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阅读中国区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是山脉;B是海;C省的简称是;E是高原;(2)、①、②两地中,水力资源较丰富的是地(填写序号),其判断的依据是(3)、D区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特色。 -
2、小红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其中内容正确的有( )
①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
②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③太湖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人们临河建屋,形成水乡古镇,盛产银鱼、白鱼、白虾
④海南岛终年如夏,而黑龙江冬季漫长。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下列对我国重要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人民喜爱吃面食,南方人民喜爱吃米饭
②我国第二长河-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
③季风气候对我国影响明显,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季风不稳定性也会带来灾害
④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河—腾冲为界,黑河—腾冲以西人口稠密,以东人口稀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下列历史事件或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D、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
5、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中存在因果联系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B、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入城市、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6、下列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下列事件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正确的选项是( )
①南昌起义 ②遵义会议 ③五四运动 ④重庆谈判 ⑤卢沟桥事变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④⑤ D、③⑤②④① -
7、下图是初二1班黄磊同学的读书笔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黄磊同学的读书笔记中判断他所学习的章节标题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下列对笔记内容中4个要点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 B、鸦片战争中沙俄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发动的大规模的战役是( )A、武汉会战 B、百团大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台儿庄战役
-
9、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
10、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 )A、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B、北洋政府的正式成立 C、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1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向外界开放……主要有两个大出口:一个是海洋,一个是沙漠。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观点内容
学者1: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2: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材料三: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极其辉煌的成就,其中许多成就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因此,这些成就是划时代的,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教学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沙漠出口”指什么?并指出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交通特点。(2)、依据学者1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3)、用史实说明学者2所说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4)、根据材料三,列举宋元时期一项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的发明。并阐述其对世界的影响。(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概括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
12、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汉书》

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1)、指出春秋时期首霸所采取的政治谋略。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件为什么称之为“凿空之旅”。(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在内迁的民族中,哪一个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内迁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撤别属汉郡。
——摘编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所描述的皇帝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种做法起到了怎样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匡胤成为“第六代皇帝”前的政治形势。针对这种情况,“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是如何应对的?(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政治制度?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 -
14、《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江南地区的开发
-
15、要了解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以下著作中,最适合查阅的是( )A、《圣经》 B、《天方夜谭》 C、《古兰经》 D、《马可·波罗行纪》
-
16、中国古代某一王朝被誉为“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下列史实中,发生在该王朝的事件是( )A、汉初和亲 B、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
17、公元165-180年,地中海地区发生黑死病瘟疫,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下列说法最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 B、雅典城邦向公民发放津贴 C、亚历山大东征灭掉了波斯 D、罗马共和国是地中海霸主
-
18、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A、
B、
C、
D、
-
19、下列对古希腊文化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②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喜剧之父”
③《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④阿基米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等学科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史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