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K/N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图中N、K分别表示种群现有个体数及其环境容纳量,且t1~t4环境条件未发生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 , 乙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小 B、t3之前,甲种群数量多于乙 C、t3时,甲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 D、甲和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同 -
2、减压反射是人体通过调节心血管活动来维持血压稳定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部分反射通路如图所示。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降压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基本生命中枢 B、血压升高,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C、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能缓冲血压的升降波动 D、β受体阻滞剂可能通过减弱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来降低血压 -
3、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最重要的激素之一,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肌细胞合成糖原 B、图中Ca2+进细胞和K+出细胞的方式相同 C、图中膜去极化的原因是Ca2+内流引起的 D、剧烈运动时,ATP/ADP比值降低有利于血糖的升高 -
4、某新型肿瘤治疗性疫苗是由脂质材料包裹特定序列的mRNA所构成,其mRNA可编码肿瘤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杀死肿瘤细胞(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备疫苗时可根据肿瘤抗原的氨基酸序列推测mRNA序列 B、图中细胞乙和细胞毒性T细胞对抗原识别的方式不同 C、图中溶酶体逃逸的目的是避免mRNA被水解,以正常翻译出肿瘤抗原 D、相同肿瘤抗原再次出现时,细胞丁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增强免疫效应 -
5、如图表示大肠杆菌体内发生的某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 B、该过程需线粒体提供能量 C、mRNA在细胞核中加工成熟 D、tRNA内可能发生G和C的配对 -
6、下列不能利用动物细胞工程实现的是( )A、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取样鉴定胚胎性别 B、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可拯救濒危动物 C、利用特定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相关病毒的感染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充分发挥受体母畜繁殖能力
-
7、科研人员调查某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状况,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DT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 B、生物体内的DDT浓度随营养级增加而富集 C、根据DDT浓度可确定底栖动物属于第四营养级 D、水生植物直接从环境中吸收DDT,动物不只通过食物链摄取DDT -
8、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美国的大口黑鲈被引入中国。经过40余年的发展,大口黑鲈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对生活在两国的大口黑鲈种群,可以做出判断的是( )A、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 B、两者外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C、两者都是当地湖泊的优势种 D、两者的基因库存在差异
-
9、某学习小组进行了酶的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如下表所示,所有试管在37℃环境下静置30分钟后,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观察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所用试剂
试管A
试管B
试管C
试管D
质量分数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
+
-
-
质量分数2%的蔗糖溶液
-
-
+
+
唾液淀粉酶溶液
+
-
+
-
蔗糖酶溶液
-
+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和底物的种类 B、该实验目的是研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C、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若试管B出现较弱的阳性反应,则可能是淀粉溶液被污染 -
10、下列关于某高等植物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G1期有DNA聚合酶的合成 B、G2期细胞已有一对中心体 C、纺锤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末期 D、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呈规律性变化
-
11、某种短日植物开花的临界夜长是10h,下列光周期中,此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的是( )A、12h光照/12h黑暗 B、13h光照/11h黑暗 C、14h光照/5h黑暗/闪光/5h黑暗 D、2h光照/10h黑暗/2h光照/10h黑暗
-
12、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①—⑤代表不同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⑤构成原生质体,其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B、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过程,②处的颜色不断加深 C、该细胞可能正在同时进行DNA分子复制和光合作用 D、若将溶液替换成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现象可能不同 -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决定环境容纳量 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C、顶极群落的结构是最复杂且最稳定的 D、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
14、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含有1个高能磷酸键 B、ATP水解可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C、细胞通过提高ATP含量以满足生命活动所需 D、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某些酶的基本单位
-
15、某同学利用矿泉水瓶和葡萄制作果醋,下列属于必须操作的是( )A、葡萄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B、矿泉水瓶中添加适当白糖 C、果酒发酵过程中要开盖排气 D、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通入空气
-
16、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此目标实现的是( )A、推行围海造地,增大耕地面积 B、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生态产业 C、推广垃圾分类,减少燃料燃烧 D、开展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修复
-
1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生理过程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血红蛋白运输O2 B、精子和卵细胞识别 C、神经递质的分解 D、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
18、某些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图中甲、乙两种呼吸链电子传递途径。途径甲是细胞中呼吸链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主要由复合体I、Ⅱ、Ⅲ、IV以及传递电子的载体泛醌(CoQ)和细胞色素c(Cytc)组成。这些组分协同工作,实现了电子的传递和质子的泵送,并驱动复合体V工作。途径乙是植物细胞在氰化物存在条件下进行的电子传递途径。在该途径中,电子经复合体I或复合体Ⅱ传给CoQ后,不经复合体Ⅲ和复合体IV,通过交替氧化酶(AOX)交给氧。途径甲所必需的复合体IV含有的铁离子易与氰化物结合而导致其活性被强烈抑制,途径乙中的AOX则不存在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生理过程所需的NADH来自(填场所),其作用是。(2)、在途径甲中,同时具有转运H+和传递电子功能的复合体有 , 且转运H+的方式为;复合体V的功能有。(3)、与途径甲相比,等量的同种呼吸底物经途径乙时释放的热能 , 原因是。(4)、已知在低温环境胁迫下,植物会产生过氧化氢等过量的活性氧(ROS)进而抑制植物生长、促进细胞凋亡。而研究发现,途径乙能降低植物细胞中ROS的产生。①植物适应低温环境的机制可能是。
②现提供小麦幼根、SHAM(AOX的专一性抑制剂)等相关材料,在低温环境胁迫下,验证途径乙通过降低体内ROS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验思路:。
-
19、某种微藻能够在盐度跨度较大的环境中生存,这与其体内的脂质代谢密切相关。下图表示该微藻脂质代谢的相关过程,甲、乙、丙代表细胞器,①、②代表膜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通过一定方式增大内部膜面积,意义是。(2)、丙代表。与结构①相比,结构②的主要特点是。(3)、图中能将脂酰辅酶A分解为乙酰辅酶A的场所有。(4)、细胞中有许多“生产线”,图示表明细胞各结构不仅能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还在功能上 , 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5)、该种微藻可以通过胞内脂肪的合成或分解来适应不同的盐环境。下图2是不同盐浓度下该微藻细胞的数量变化。
①推测在盐胁迫条件下,脂肪 , 从而提高 , 以适应盐胁迫的环境。
②实验结果表明NaCl浓度为时,该微藻生长、增殖较快,某同学认为该条件并不一定是利用该微藻生产脂肪的最佳条件,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是。
-
20、荔枝是广东省产量最大的水果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荔枝采摘后容易出现果皮褐变现象,失去商品价值。为提高荔枝产量和荔枝采后保鲜防褐变,科研人员以桂味为实验材料,在叶面喷施稀土叶面肥(XT),测定光合作用有关指标;并探究了低温贮藏后不同回温方式减轻褐变的机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
叶绿素含量(mg/g)
Rubisco酶活性(μmol·m-2·s-l)
气孔导度
(mol·m-2·s-l)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l)
对照组
2.45
22.0
0.06
3.5
XT处理组
2.46
21.5
0.89
5.2
(1)、荔枝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部位,该阶段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据表分析喷施稀土叶面肥能提高荔枝产量的原因是。(2)、低温贮藏是荔枝采后保鲜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冷库取出的荔枝通过梯度回温逐渐回到室温,其褐变症状明显轻于直接放同到室温的荔枝。为探究其生物学机制,该研究团队做了以下实验。选取大小相似且饱满无病的荔枝,放入1℃冷库贮存24h。“直接回温”处理组:将冷藏的荔枝从冷库取出后直接放置在室内(25℃)中,让其进行直接回温。“梯度回温”处理组:将冷藏的荔枝从冷库取出后转移至温控箱,先后调节温度至9℃、18℃和25℃,两两之间间隔3h,让其进行梯度回温。实验结果如下。
褐变分为酶促褐变与非酶促褐变,普遍认为PPO(果皮多酚氧化酶)在酶促褐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催化酚类化合物生成醌类化合物,再进一步聚合生成黑褐色的化合物,进而引起果皮褐变。请你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梯度回温能减轻荔枝褐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研究,在荔枝栽培和贮藏中,可采取哪些措施以提高产量和减少荔枝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