫升需要1分钟,那么塑料瓶中的水全部滴完的时间将会(   )。
    A、小于30分钟 B、正好30分钟 C、大于30分钟
    (3)、在实验中,乐乐用这个滴漏给摆计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滴漏每滴50滴水,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一样的 B、滴漏每滴50滴水,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比前次实验的次数多 C、滴漏每滴50滴水,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比前次实验的次数少
    (4)、如果将摆绳缩短到15厘米,那么与原来相比,15秒内摆的摆动次数( )。
    A、会增加 B、会减少 C、基本不变
    (5)、如果用两个垫圈(20克)做摆锤,那么与原来相比,15秒内摆的摆动次数( )。
    A、会增加 B、会减少 C、不变
    (6)、乐乐不断调试,最后测试五次1分钟的摆动次数,数据记录如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摆的次数

    60次

    59次

    60次

    60次

    60次

    从上表的测试数据结果看,你认为乐乐完成了任务吗?

    答:我认为乐乐挑战(填“成功”或“失败”),理由是

    (7)、请你帮助乐乐设计一个能控制水位高低的1分钟计时器,把它画在下面的方框中,标注材料名称,并写出如何控制水位高低不变。

    设计图(标注材料名称):

    控制水位高低不变的方法:

    (8)、请分析水钟计时的优势与不足,各写出一点。

    优势:

    不足: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