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读“浙江、安徽两省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表”。回答问题。
省份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浙江
6456.8
13.45
73.28
13.27
安徽
6102.7
19.24
65.75
15.01
(1)、与安徽省相比,浙江省 ( )①常住人口数量多 ②人口出生率高 ③劳动适龄人口比例高 ④老龄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近年来,安徽等省的人口大量流人浙江,给浙江带来的影响有( )①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②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③改变了人口年龄结构 ④促进了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若人口停止增长或出现负增长,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
②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
③劳动力短缺
④人口老龄化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4)、下列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是( )A、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B、劳动力不足 C、社会负担加大 D、国防兵源不足(5)、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①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②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
③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
④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口相关统计(含部分年份预测)资料。

材料二 世界银行关于印度、日本2000-2018年人口数量变化的统计资料。
(1)、根据图一描述世界人口数量的总体变化特点,并结合图二分别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化特征(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角度出发)。(2)、根据图三、图四,概括2000-2018年印度和日本人口数量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 -
3、读《某发展中国家2000-2055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该国2000-2018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0-1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 B、15-6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50% C、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 D、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 -
4、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出现在( )A、工业革命前 B、工业革命后 C、二战后 D、21世纪后
-
5、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 )
①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④人口政策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世界人口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这会导致( )A、劳动力过剩 B、人口老龄化 C、粮食供应不足 D、人民生活贫困
-
7、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B、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外,也与各国的人口政策有关 C、主要取决于各国的人口政策 D、一直都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山脉),②是(海);该地区的居民多(人种),信奉(宗教)。(2)、图1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 , 其选址受因素影响。(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 -
9、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斗争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 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沟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处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放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道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2)、图1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1与图2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结合所学闸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
10、“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某班同学以“大一统”为主题开展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请你参与。
[百家争鸣]
材料一:
学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吴起
孙膑
[制度创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摘编自谌旭彬《泰制两千年》
[思想抉择]
材料三: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升、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表格中①处应该填写什么学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套“新的政治体制”是什么。(3)、依据董仲舒的观点,汉武帝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
11、下图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据图确定,飞机沿甲、乙、丙飞行,其飞行方向是( )
A、一直都向东飞 B、一直向东北飞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东北后东南 -
12、下图为台州某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读图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
13、请你仔细观察下图,据图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D、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
14、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汉文帝亚视“以德化民”,下列史实中能说明汉文帝“德"的是( )
①在位20多年,宫室、团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②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
④拒绝接受进献的千里马,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5、“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A、故宫 B、灵渠 C、大运河 D、都汇堰
-
16、《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见谓小康。”材料“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 禅让制 B、分封制 世袭制 C、禅让制 世袭制 D、禅让制 郡县制
-
17、下图中,该人物的贡献是( )
A、制作生产工具 B、教民开垦桃种 C、教人挖掘水井 D、带人治水除患 -
18、704班用“三步复习法”开展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的复习,现邀请你一起参与。
[第一步:时序梳理]同学们制作了一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见下图)。

[第二步:重点突破]
※为了全面分析该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寒冷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摘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摘自《晋书·食货志》
材料四: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五: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并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摘编自人教版七上《中国历史》教科书
(1)、请将这一示意图①②③处补充完整。(2)、请选择相关材料对应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三个原因。※为了进一步认识该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同学们选择了一位人物,并将其生平进行了整理
(见右图)。

人物履历
姓名:拓跋宏
谥号:孝文
生卒年月:467.10.13- 499. 04. 26
事迹:
(3)、请完善拓跋宏的人物履历来充分说明选择理由。(4)、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分裂中孕育着因素。 -
19、某校开展“学会评述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影响”的项目化学习。703班同学们准备拍摄一部秦始皇、汉武帝跨时空对话的微电影来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现邀请你一起探讨。
剧本内容
探讨
场景:汉武帝未央宫宣政殿
道具:案上摆放着一叠用“蔡侯纸”
撰写的奏折
桌上放着一盘石榴
1)请你找出与此场景不相符的道具并加以说明。
[第一场]
秦始皇:我,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皆由我一人任免。
汉武帝:始皇兄有始创之举,为解决此番问题,我亦有创举,请听我细说……
2)剧本中汉武帝所说的秦始皇的“始创之举”是指什么?“我亦有创举"又是指什么?说说这些创举的共同作用。
[第二场]
秦始皇:治国不易。筑长城都未根治匈奴问题。你为解决这一后悲的魄力让我佩服!
汉武帝:哈哈哈……我与匈奴不断“交手”中,倒有了一个意外收获。看,这就是意外收获带来的。(汉武帝拿起桌上的石榴)
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所说的“意外收获”作出合理解释。
[第三场]
汉武帝:你我相谈甚欢。我还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不可不可!那些儒生甚为讨厌,对待他们我跟你的做法不一样!
(画外音:________)
4)比较汉武帝、秦始皇对待儒学的态度,请为“第三场”写一小段画外音。(注:画外音是指注解、补充题外话,以便人们对事实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
-
20、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是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两个“着眼点”,请进行以下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地处东亚的中国,其最南部的海南省是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这里全年平均气温高。充足的热量资源对热带水果,如椰子、香蕉、荔枝、芒果和菠萝等的生长十分有利,使海南成为中国的“菜篮子”“果盘子“。
——摘编自人教版上册《人文地理》教科书
(1)、依据“亚洲主要河流发源地示意图”"写出图中①②③分别所示的大洋。描述亚洲河流流向特点且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这段文字的描述,绘制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的关系示意图。(3)、自然(人文)条件各要素间、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请再举一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