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方文过饰非“漂白”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表示,日本政府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开展全球公关,中方认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安全性饱受国际质疑。无论日方如何文过饰非,也无法“漂白”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周边邻国此起彼伏的抗议和日本国内各界的质疑之声都是明证。”日本媒体民调显示,超过80%的日本民众认为日本政府关于核污染水排海的解释不充分。 日本政府核污染水排海决策完全没有反映民众特别是渔业、农业从业者的关切。
中方认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也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 中方敦促日方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合理关切,切实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国际监督。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的外交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态度的正当性。
-
2、某工厂职工在一家工厂从事有害物质接触作业长达十年,导致其身体出现了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相关病症。在这一案例中( )
①该职工的健康权受到侵害
②工厂应承担该职工的康复支出等费用
③该职工的身份权受到侵害
④工厂不应让职员工从事有害物质接触作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向某与郑某离婚,其子向某杉(11岁)按约定由母亲郑某抚养。郑某将其子姓名变更为“郑某文”,并以“郑某文”生活、学习,参加数学、美术、拉丁舞等国内、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奖。多年后,向某向派出所申请将其子(已参加工作)的姓名变更回“向某杉”。下列对这一纠纷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郑某可征求其子同意后更改其子的姓名
②姓名权是向某杉享有的人身权
③郑某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的要求
④向某杉成年后有权自主决定随父(母)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在某一民事案件中,客体是物。 这一民事案件可能是( )
①知识产权纠纷
②不动产纠纷③汽车所有权纠纷
④名誉权纠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走在时代前列,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需要( )
①成员国坚持互信、互利
②成员国维护共同利益,恰当牺牲国家利益
③成员国尊重文明多样性
④维护成员国的共同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2009年至今,中国每年都全额缴纳了联合国会费,所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涨了近6 倍,分摊比例涨了近5倍,排名也从第9位跃升至第2位。根据材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表明中国支持联合国符合《宪章》精神的工作
②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③中国是联合国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④中国坚持联合国在实现共同安全领域中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2023 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旧金山宣言》强调,亚太经合组织必须利用技术和经济进步,继续释放本地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所有环境挑战。可见,亚太经合组织( )
①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
②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③坚持单边主义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④建设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2020年 6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成立联苏综合援助团,其任务是在苏丹政治过渡期提供协助,帮助推进苏丹和平进程;帮助建设和平和法治,保护平民;动员各方为苏丹提供援助,协调人道救援等。2023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715号决议(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决定终止联合国苏丹过渡时期综合援助团授权。由此可见,联合国安理会( )
①可以为保护平民等插手他国内政
②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③在重大事项投票中,各理事国的投票权是等值的
④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需要常任理事国不投反对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2023年,部分国际组织成员出现变动。如:金砖国家扩容,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芬兰加入北约,世界卫生组织新增安道尔等新成员国。上述国际组织中,属于一般性国际组织的是( )
①金砖国家
②非盟
③北约
④世界卫生组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2023年9月,河北省政府为首届河北省专利奖获奖代表颁奖。这一届获奖的专利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转化导向也较强,既取得了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助推人才培养、节能减排等社会效益的提升,转化效果、标杆示范效应明显。由此可见,科技创新( )
①支撑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运行效率
②引发不同市场主体科技竞争,并在竞争中把握创新主动
③能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④有利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河北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他多次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
①表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②意味着中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抓住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④是因为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助于抓住发展主动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一个国家技术开发能力的强弱以及将技术成果在短时期内商品化的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能否求得生存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地球成为地球村,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成为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力。对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新科技浪潮是引发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②新科技浪潮下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③新科技浪潮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④新科技浪潮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从《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到《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再到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这一传统精神的弘扬。可见,“四海一家”( )
①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相通的
②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③能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是我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④作为中华传统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可见,中国采取的措施( )
①表明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表明我国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
③顺应时代要求,落实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④表明我国引导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5、2023年11月发布的《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指出,(中国)主张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求同存异、集思广益,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可见( )
①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②中国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公正化
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结盟应对国际关系治理新挑战
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群策群力,坚持合作共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6、一般而言,国家越发达,政权越稳定;国家越贫穷,政权越动荡;经济越发展,政局也就越稳定。如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政局稳定;而南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独立后不久即陷入内战,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材料告诉我们( )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政局变动和经济发展形势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是一国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和平的基础
④消除不稳定因素主要依靠挖掘国家经济发展潜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新时代十年,我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 19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吸引了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表明我国( )
①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②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主导全球发展
③朋友圈越来越广,更加具有亲和力
④综合国力提升,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1 年的辛丑年,十一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对各国 赔款 4.5 亿两白银,本息合计超过 9.8 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 国人在界内居住等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 年也同样是辛丑年,如今的中国更加开放、 自信和有底气,网友也纷纷发表感言: 欣欣向荣:“对比 1901 年的辛丑年,世界变了,中国也变了 ”阳光灿烂:“中国发出了自
己的声音,展现了自己的智慧,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围绕“ 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底气
和智慧,让世界读懂中国 ”这一主题,写一篇短评。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 年,世界来到新的十字路口,一道道时代课题摆在国际社会面前。回望 2022 年 中国元首外交,愈发凸显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
护者。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领导人宣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构 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关于上合组织未来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更加紧 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得到广泛支持;谈及二十国集团使命责任,习近平
主席阐述的完善全球治理的长远之策引发各方共鸣。
在历史坐标系中审视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角色,更能看清其影响力、感召力的飞速跃 迁。 自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半个世纪光阴荏苒,每到国际合作和全球治
理的重大时刻,世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东方,探求中国方略。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的外交政策深得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支持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 年 3 月 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3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香港基本法附 件一和附件二,这是继去年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之后依法治港的又一重大举措。在香港实行什么样的选举制度是中央事权。香港特区政 府大力宣传“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方针,必须修 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切断反中乱港势力夺取香港管治权的制度通道。这是确保“一国
两制 ”实践行稳致远和香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结合材料,从我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角度,说明全国人大通过有关
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体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