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中国南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 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法灭菌,冷却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28 ℃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答一点即可)。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

    (4)、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
  • 2、某纺织厂为使牛仔布呈现“穿旧”效果,准备用纤维素分解菌处理代替传统的浮石擦洗。工作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微生物,并进行扩大培养,相关工艺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土样中细菌数量的测定,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用104~106倍的稀释液)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量。当第一次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土样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时,所进行实验的一般基本思路是
    (2)、在系列稀释操作前,选择培养的一般目的是
    (3)、涂布接种时,转动培养皿的目的是
    (4)、在鉴别培养基上,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可能与纤维素酶的有关。
  • 3、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与计数。下列与此实验相关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用过的带菌培养基经过加热后才能倒掉 B、可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计数 C、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胨主要为细菌培养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等 D、观察细菌培养的实验时,最好是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清水作为对照实验
  • 4、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若要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甲、乙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 5、传统酒曲含有多种有助于酿酒的微生物,某同学想研究一种传统酒曲中所含的微生物,进行了实验。将酒曲制成悬液稀释到一定的倍数,接种到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透明圈的大小,并从最大的透明圈中央挑取菌落并保存。有人说,实验中形成的菌落并不只是能分解淀粉的菌落,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 6、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要少,这是因为
  • 7、丁草胺是一种有机除草剂,主要用于水稻田杂草的防除,具有潜在的致畸变和致突变性。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田有一段很长的淹水期,淹水会导致水稻田深层土壤处于厌氧状态。因此研究丁草胺厌氧降解菌对于水稻田土壤中丁草胺的降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要对丁草胺厌氧降解菌进行分离、鉴定和扩大培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研究小组应该在哪里取样?
    (2)、配制选择培养基时,研究人员先加入了K2HPO4、KH2PO4、FeSO4、MgCl2、NH4Cl、CaCl2、NaCl、微量元素复合液、维生素复合液等,他们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对培养基灭菌通常采用法。灭菌结束后,应趁热将适量培养基分装于锥形瓶中,充入氮气,塞住胶塞并用铝帽固定,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3)、步骤③中,应将平板放入厌氧罐中,置于培养箱中恒温培养,对长出的菌落进行初步鉴定。菌落是初步区分微生物类型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至少答出2点)等。
    (4)、步骤④中,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其原因是
  • 8、“掌心对掌心,手心压手背,十指交叉摩,手握关节搓,拇指围轴转,指尖掌心揉,手腕别放过。”七步洗手法可以清除手部的污物和微生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某生物实验小组设计了“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细菌分布情况”的探究活动:各小组成员分别将拇指在甲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然后用肥皂将该手洗干净,再将洗净后的拇指在乙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将这两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24小时后,统计两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用到的培养基中加入了牛肉膏、蛋白胨、NaCl和水,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

    等营养物质,为了使配制的溶液呈固体状态,还需要加入。为了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可以将培养基放入盛有适量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15~30 min。

    (2)、实验中“将拇指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相当于微生物培养操作中的 , 该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原因是

    (3)、统计甲、乙两组培养皿中的菌落,乙组中菌落数比甲少得多,实验结果说明肥皂洗手不能彻底清除手上的微生物。为避免手上微生物在无菌操作中污染培养基,洗过的手还应进行

    等方法处理(答出1种即可)。

    (4)、有同学认为乙中也有菌落产生,是因为培养过程受到杂菌污染,请你在本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他的猜想是否正确,并预期结果和结论。

  • 9、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图A效果和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2)、某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了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应当怎样操作才可避免此种现象?
    (3)、接种操作为什么一定要在火焰附近进行?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其风味受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影响。其生产工艺如图所示。

    (1)、从蚕豆瓣到甜瓣子,蚕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的蛋白质转变为 , 该发酵过程需要控制的发酵条件有(答出两点即可)。
    (2)、甜瓣子制作过程中,加盐水的作用是
    (3)、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
    (4)、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20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
  • 11、陈醋是我国发明的传统调味品之一,酿制及食用已有3 000多年历史。陈醋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糖化阶段添加淀粉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这是因为
    (2)、利用醋酸菌获得乙酸的条件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时,将糖分解成乙酸;二是在缺少糖源时,利用酒精生成乙酸。
    (3)、研究表明,在陈醋的酿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醋酸菌,而乳酸菌也存在于醋醅中,其代谢产生的乳酸是影响陈醋风味的重要因素。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发酵后期(至少写出2种)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 淘汰了部分乳酸菌种类。
  • 12、某小组利用塑料饮水杯、充氧泵、空气过滤器、回旋式单向阀硅胶管等材料制作的一种新型的果酒、果醋两用发酵装置,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酒和果醋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
    (2)、图中和不锈钢气泡石能为发酵罐中的培养液进行充氧操作,能为通入的空气进行无菌过滤,从而对发酵罐中的培养液实现无菌换气。
    (3)、酿制果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图示装置一般要先通气后紧闭软管夹,通气的目的是

    若要检测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从出料口取2 mL发酵液加入试管,再滴加0.5 mL溶液,观察是否呈现色。

    (4)、图中排气构件由回旋式单向阀通过硅胶塞连接于排气口而成,使用前先在单向阀内装入约1/3体积冷却的开水。这样处理的主要好处有

    (至少答两点)。

  • 13、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发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菌能以酵母菌的某种代谢产物为原料合成醋酸 B、无氧条件下利用大肠杆菌发酵大规模生产青霉素 C、腐乳味道鲜美是因为毛霉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小分子的肽 D、甜面酱、酱油、豆豉等都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
  • 14、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下列有关发酵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密闭式发酵罐的设计成功使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得以实现 B、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的细菌数目、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 C、在发酵过程中不需要向装置中再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 D、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解氧等发酵条件
  • 15、红酸汤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它颜色鲜红、气味清香、味道酸爽。以番茄和辣椒为原料的红酸汤制作流程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红酸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 B、装坛时加入成品红酸汤是为了增加发酵菌种的数量 C、装坛时不装满的原因是为了促进微生物繁殖 D、红酸汤的制作中发酵时间越长,口味越纯正
  • 16、在传统发酵技术中,果醋的制作往往在果酒制作基础上进行。下图甲是乙酸发酵装置,乙是培养液pH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 B、中期可以闻到酒香,说明进行了酒精发酵 C、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通气并保持原有温度 D、图乙中能正确表示pH变化的曲线是③
  • 17、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常有气泡产生;在泡菜坛内的液体表面有时会产生一层白膜。对上述现象分析最合理的是(  )
    A、发酵初期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释放CO2 , 导致了气泡的产生 B、发酵初期活动旺盛的是酵母菌,其进行有氧呼吸释放CO2导致了气泡的产生 C、白膜是由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在表面富集形成的 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加速各种杂菌在表面生长而出现白膜
  • 18、下列有关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先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白膜 B、酒精发酵后,只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就能继续进行乙酸发酵 C、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 D、榨汁前,榨汁机的发酵瓶都只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即可
  • 19、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B、制作泡菜时,密封有利于主要菌种快速生长 C、果酒制作过程中要加入抑菌物质来防止杂菌的滋生 D、果酒、果醋、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均下降后保持稳定
  • 20、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其工业化生产流程如下:①大麦种子发芽,释放淀粉酶;②加热杀死种子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③将干燥的麦芽碾磨成麦芽粉;④淀粉分解,形成糖浆;⑤糖浆加入啤酒花,蒸煮;⑥加入酵母菌,发酵;⑥过滤,77 ℃保温30 min;⑧过滤、分装啤酒进行出售。回答下列问题:
    (1)、大麦种子细胞中合成淀粉酶的场所是
    (2)、流程⑤蒸煮的目的是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流程⑥在加入酵母菌前,需进行的操作为 , 该操作的目的是

    (3)、77 ℃保温30 min的操作类似于巴氏消毒法,该操作的目的既能杀死啤酒中的微生物,又能保证
    (4)、若要进一步研究淀粉酶的特性,需从发芽大麦种子中提取和分离淀粉酶,主要步骤是原料处理→→纯化→纯度鉴定。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