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如图甲是斐迪南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温度计,其结构是一个螺旋状密封玻璃管,管内装有适量带颜色的酒精。该温度计的原理是。为了给玻璃管壁标上刻度,他测量了不同气温下螺旋状玻璃管内液柱的长度,如下表所示,当玻璃管内的液柱长度为30厘米时,此时气温为℃。

    气温(℃)

    12

    16

    20

    24

    28

    32

    液柱长度(厘米)

    12

    14

    16

    18

    20

    22

    (2)、小明设计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分别往瓶内注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放入 70C热水中,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从测量准确性的角度考虑,你建议小明应选用哪种液体来制作温度计,请说明理由。
    (3)、如图丙是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B侧。由此可见,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选填“大”或“小”)。
  • 2、小滨在实验室进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如下:
    (1)、小滨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2)、完成以上正确操作后,小滨先后在显微镜观察视野中看到图甲物像,小滨想将视野中甲所示的像转化成如图乙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____。
    A、顺时针转动 90° B、逆时针转动90° C、向左上角移动 D、向右下角移动
    (3)、下图中,观察的洋葱表皮细胞数目最少的物镜和目镜组合是(选填序号)。

  • 3、现有一包碳酸钙(书写化学式)和氧化钙(书写化学式)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已知碳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3.6%,那么碳酸钙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 4、 已知氮的氧化物有 NO、NO2、N2O3、N2O、N2O5
    (1)、按照氮元素的化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2)、按照含氮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 5、原产于澳大利亚的6只考拉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10天后就传出了喜讯:一只雌性考拉和一只雄性考拉已经交配成功。
    (1)、考拉的生殖方式为(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2)、根据学过的知识,考拉宝宝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主要来自(填“自身”或“母体”)。
  • 6、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 m千克(设两分子中的硫原子和氧原子分别相同),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 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m/(m-n) B、16n/(m-n) C、16n/(n-m) D、32n/(m-n)
  • 7、1个¹2C原子(含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为 akg、1个¹8O原子(含8个质子, 10个中子)的质量为 bkg,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¹8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ba B、¹2C与¹8O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3 C、18g ¹8O中质子的质量约为9g D、1个由¹2C和¹8O组成的CO2分子含22个电子、26个中子
  • 8、气凝胶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其内部为多孔海绵状结构。某气凝胶密度为1mg/cm3,它具有高弹性,被压缩到2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还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可吸附250倍自身质量的油,且体积不变。下列有关该气凝胶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气凝胶的密度为 1×103kg/m3 B、气凝胶被带入太空后质量会变小 C、气凝胶被压缩到20%后密度是原来的4倍 D、气凝胶吸附250倍自身质量的油后密度为 0.251×103kg/m3
  • 9、某同学学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梳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 FeO>Fe3O4>Fe2O3 B、钙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 CaSO4>CaOH2>CaCl2 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O> Si>Al D、锰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 KMnO4>K2MnO4>MnO2
  • 10、玉米种子萌发时,胚与胚乳的有机物含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表示胚乳中有机物变化,曲线b 表示胚中有机物变化 B、胚乳内的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步被转运到胚中 C、在有机物变化过程中,胚中部分结构的细胞不断分裂、分化 D、曲线b快速上升阶段表示玉米种子萌发时,子叶发育成叶,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积累有机物
  • 11、如下图是小科制作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⑤→③→②→①→④ 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②→①→④ D、③→⑤→②→④→①
  • 12、如图甲所示,柱形容器内的盐水和冰刚好将容器装满,随着温度升高,冰会熔化,冰从开始熔化(图乙中A点)到完全熔化成水(图乙中B点),盐水的密度随熔化冰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发现冰完全熔化后液面下降,若加入30g的水,液面刚好与容器口相平,不考虑水的蒸发,且冰熔化成水与盐水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已知 ρ=0.9×103kg/m3,ρ=1.0×103kg/m3,请计算并写出过程:

    (1)、图甲中冰未熔化成水的体积;
    (2)、图乙B 点时盐水的质量。
  • 13、清明节食用“清明果”是宁波传统习俗。制作时需将鼠曲草切碎后与糯米粉混合揉团,蒸熟后制成青绿色的清明果。鼠曲草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中一种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能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亮氨酸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
    (2)、计算亮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1位小数)
    (3)、6.55克亮氨酸中的氮元素质量为多少克?  (保留1位小数)
  • 14、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对物种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种子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

    【观察种子的结构】

    (1)、如图乙是玉米种子的纵剖图,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甲所示的(填“a”“b”或“c”)线剖开的;
    (2)、在图乙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主要结构是①
    (3)、【种子萌发的探究】

    实验步骤:

    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80粒,并准备好4个带盖的玻璃杯、纱布等;

    ②分别在玻璃杯上贴上标签A、B、C、D,每个杯子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玉米种子:

    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

    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组别

    种子数量粒

    实验条件

    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粒

    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

    A

    20粒

    室内25℃,干燥

    0

    0

    0

    0

    0

    B

    20粒

    室内25℃,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6

    9

    18

    20

    20

    C

    20粒

    室内25℃,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2

    8

    12

    D

    20粒

    保温箱内 4℃,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0

    0

    0

    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同学进行B组和D组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
  • 15、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填字母)。
    (4)、【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失调

    指标二

    形态规整

    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

    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

    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16、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

    (1)、小科在实验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2)、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
    (3)、调好天平后,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8.5g;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为g;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为kg/m3;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科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则调整后的顺序为;  (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
    (5)、小科还想到用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满待测液体和水,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右两盘中,如图丁所示,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 , 由此可得待测液体密度为;  (用V、mo、ρ表示)
    (6)、小科想利用家里的电子秤测量金属球的密度:A.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①;B.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②;C.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③;D.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是 g/cm3ρ=1.0×103kg/m3

  • 17、1800 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后人就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I.按如图安装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往U形管中装入水(其中加有一定的NaOH,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开始实验;

    Ⅲ.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IV.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I 中活塞停留在

    10mL 刻度线处,关闭电源;

    V.检验气体。

    【问题讨论】

    (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
    (3)、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处;
    (4)、电解水过程由如图步骤的模拟构成(图中的●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填标号)。
  • 18、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的含量是H的4倍,其余是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 19、两个质量相等的球,体积之比 V1:V2=1:5,材料的密度之比 ρ1:ρ2=4:1,其中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为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20、小科和小明在探究液体的温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1)、小科往两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请说明原因:
    (2)、小明用乙图装置完成了实验,但甲、乙两套装置的设计不同。你认为哪种装置更合理,为什么?
上一页 333 334 335 336 3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