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平面镜OA 与OB 夹角为α,若平行于平面镜OB 的光线 PQ经过两次反射后,反射光线恰好平行于平面镜OA,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α为;若要使平行于平面镜 OB 的光线PQ 在两个平面镜之间最多能发生m次反射,则现平面镜之间的夹角α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2、质量相等的甲、乙两金属块,其材质不同。将它们放入沸水中,一段时间后温度均达到 100C,然后将它们按不同的方式投入一杯冷水中,使冷水升温。第一种方式:先从沸水中取出甲,将其投入冷水,当达到热平衡后将甲从杯中取出,测得水温升高 20C;然后将乙从沸水中取出投入这杯水中,再次达到热平衡,测得水温又升高了 20C。第二种方式:先从沸水中取出乙投入冷水,当达到热平衡后将乙从杯中取出;然后将甲从沸水中取出,投入这杯水中,再次达到热平衡。则在第二种方式下,这杯冷水温度的变化是(   )
    A、升高不足 40C B、升高超过 40C C、恰好升高了40C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3、某人通过焦距为12cm、直径为4cm的放大镜(薄凸透镜)看报纸,  报纸与放大镜的距离为3cm,且与放大镜的主光轴垂直,  保持放大镜的位置不变,  眼睛始终位于主轴上且距离放大镜24cm 位置处进行观测(不考虑眼睛的大小),  报纸上有部分区域是“盲区”(即眼睛观测不到),  该区域的面积为(   )
    A、9πcm2 B、5πcm2 C、3πcm2 D、2πcm2
  • 4、如图所示,连通器左端试管横截面的半径为2R,右端试管横截面的半径为R。左、右水面的高度分别为H、0.5H。那么打开开关K后,右管水面能够上升到距离底部的最大高度为(   )

    A、1.5H B、1.3H C、1.1H D、0.9H
  • 5、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A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并竖直放置,质量为m的物块压在弹簧A上,用一细绳跨过定滑轮,一端与m相连,另一端与劲度系数为 k2的轻质弹簧B相连。现用手握住弹簧B的右端使其位于c点时,弹簧B恰好呈水平且没有形变。将弹簧B的右端水平拉到d点时,弹簧A恰好没有形变。已知: k2<k1,则 c、d之间的距离为(    )

    A、k1+k2k1k2mg B、k1k2k1k2mg C、mgk1+k2 D、mgk1k2
  • 6、有一“不倒翁”,形状可以简化成由半径为R 的半球体与顶角为 74°的圆锥体组成(如图所示),它的重心在对称轴上。为使“不倒翁”在任意位置都能恢复竖直状态,  则该“不倒翁”的重心到半球体的球心的距离必须大于(   )

    A、0 B、2R3 C、3R5 D、3R4
  • 7、因为地震,造成了很多堰塞湖,假设有一块长方体石块堵住了水的去路,设水的密度为ρ,石块的质量为m,石块的左右侧面为正方形,边长为a,宽度为b,石块与地面足够粗糙,不会滑动,水若能推倒石块,则石块的宽度b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

    A、b<ρa49m B、b<ρa42m C、b<ρa43m D、b<ρa44m
  • 8、如图所示,一根长为10L、重为G 的木棒CD,从左往右等距离打下9个卡槽,编号依次为1至9号,C端通过铰链固定在竖直墙面上,一根长为 10L 的轻质细杆B端可嵌入卡槽,A端可通过销钉固定在竖直滑槽中的不同高度,在木棒的D端挂一个重为3G的物体。整个装置要保持木棒CD水平平衡且使轻杆受到的拉力最小,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木棒CD,在C端所受外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2)、为保持木棒CD水平平衡且使轻杆受到的拉力最小,轻杆的B端应嵌入号卡槽
    (3)、此时轻杆的B点所受的拉力为多少N?(要求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 9、如图,玻璃管中水银高 25cm。水银下表面与管口相平,空气柱长 20cm,  已知PV/T=C;C为常数,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T为绝对温度;C与气体的分子数有关。T=273+t,T绝对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简称K),t为摄氏温度。

    已知此时气温为27℃,外界大气压为75cm汞柱。将玻璃管倒回来试管口向上,水银无漏出此时空气柱长为h1。再将气体加热到439.5℃,此时空气柱长为h2

    (1)、求h1为多少?  (要求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2)、求h2为多少?  (要求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 10、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开关、小灯泡与电阻 R1R2组成闭合回路。已知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乙所示,电阻 R1=10Ω、标有“40欧,1.5安”的滑动变阻器 R2, , 电源两端的电压恒为 U=3V

    (1)、滑片P在中点时,灯泡的实际功率为W(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2)、P继续向右移动时,灯泡的电功率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 11、一兴趣小组用细绳从装有液体的容器中提升一质量分布均匀的边长为d=4cm的立方体重物,3s后物体以v=1cm/s的恒定速度上升,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g=10N/kg

    根据以上条件,回答两个问题

    (1)、 容器的底面积为cm2
    (2)、 3-9s 内拉力做的功为J
  • 12、如图所示 a、b两物体放在两固定的水平挡板之间,物体间用一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连接,b物体与滑轮组之间连接一水平细绳。滑轮组下端挂重为 G 的物体 c,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若每个滑轮的重量均为G,不考虑滑轮与绳子及转轴的摩擦,则物体 b 受到个力的作用(填受力个数),物体 b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

  • 13、硫化氢水溶液俗称氢硫酸,不易保存,久置变浑浊。密封状态下,25℃氢硫酸饱和溶液100毫升,其溶质质量分数随放置天数变化如图甲所示。小明对氢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的原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氢硫酸能发生的发应主要有:

     2H2S+O2=2H2O+2S     H2S=H2+S    

    【提出猜想】

    猜想一:氢硫酸与水中O2反应,产生沉淀,使得其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猜想二:氢硫酸自身不稳定分解,产生沉淀,使得其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猜想三: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沉淀,使得其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实验一:将H2S气体溶于蒸馏水制成氢硫酸饱和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2天未见浑浊现象。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去滴定氢硫酸溶液测其浓度。图一所示为两只烧杯中氢硫酸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情况

    实验二:将H2S气体溶于溶有氧气的水制成的25℃饱和氢硫酸100 毫升装入 A 瓶,另将 H2S气体溶于无氧气的水,配置成等质量分数氢硫酸100毫升装入 B 瓶如图所示。经过30天密闭保存后,过滤沉淀并干燥,记录A、B瓶中沉淀质量分别为 m1 , m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见图一)中,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
    (2)、从实验二图甲分析,小明的方案存在缺陷,请你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3)、修改方案后,正确进行操作。若要证明猜想三成立,而且主要因素是氢硫酸与水中与O2反应,则实验结果中的m1 , m2要满足的关系式是
  • 14、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约为5.6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体积.实验二: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的体积分数.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 (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 15、取 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25g,加热至恒重。在一定温度下,将残留的固体加入 2g水中,有12g固体未溶,再加入5g水,仍有10g固体未溶。K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28.0

    34.4

    40.3

    45.8

    51.1

    56.3

    (1)、加热反应过程中MnO2的质量分数(填:不变,变大,变小)
    (2)、在本实验加热过程中,一共产生氧气g
  • 16、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说的电子和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根据以上信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了相应的预测:

    甲:碳原子呈电中性,反碳原子带负电.

    乙:反氢原子是由1个反质子和1个反电子构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

    丙:二氧化碳和反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丁:二氧化碳和反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你认为反氢原子失去一个反电子后的离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2)、你认为上述四位同学的预测中,一定正确的是
  • 17、科学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碳-12 原子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O-16 B、Cl-35.5 C、Ag-108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有价值 B、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可以认为是实验误差造成的,因此可以忽略偏差。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C-12的1/6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会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查得C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 不为整数,可推测C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 18、在温度t℃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 Sg,向(100+a)gA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SgA物质,析出带结晶水的晶体 Mg,把Mg该晶体配成t℃的饱和溶液需加水(    )
    A、大于 100g B、小于 200g C、等于200g D、等于2(100+S)g
  • 19、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a=52% B、b=8% C、c=17% D、d=8%
  • 20、在由 K2S、K2SO3、K2SO4组成的某混合物中,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7% B、16% C、15% D、14%
上一页 338 339 340 341 3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