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上图呈现出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为(   )

    A、地形类型多样,高原山地为主 B、地形类型多样,平原盆地为主 C、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D、山脉纵横交错,地势南高北低
  •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

    ——《治安策》

    (1)、写出材料一中“他”的名字,他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用了哪一制度。
    (2)、为巩固统一,指出材料一中的他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分别推行的措施。
    (3)、秦朝虽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却是一个短命王朝,请你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举例说明。
    (4)、根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问题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他还采取了哪一措施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5)、概括上述题中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融…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依据材料一,为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填写朝代(时期)名称,西周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式实行了何种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平王迁都洛邑以后逐渐出现的社会状态。
    (3)、请列举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两位即可)
    (4)、指出材料三中“这一时期”的名称,根据材料并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的积极作用。
  • 4、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精心收集了如表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的蔡侯纸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张仲景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B、活跃繁荣的学术思想争鸣 C、西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D、辉煌灿烂的秦汉科技文化
  • 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融合而来的。发明这一经典方剂的古代医学家是(   )
    A、华佗 B、扁鹊 C、李时珍 D、张仲景
  • 6、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一机构设置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 7、“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   )

    ①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②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③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8、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 9、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这一局面(   )
    A、后世史家称之为“光武中兴” B、为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C、得益于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 D、造成汉代盐铁官营专卖的格局
  • 10、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应(   )
    A、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D、以法治国
  • 1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B、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C、得到秦始皇的支持 D、导致分封制迅速瓦解
  • 12、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它”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 13、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后,尧将首领之位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方法把位置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传位的方法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推举制 D、分封制
  • 14、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正确的选项是(   )
    A、地方势力膨胀 B、经济衰退 C、外族入侵 D、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 15、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由此可见(   )
    A、分封制下的诸侯独立性强 B、王族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C、周初分封有利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6、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 17、半坡遗址博物馆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在这里你能见到的是(   )
    A、栽培稻谷遣存 B、铁犁铧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干栏式房屋
  • 18、“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会制作彩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世界各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方式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士丁尼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始终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裁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现在,他给它带来了一个宗教和一部经典,带来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的社会和国家。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如果以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法典的名称是什么?该统治者在位期间主持编纂的四部法律文件的统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日本有何影响?材料二体现出日本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作者作出“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这一评价的原因。
    (4)、人类进入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当时各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的因素。
  • 20、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材料一:

    图1:金字塔

    图2:《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图3:古印度佛像

    图4:古希腊陶瓷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材料二: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往返,那些穿梭往来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文明因互鉴而发展】材料四:中国发明的马镫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这些骑手手持长矛或重的长枪,越来越普遍地披挂金属盔甲,他们就成为纵横欧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非同小可。

    (1)、图1与图2所代表的文明中,分别出现了什么文字。请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将上述图片分为两类(写出分类理由及图片序号)。
    (2)、材料二中的“远征”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指出材料三中“穿梭往来”者是什么人?两者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中国发明的马镫传入欧洲促进欧洲哪一制度的形成?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上一页 635 636 637 638 6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