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 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 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 , 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2、热机发明后,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中。

    材料一: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蒸汽机推动的三轮汽车(图甲),传统蒸汽机的燃料在气缸外部燃烧(图乙),热效率为5%~8%。

    材料二: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四冲程循环理论:①气缸的向外运动造成的真空将混合气体燃料吸入气缸;②通过气缸的向内运动对进入气缸里的燃料进行压缩;③高压燃烧气体产生巨大爆发力;④将已经燃烧的废气从气缸中排出。

    材料三: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四冲程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利用飞轮的惯性使四冲程自动实现循环往复,内燃机的效率达到14%。

    (1)、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由下图中的冲程实现。

    (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的猜想。
    (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与内燃机的(填“吸气”“压缩”“做功”或“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
  • 3、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故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相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同,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验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
    (2)、实验二现象能证明( )(填字母)。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4、科学上通常用“功”和“热量”来量度物体能量的变化。

    (1)、在“使用动滑轮”活动中,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竖直向上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F使物体A 匀速提升了0.1m。如果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70%,那么这一过程中,克服物体A 的重力所做的功为J,这个值也是物体A增加的机械能。
    (2)、把质量为2kg、温度为25℃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要完全燃烧g的酒精。上述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填“做功”或“热传递”)的途径实现的。【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0×107J/ kg】
  • 5、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王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实际上,视力表在小王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虚像。若小王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为5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3m,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m。
  • 6、科学课中使用幻灯机投影,投影屏幕上得到了放大的(填“虚像”或“实像”);投影屏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在白布上发生(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可以使教室里各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而且白布能(填“折射”或“反射”)所有颜色的光,能使同学们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 7、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工作人员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填“近”或“远”)一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6倍,则他看到的裂纹的夹角是

  • 8、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进行“让物理学照耀世界”的激光传递活动时,人们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青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是。如图是某同学在活动中用幻灯机将光射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其中镜头A是透镜,胶片应放在A的 

    但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

  • 9、如图所示是我国选手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女子冰壶比赛中的一个场景。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薄薄的一层水,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 , 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速率和方向运动。

  • 10、用相同的方法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如果要求你从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理由是

  • 11、用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从而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 12、“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完成各项任务后,在返回的过程中,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将通过一段黑障区,这一段时间飞船被“烧成”一个大火球,如图所示,而飞船内的宇航员和设备则安然无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燃烧”是由于高速运动的飞船与大气层摩擦,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飞船“燃烧”是由于高速运动的飞船与大气层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飞船“燃烧”是航天员为了消除太空细菌采取的高温消毒措施 D、飞船外壳上的烧蚀层先熔化后汽化,从而放出了大量的热,保护了飞船
  • 13、生活中,我们用水供暖,也用水来冷却物体,下列关于水的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没有内能 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水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 D、水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水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 14、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 15、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团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起来。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时,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 16、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 17、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0 cm B、30cm C、20cm D、10 cm
  • 18、下列各生活现象中,属于反射现象的是(    )
    A、水中的“树枝” B、墙上的手影 C、放大镜下的邮票 D、拱桥在水中的倒影
  • 19、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 80C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 20、图甲是一款简易呼吸器,可用于人工呼吸急救,图乙是它的工作原理。急救时,让制氧罐中的制氧剂产生氧气,打开进气阀,氧气进入气囊。按压气囊,气囊内气压增大,进气阀关闭,呼吸阀门自动打开,病人就可从面罩口吸入氧气。限压阀可以控制气压,当气压过大时,限压阀会打开,让气体排出。制氧剂的主要成分如下表,反应原理: 2Na2CO4_MnO22Na2CO3+O2

    制氧剂成分

    质量/包

    A剂:过碳酸钠( Na2CO4

    50克/包

    B剂:二氧化锰( MnO2

    50克/包

    (1)、限压阀的压强值可以人工设定,为呼吸暂停的病人急救时,限压阀的压强设定值p1与病人肺内气压值 p2的大小关系是p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p2
    (2)、小常查阅资料发现,普通供氧时加入制氧剂为 2A+1B"(2包A剂和1包B剂),供氧速度约为0.8克/分钟。急救时的供氧速度需为1.5克/分钟,且需持续16分钟。判断添加 4A+2B剂量能否满足要求,请通过计算说明。
    (3)、请结合该简易呼吸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推测气袋的作用:
上一页 608 609 610 611 6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