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天然池塘改造人工鱼塘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若天然池塘与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同,但与天然池塘相比,人工鱼塘的鱼产量较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出两点)。
-
2、湿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低,则原因可能是。
-
3、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
4、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
5、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
7、某湿地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鲶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鲶鱼的增长量多于轮虫 C、图中生物与该湿地的分解者一起形成群落 D、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部分
-
8、探究蚯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分解生活垃圾的速率,请写出该实验的基本思路。
-
9、表中统计了某生态系统内各相关物种之间食物的比例关系,尝试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食物
捕食者
植物
植食
性鸟
兔子
老鼠
虫
青蛙
蛇
鹰
植食性鸟
○100%
兔子
○100%
老鼠
○100%
虫
○100%
青蛙
○100%
蛇
○50%
○50%
鹰
○10%
○30%
○40%
○20%
-
10、“稻—鸭共作模式”即使不额外施用化肥,也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可能的原因是。
-
1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答两点)。
-
12、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
13、趋光性昆虫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
14、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
1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
16、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17、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伐去部分林木,达到调整森林结构的一种技术手段。科研小组为了探究间伐强度对武夷山某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2012~2020年间对该人工林进行了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并统计马尾松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长
情况
处理
2012年间伐后平均胸径/cm
2016年间伐前平均胸径/cm
2012~2016年胸径生长量/cm
2016年间伐后平均胸径/cm
2020年平均胸径/cm
2016~2020年胸径生长量/cm
对照
8.23
10.15
1.92
10.15
13.76
3.61
弱间伐区
8.52
11.24
2.72
12.38
16.20
3.82
中度间
伐区
8.98
11.93
2.95
12.27
17.50
5.23
强度间
伐区
8.80
11.97
3.17
12.36
17.90
5.54
极强度
间伐区
8.46
12.29
3.83
12.38
173.50
5.12
(注:胸径指离地面1.3米处树干的直径。)
请回答:
(1)、间伐可促进马尾松的生长,原因是间伐后马尾松的(填数量特征)降低,减弱了种内竞争,同时采伐后残留的枯枝落叶可被 , 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2)、某同学认为间伐强度越强,马尾松生长越快。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间伐后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该现象属于群落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阳生植物增多的原因是。(4)、研究表明,适度干扰有利于生物群落的发展,但过度干扰会适得其反。与自然林相比,同样强度的干扰对人工林影响更大,请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18、广东省湛江市的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湛江市的最美丽的后花园。这里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 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的分布,形成了结构。随着峡谷的走势,环山傍水的地形变化,该公园还具有了结构。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2)、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 -
19、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
20、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所占比例%
更换树种后所占比例%
0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
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种间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