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20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1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0.9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6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
2、如图是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信息回答:
xx牌补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每支口服液中含葡萄糖酸锌45.5mg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葡萄糖酸锌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试计算每喝一支口服液人体摄入的锌元素质量。 -
3、在“科学学具制作”综合实践课上,小科依据如图甲的双探头压强计,设计了如图乙的创新装置,并用这两个装置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科利用甲装置探究液体压强时发现,保持探头C和D在水中的深度位置不变时,U形管A内的液面高度差保持不变,但U形管B内的液面高度差却在缓慢变小,则出现缓慢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2)解决甲装置的上述问题后,上下移动金属支架,发现始终大于 , 说明;
(3)利用乙装置可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若浮筒(包括玻璃圆筒及橡皮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让浮筒继续下降,浮筒受到的浮力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4、小科在探究“环境因素对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打孔器、菠菜叶、注射器、烧杯、LED灯、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馏水、2%的NaHCO3溶液。
【实验步骤】
步骤1:取生长旺盛的菠菜绿叶,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6mm的叶圆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叶圆片内的气体(抽气处理使叶圆片内几乎没有气体,在溶液中会下沉)。
步骤2:取4只相同规格的烧杯编号甲、乙、丙、丁,配制浓度为0.50%的NaHCO3溶液(可使溶液中的CO2浓度恒定)向4只烧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烧杯中放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均沉底)。
步骤3:取4盏相同规格的冷光源(不会引起温度变化),将盛叶圆片的4只烧杯置于距光源不同远近的位置,如图所示。
步骤4:10分钟后统计4只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
组别
烧杯与LED灯距离/cm
叶圆片浮起数目平均值/片
甲
5
7.5
乙
10
5.0
丙
15
4.2
丁
20
0.4
(1)、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2)、实验前菠菜是否需要进行暗处理?理由是。(3)、该实验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4)、小明并不赞同,他认为叶圆片浮起可能是因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CO2导致的。请根据步骤3帮助小明继续完成实验:取1只相同规格的烧杯编号为戊, , 再向烧杯中放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统计数据。 -
5、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小蛟尝试对大菱鲜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为18C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最适宜在酸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2)、查资料: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小金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质为分解对象,因为酶具有性。
②小金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图像,你认为此图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设﹖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6、一个质量为80g的圆柱形瓶身的空玻璃瓶,内装10cm高的水密封后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再将玻璃瓶分别倒置在盛有水和某种未知液体的容器中,静止后,瓶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 , 瓶壁厚度忽略不计)。玻璃瓶底的面积为 , 未知液体的密度为 , 玻璃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
7、容器内原来盛有水银,有一只小铁球浮在水银面上,如图(a)所示,现在再向容器里倒入油,使小铁球完全浸没在这两种液体中,如图(b)所示,则小球所受浮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的位置会(填“上升一些”、“不降一些或“不变”)
-
8、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等人认为的“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这里的“核”指的是。(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
9、如图,甲、乙两圆柱形容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容器质量不计)。两容器底面积之比 , 甲容器中装有质量为200g的水,乙容器中装有质量为500g的酒精,()。若把密度为、质量为的实心物体A放入其中一种溶液中,A沉底且浸没在液体中(液体无溢出),两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且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则此时A受到的浮力为N,A物体的密度为g/cm3。
-
10、随着科技的进步,农场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某智慧农场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蔬菜,其中的施肥、灌溉等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1)、经农场智能系统检测后,自动为农场中的大白菜施加一定量的某种肥料,若长期缺少该种肥料,大白菜将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推测该肥可能是(选填“氮”、“磷”或“钾”)肥。(2)、把杨梅果树移栽到农场时要前去部分枝叶,主要是为了减弱提高成活率。
-
11、如图中图甲是小滨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如图乙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两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1)、持续大笑时人体会因为吸入大量气体导致肚子疼,此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选填“收缩”或“舒张”),吸入大量气体过程可以用图甲曲线段表示(选填“AB”或“BC”)。停止大笑后可以通过缓慢深呼吸缓解肚子疼。(2)、B系统中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3)、C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的名称变化情况是。(4)、葡萄糖被吸收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头部,需经过下列结构,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左心室 ②下腔静脉 ③主动脉 ④肺动脉 ⑤右心室
-
12、一滴水经历了被植物根吸收又完整地释放到大气怕过程。(1)、请选出它旅途中经过的结构:土壤→→大气(填序号)。
①根冠 ②根毛 ③筛管 ④导管 ⑤叶脉 ⑥气孔
(2)、水滴在旅途中发现行进速度变慢了,可能是外界湿度(填“增大”或“减小”)。(3)、如果水滴没有被释放,而是用于光合作用后成为了根尖的一部分,你最可能在(填序号)中找到“水滴”。 -
13、小文找来三支蜡烛,如图所示,将中间的蜡烛点燃,用一根吸管对着B、C蜡烛火焰的中间水平吹气,则将会被点燃的蜡烛是(选填“A”或“C”)。小华用一个机翼模型也可探究此类问题,他把机翼模型穿在一根铁丝上,在铁丝的上下端各挂一个弹簧测力计,用电风扇对着机翼模型吹风时,B弹簧测力计示数。
-
14、如图甲,一个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放着一个底面积为100cm2 , 高为12cm均匀实心长方体木块A,A的底部与容器底用一根细绳连在一起,向容器中加入1.8kg的水时,木块A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刚好为0,如图乙所示,此时容器中的水的深度为9cm。已知细绳长度为L=8cm,=1.0×103kg/m3。若继续缓慢向容器中加水,当容器中的水的总质量为4.5kg时,停止加水,如图丙所示。此时将与A相连的细绳剪断。整个过程中无水溢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木块A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刚好为0,A受到的浮力为8N B、木块A的密度为0.8g/cm3 C、图丙中,细绳剪断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2400Pa D、细绳剪断前、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为50Pa
-
15、如图所示,密度均匀的长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若将木块虚线以下的部分截去,则( )A、木块和水面均下降,且下降的高度相同 B、木块和水面均下降,且木块下降的高度更大 C、木块和水面均下降,且水面下降的高度更大 D、木块下降,水面上升,且变化的高度不相同
-
16、物理课上,老师将整个橙子放入水中,橙子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甲。将其切成大小两块,再次投入水中,发现大块仍漂浮,小块缓慢沉入水底,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块橙子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B、大块橙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C、小块橙子缓慢沉入水底的过程中上下表面受到的水压之差不变 D、两块橙子受到浮力之和等于整个橙子受到的浮力
-
17、如图,装着红墨水粗细均匀的U形玻璃管伸出两个管口,两个管口非常接近表面粗糙、正在逆时针较快旋转的圆球直径的两端,并且距离圆球表面等距离。小凡在圆球的正上方有一股较为强劲的风均匀竖直往下吹,等U形玻璃管中红墨水液而稳定后,关于U形玻璃管中红墨水液面高低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左边比右边高 B、左边比右边低 C、两边等高 D、高低无法确定
-
18、图所示,一个两端开口的弯管形容器,从粗端向容器中灌水,在细端用一个横截面积为0.01m2 , 质量为1kg的活塞堵住,活塞可在细管中无摩擦上下滑动。在活塞上放置一个质量是1kg的砝码,活塞静止,测得H=30cm,h=10cm。由此可知( )A、水对活塞的压强等于砝码对活塞的压强 B、水对活塞的压力大小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2倍 C、砝码对活塞的压强相当于20cm深的水产生的压强 D、撤去砝码,当两侧液面相平时,活塞再次静止
-
19、密度计分为“比重计”和“比轻计”。测量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时用比重计,比重计的最小刻度线是“1”;测量密度小于水的液体用比轻计,比轻计的最大刻度线是“1”。图中A、B两支密度计,一支是比重计,一支是比轻计,它们的外形完全相同,B中配重质量大于A。下列有关A、B两支密度计及刻度线“1”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密度计A上面的刻度值“a”大于刻度“b” B、密度计A是比轻计,刻度线不均匀,上密下疏 C、密度计B是比重计,刻度线“1”在密度计刻度的上端 D、将A、B两支密度计放入水中,漂浮时露出水面较长的是A
-
20、如图所示,铁块A重6N,静止地吸附在竖直放置的磁性黑板上,将重为3N的铜块B放在铁块A上面时,A和B恰能沿着黑板缓慢匀速下滑。取走铜块B,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铁块A,使其匀速向上运动,则F的大小为( )A、3N B、9N C、15N D、1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