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成功改造了猕猴基因组中与某病症(Z症)相关的SHANK3基因,获得了Z症猕猴。由此技术获得的Z症猕猴,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克隆Z症猕猴,请写出基本程序(用流程图表示)。
-
2、若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S蛋白是新冠病毒表面的一种抗原蛋白,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图是国产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产流程,该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回答下列问题:(1)、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基因组需要用到的酶是。培养扩增细胞时,细胞常出现贴壁生长现象,分瓶前应。(2)、腺病毒疫苗进入人体后,S蛋白基因利用人体细胞的蛋白质表达系统指导S蛋白的合成,其过程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3)、新冠抗体是人体产生的能直接攻击新冠病毒的蛋白质,直接给患者注射抗体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和蛋白质提取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若要制备针对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需要用多次注射小鼠,之后再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 , 与小鼠骨髓瘤细胞共同制备杂交瘤细胞。要得到满足生产需要的杂交瘤细胞至少需要筛选次。
-
4、请根据以下信息,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并写出其依据的原理。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小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只有D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入聚乙二醇促融,获得杂种细胞。
-
5、dMAb技术是一种通过DNA编码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比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下图是dMAb技术在埃博拉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研究中的操作流程。
与传统利用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相比,dMAb技术在抗体的制备上有何优势?(请列举两点)。
-
6、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不能直接用于人体,还需要对抗体进行人源化,即对鼠源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使其大部分氨基酸序列为人源序列所替代,该过程的意义是。
-
7、胚胎干细胞必须从胚胎中获取,但这涉及伦理问题,因而限制了它在医学上的应用。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因为诱导过程无须破坏胚胎,而且iPS细胞可来源于病人自身的体细胞,因此iPS细胞的应用前景优于胚胎干细胞。如图为iPS细胞的获得及用其培育不同种细胞的示意图(cMyc、Klf4、Sox2和Oct3/4等基因与细胞的脱分化有关)。回答下列问题:(1)、在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时,常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这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为 , (填“能”或“不能”)用胃蛋白酶处理成纤维细胞,原因是。(2)、在培养iPS细胞的过程中,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胞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定期更换培养液。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3)、过程③④为iPS细胞提供的条件不同,分化得到的细胞不同,可知细胞分化是的结果。若iPS细胞来源于病人自身体细胞的诱导,再将其分化出的细胞移入患者体内的优势是。(4)、如果诱导iPS细胞定向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该技术可能的应用是。
-
8、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过程可选取动物个体的任何组织细胞 B、乙过程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 C、丙过程所用培养液中需添加动物血清 D、丁过程中的细胞因接触抑制而大量死亡
-
9、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过程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消毒 B、乙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皮肤组织,使细胞分散开 C、丙过程表示原代培养,该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D、丁过程表示传代培养,此过程中的细胞分瓶后能无限增殖
-
10、利用iPS细胞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的过程是首先制备患者的iPS细胞,再将其诱导形成造血干细胞,最终输给患者使其产生健康的血细胞。判断该过程是否能治疗镰状细胞贫血?并阐述理由。
-
11、若将病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使它转化为需要的细胞,用这些细胞给病人治病,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
-
12、进行动物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可以用胃蛋白酶替代胰蛋白酶吗?说明原因。
-
13、如图表示植物繁殖的几种人工方法,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单倍体植株通常的获取方法是。若图中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A的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则①过程常用的化学试剂是。(2)、若想在培育获得B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植株,通常用物理诱变或化学诱变的方法处理。(3)、若C为胡萝卜—羊角芹,则②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在融合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成分通常包括琼脂、无机营养、有机营养和等。
-
14、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易储存等优点,如图为“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得到原生质体,需先用处理白菜和甘蓝的细胞。(2)、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化学方法是(填写中文名称,写出两种即可),融合完成的标志是。由杂种细胞得到白菜—甘蓝植株还需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其中不需要光照的培养过程为。(3)、经花粉直接培育的白菜—甘蓝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这种植株通常不育,为使其可育,需进行人工诱导,通过对幼苗使用进行处理,这种变异属于。(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比的优点是。
-
15、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时,通常选择新生营养芽作为外植体,其主要原因是;
①和②分别表示和过程。
(2)、微型繁殖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途径。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这种微型繁殖技术不受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的限制,繁殖速度 , 且能。(3)、多倍体的植物细胞产生的辣椒素的量常高于二倍体。为了获得更多的辣椒素,科研人员常利用(试剂)处理二倍体愈伤组织细胞,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欲确定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通常需制作装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此过程中需要对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4)、辣椒在幼苗期易受真菌感染,对农作物的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科学家将含几丁质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到辣椒细胞中,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终培育出抗真菌的辣椒幼苗。此过程中,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用酶,将表达载体导入辣椒细胞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
16、下图是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甲、乙)融合并培育新植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溶液处理,且溶液的渗透压略大于细胞液渗透压 B、过程②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主要依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过程③表示细胞壁的再生,④⑤需要根据生长发育进程更换不同的液体培养基 D、最终得到的植株相对于甲、乙,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不具有可育性
-
17、实验人员利用矮牵牛(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液泡呈红色)与枸杞(四倍体,4n=48)叶肉细胞,制备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并诱导其融合,经筛选、培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该杂种植株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可利用电融合、离心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杂种原生质体 D、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62条
-
18、20世纪70年代,以植物细胞克隆为代表的细胞工程诞生。随后,植物花药离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得以确立和发展,标志着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胡萝卜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培养过程只需要灭菌和适温恒温的条件 B、在培养基中加入如牛磺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分化诱导因子后,培育一段时间,胡萝卜的愈伤组织就可以诱导出试管苗 C、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蛋白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D、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时,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来诱导细胞融合
-
19、科研人员研究了马铃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幼苗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脱毒苗所依据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和细胞全能性 B、培育的脱毒苗具有抗病毒的能力 C、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 D、根据本实验,培养脱毒苗时茎尖的适宜大小为0.60 mm
-
20、紫杉醇是一种高效抗癌的药物。国内某团队研究光照条件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光照条件
接种干重/(g·L-1)
收获干重/(g·L-l)
紫杉醇含量/%(干重)
光照
4.33
9.13
0.007 0
黑暗
4.38
12.10
0.016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愈伤组织生长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愈伤组织培养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光照能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提高紫杉醇含量 D、培养基中的有机物仅能为愈伤组织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