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考古最新进展。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和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环境及水稻驯化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该遗址所处时代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有( )
①该时代的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开始出现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坚守世界文化立场
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时代命题,凝结全党智慧,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它犹如璀璨的北斗,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一思想( )
①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②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具体方案
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202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民生项目上持续发力,启动新一轮的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通过提供保障性住房,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前后对比可知( )
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②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和内容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③我国生产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实际已经发生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在今日之中国,1分钟能炼出1927吨粗钢、出产8562吨原煤、下线143台洗衣机、出厂160台电冰箱、制造826台计算机;1分钟“奋斗者”能下潜58米、复兴号能前进5833米、C919能飞行17.1米……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表明我国已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有利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得益于我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完全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从1932年,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到2024年,中国健儿在巴黎奥运屡创佳绩。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百年来追求体育强国梦想、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写照。由此可知( )A、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B、中国梦的根本归宿在于伟大体育事业 C、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D、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
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 B、是全体人民同步富裕的时代 C、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 D、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9、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某研究小组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下列分享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贡献
①
邓小平理论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刻认识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③
科学发展观
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走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唯一正确道路
④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回首改革开放历程,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
③开放浦东——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④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表明( )
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
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了新时期农村的秀丽景象。歌词中的“变样”印证了改革开放( )A、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B、为实现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 C、促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D、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
14、1956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写道:“……这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这次会议引起“欢腾”的原因是( )
①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③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加强国史教育,某高中举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主题研讨活动,下列是某班同学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如下图):
据此推断,该班同学研讨的主题是(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D、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6、《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明“中国向何处去”的经典篇章。重温经典,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 )
①领导阶级“新”: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②革命前途“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革命任务“新”: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④革命范畴“新”: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7、202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举行的饯行活动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成长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一路经受住很多严峻考验,领导中国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C、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
18、为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高一某班组织参观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探寻“觉醒之门,英雄之地”的文化底蕴。他们可能获得的正确认识是( )
①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②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③近代中国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让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出路与希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2024年9月27日,“第八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天津举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推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在于( )
①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 )A、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B、指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C、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D、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