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下列哪一个现象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 C、打制石器 D、聚落出现
-
2、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结合所学据此回答第三小题(1)、从地理位置上判断,下列哪个遗址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2)、据此推断你认为良渚古人可能的粮食作物应该是:( )A、粟 B、稻米 C、玉米 D、马铃薯(3)、从良渚古城遗址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 )

①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②距今约7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③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④古代良渚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3、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湖北、辽宁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请同学们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1)、下图中代表元谋人位置的是( )
A、A B、B C、C D、D(2)、我们在A遗址参观时看到了右图实物,据此,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学会了缝制衣服; ④有了审美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材料二:下图为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部分)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材料一中的“风”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3)、材料三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两个即可)(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历程。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
(1)、根据材料一,试分析概括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劫掠者是谁?(3)、分别写出下图对应的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图一:1842年《》 图二:1901年《》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
7、下图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说(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4-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 B、护国战争的形势 C、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D、袁世凯复辟帝制 -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檄文中出现“万户涕泪”的原因是( )A、“二次革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护国战争 D、军阀割据(2)、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护国 D、护法运动 -
9、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此“机关刊物”指的是( )A、《知新报》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
10、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各阶层的自救 C、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清政府的妥协 -
11、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③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③① -
12、下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3、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甲午中日战争”的时事报道。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日本侵略者进犯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
-
14、用图示法梳理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图示梳理的是( )
外因:第二次鸦片战争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内因:清政府统治危机
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
15、阅读下表,分析各省区上奏捐输的银两主要用于( )
各省区捐输情况表(部分)(注: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
地区
上奏人
上奏时间(道光)
银(两)
福建
保昌
二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20000
浙江
刘韵珂
二十一年十月初四日
1200000
广东
奕山
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1800000
A、虎门销烟的开支 B、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开支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
16、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
17、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2022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与“国际禁毒日”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9、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
●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
●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
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材料三:“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2)、通过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3)、列举史实,论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 -
2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五四精神】
材料一: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红船精神】
材料二: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100多年前民族危难之际,青年学生率先挺身而出的先锋。他们的哪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材料二中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体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