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知道某透镜的焦距f 为多少,做图甲中的实验,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所示),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L=u+v),绘出如图丁所示的图像(以f 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 (用f表示)。

    查阅资料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 n=A'B'AB=vu,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1.5f时,n=

  • 2、光“跑”得很快,而且很“聪明”。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发现了“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 点到达B 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他路径所用的时间短。

    (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传播最快,可达3×108(填速度单位),在空气中次之,在水中会更慢。
    (2)、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速相同,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从一个点射到另一个点时总是沿着传播的。
    (3)、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所示,将军从军营A 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 B 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最短时间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4)、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狗等动物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所示,狗在岸上的A 处,发现主人在河面B 处呼救,狗会本能地选择用时最少的路线去救主人(设狗在岸上和水中均匀速且在岸上速度大),则狗前进的大致路线是A→ (填“O1”“O2”“O3”“O4”或“O5”)→B。
  • 3、家庭的防盗门上通常会装有“猫眼”,我们可以在室内通过猫眼观察到室外的情况,但反过来室外很难通过猫眼观察室内。如图所示为猫眼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室外物体首先会通过凹透镜成一个缩小的虚像,然后室内的观察者再利用第二个凸透镜作为放大镜去观察前面那个虚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f 和两透镜间距d 满足(填 0<f<d2d2<f<d或“f>d”)。
    (2)、为了实现猫眼的效果,其凹透镜对光发散的效果应远大于凸透镜对光会聚的效果。于是对于室外的观察者而言,可以忽略猫眼中凸透镜的作用。最后,之所以室外观察者无法看到室内物体的像,是因为当室外的人眼睛贴着猫眼观察时,室内物体的像距离眼睛太近从而无法被眼睛看到。自此可知,这要求凹透镜的焦距大小应(填“非常小”或“非常大”)。
  • 4、周末小梓和同学一起参观字画展览,他透过一个玻璃展柜观看展品时看到了自己的像,他联想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于是想利用一把刻度尺粗略地测量这个用薄玻璃板封闭的展柜的深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梓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并且使刻度尺的对齐玻璃边缘。
    (2)、向展柜内部看去,观察与重合的刻度位置,他认为这个读数就是玻璃展柜的深度,其科学依据是
    (3)、回程时小梓所坐的轿车安装了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 HUD),如图乙所示,HUD可将水平显示器上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可看作平面镜)呈现在司机正前方,方便安全行车。请你在图丙中作出显示器内箭头AB 的像A'B'。
  • 5、《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造成“看不见”的原因是光的。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 处后加适量水,从A 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 处,用激光笔从A 点向(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 处看到像的位置将(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 6、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1)、飞机升降时,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填序号)内外气压平衡。
    (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填序号)进行矫正。
  • 7、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光源,发出一束竖直向上的光,射到桌面上方1m处水平放置的平面镜O点上。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时,发现反射光点在水平桌面上移动了1m ,此时平面镜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 )

    A、22.5° B、30° C、45° D、60°
  • 8、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如果1束平行光沿主轴投射到1个透镜上,则(   )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 9、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会(   )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 10、如图甲所示为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图乙、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该十字路口时,被摄像头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镜头和近视眼镜镜片相同 B、通过镜头成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C、此时汽车正在往镜头方向运动 D、此时所成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在变小
  • 11、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
  • 12、在某次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有一女高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 13、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服务。在静音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旅客也需要遵守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等“静音”约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音车厢不能有声源振动 B、广播音量调小可以降低音调 C、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属于噪声 D、静音车厢主要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 14、小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且不光滑的挡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则    (   )

    A、两个实验的挡板上均不能出现蜡烛的像 B、两个实验中,小宁均不能看到蜡烛的像 C、只有图乙的挡板出现蜡烛的像且小宁能看到像 D、图甲、乙的挡板上均能出现蜡烛的像且小宁均能看到像
  • 15、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光学知识。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地上的人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D、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太阳光
  • 16、如图所示,A、B两立方体叠置在一起放于水平桌面上,A的密度为ρA , B的密度为ρB , 若它们的棱长比为 lA:lB=1:1,A对B 的压强与B 对桌面的压强之比 pA:pB=2:3,则 ρA:ρB = 。若不断地缩小A 立方体的体积,但始终保持A 的形状为立方体,使A、B两立方体的边长 lA:lB的比值由1:1逐渐变为1:2,则压强pApB的比值变化情况为。(通过计算分析后写出变化情况)

  • 17、小科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猜想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器材〕氢气充气机(可给氢气球充气)、台式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白纸、金属盒、细线若干。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步骤①:将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如图甲),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 F 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如图乙),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 F 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③:再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用氢气充气机往氢气球中充气,使台式测力计示数与步骤①中的示数相等,用大小为 F 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数据〕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步骤

    金属盒总重力G/N

    台式测力计示数 F1/N

    弹簧测力计示数F2/N

    步骤①

    4.8

    4.8

    4.8

    步骤②

    4.8

    3.2

    1.2

    步骤③

    6.4

    4.8

    1.8

    (1)、实验中是通过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步骤②中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2)、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猜想正确。
  • 18、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速度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 v2 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 v-t图像(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 v2>v1

    (1)、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2)、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的时刻是
  • 19、用隔板将容器平均分成左右两侧,隔板中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此装置研究液体压强。

    (1)、往装置两侧加水至橡皮膜上方,液面如图乙所示,小科研究的是液体压强与的关系。
    (2)、往装置两侧分别加入密度为ρ1、ρ2的两种液体,液面如图丙所示。若小科根据虚框位置中橡皮膜的凹凸情况得出ρ1一定大于ρ2 , 请推测他所看到的现象:
  • 20、如图甲所示,小科用扳手旋动螺母,手握在 A 点比握在B 点更省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用螺母固定工件时,小科选择图乙中底面积更大的D 螺母,可以减小螺母和工件间的 , 防止损坏工件。

上一页 406 407 408 409 4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