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小东做了如图甲实验:向弯折的硬卡纸下方吹气,硬卡纸未翻倒。该实验原理与下列事例原理不同的是( )A、乙:飞机机翼做成图示形状 B、丙:通风管道上方遮雨盖的形状 C、丁:自制气压计选用细玻璃管,液柱升降明显 D、戊:向管B用力吹气,水从管A喷出
-
2、右图是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根据此图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低压 B、B处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干爆 C、图中C地将会出现降雨、降温 D、G处的风向为东南风
-
3、甲烧杯中是60℃的食盐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B、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大 C、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
4、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某海边城市陆地与海面之间空气流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合理的是( )A、
B、
C、
D、
-
5、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下列表示碘的汽油溶液中碘分子(以“O”表示)的分布是(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A、
B、
C、
D、
-
6、将一个重为0.6牛的鸡蛋放入一杯盛有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水中,鸡蛋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请回答:(1)、这杯盐水中含有食盐克;(2)、在这杯盐水加水稀释过程中,该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状态发生变化是 , 请阐述理由:。
-
7、实验室保存一瓶浓盐酸,瓶上的标签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请根据标签上的信息回答:
盐酸
体积: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
质量分数:37%
(1)、这一瓶浓盐酸含有溶质的质量是克。(2)、用浓盐酸稀释成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若在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会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将该浓盐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7.4%的稀盐酸,需要加入多少水? -
8、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以上,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图甲为高压锅的构造,图乙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像。(1)、若高压锅出气孔的横截面积约为 , 压在出气孔上的限压阀的质量为 , 通过计算并对照图像说明,利用这种高压锅烧水时,最高温度大约是多少?(2)、若要把这种高压锅销售到西藏地区,在保证高压锅安全使用的前提下,为了提高锅内蒸煮时的温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点即可)。
-
9、浮标广泛应用于台风预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浮标结构如图所示,坚硬壳体外下方装有可伸缩油囊,若液压式柱塞泵将壳体内的油注入油囊时,油囊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注入油的体积;若油囊中的油全部被匀速抽回壳体内时,油囊体积忽略不计。当液压式柱塞泵将壳体中的油全部注入油囊时,浮标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已知浮标总质量为 , 其中含油;浮标壳体体积为 , 油的密度为;海水密度取。计算:(1)、浮标悬浮于海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N;(2)、将壳体中的油全部注入油囊时,浮标漂浮,此时浮标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浮标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少?
-
10、实验室有两瓶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8%和20%,但都已失去标签.小科同学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来鉴别它们。
【查阅资料】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3.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1)、分别取适量的两种溶液于甲、乙两烧杯中,用同一支密度计测量,结果如题图所示,可知(填“甲”或“乙”)杯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密度计受到的的浮力((填“甲中更大”“乙中更大”或“一样大”)。(2)、取等质量的两种溶液于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质量硝酸钾,充分搅拌溶解后,再过滤、干燥、称量,得到滤渣质量较大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填“8%”或“20%”)的硝酸钾溶液。(3)、另取等质量的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两支试管均置于冰水混合物中,则试管中出现现象的是20%的硝酸钾溶液。 -
11、如图所示为小科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符号用表示)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顺序已打乱):(1)、溶液配制的正确顺序是(用上图序号表示)。(2)、请指出上述步骤中的两处操作错误及造成的后果:、。(3)、用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用了10克砝码和2克游码后,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右,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字母),直到天平恢复平衡。A、增加适量食盐固体 B、减少适量食盐固体 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D、向左移动游码
-
12、为了测量大气压强,小科选择的器材有:的注射器、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细线.并进行如下实验:他先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如图甲所示;然后他把注射器活塞推至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简,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如图乙所示。请回答:(1)、图乙中,活塞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与水平方向所受的是一对平衡力;(2)、根据甲、乙两图所测得的数据,小科计算得到的大气压强值为;(3)、小金使用如图丙所示的b注射器进行同样的实验,当拉力达到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时,仍未拉动活塞,则他应该改选图丙所示的(填字母)注射器进行实验;(4)、小科发现,同学们在做此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值普遍小于真实值,对此他与同学找出了下列可能的原因,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A、橡皮帽封住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残余气体 B、拉动时活塞与注射器的筒壁间有摩擦 C、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对准0.2牛处 D、橡皮帽没有完全密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
13、小科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
①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②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③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水、盐水。小科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将金属块慢慢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实验步骤如图a、b、c、d、e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来。
(1)、分析实验步骤可知,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实验步骤a、d、e可知,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3)、若先完成步骤c,再完成步骤a,则测得的浮力将(填“偏大”或“偏小”);(4)、小科完成本次实验后,又用获得的数据求出盐水的密度为。 -
14、如图是小科设计制作的家庭吸氧器结构示意图,他设想接通电源后,在c处便可吸到氧气。(1)、要在c处得到氧气,则b应是电源的(填“正”或“负”)极。(2)、检验c处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3)、该吸氧器在使用时,出现了水从c处溢出的现象,其原因是另一极产生(填气体名称)体积大,使盛水容器中的压强增大,把水压到c处。
-
15、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1)、三只烧杯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编号)。(2)、要使A烧杯中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3)、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16、如图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小科利用该装置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时他没有将玻璃管竖直放置,而是稍稍倾斜了,如图所示。则:(1)、此时大气压强等于(填“750”或“770”)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2)、如果此时在该实验室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测得水的沸点将(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如果把玻璃管稍稍提高一点(管口未离开液面),水银柱的高度将(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
17、我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是如何进入我们口腔中的呢?针对这一问题,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如图甲,小科在密封性很好的牛奶瓶中插入一根吸管,当他用力吸吸管,牛奶(填“能”或“不能”)被吸上来。(2)、如图乙,小科在瓶塞另一侧插入一个注射器,当他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3)、通过该实验现象,证明了饮料是在的作用下,通过吸管被压入口腔中的。
-
18、我市10月27日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中雨转中到大雨,温度范围 , 东北风3级,空气质量优。请回答:(1)、这天的的气温通常出现在时左右。(2)、天气的变化与大气压密切相关,10月27日金华的大气运动示意图与题图中(填“甲地”或“乙地”)相似。(3)、气象观测中是用观测风向的。
-
19、体积相同的A、B、C三个物体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其中C物体对杯底有压力。用、、、分别表示三个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分别表示三个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
20、先在烧杯中装满沸水,再倒掉沸水,然后在烧瓶口放入去壳的鹌鹑蛋(不留缝隙),如图所示,将烧瓶口向右或向下或向左,发现鹌鹑蛋一直向烧瓶底部移动。整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A、大气压强很大 B、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大气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D、大气压强大小与瓶内水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