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神宗以身体欠安为由长期不上朝,不见大臣,不批阅奏疏,官吏任免处于半停顿状态,朝臣党争与皇室宫闱之争愈演愈烈。据此可知,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是( )
    A、政治腐败 B、土地兼并 C、灾害爆发 D、外部入侵
  • 2、元朝十个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中央还通过监察等各种制度对其进行遥控。这说明行省制度( )
    A、实现了蒙古统一 B、削弱了中央集权 C、助长了藩镇割据 D、加强了地方管理
  • 3、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边界陆续开放了多处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方有茶叶、瓷器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骆驼等,贸易量巨大。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维持了双方和平安定
  • 4、宋太祖就如何稳固政权,问计于大臣赵普。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对此采取的措施中,与“制其钱谷”有关的是( )
    A、定期调换军队将领 B、宰相之下设副宰相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 5、学生甲:“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完善为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学生乙:“前代开凿的大运河发挥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丙:“我认为统治者的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据此可知,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隋朝制度创新的贡献 B、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C、北宋重文轻武的后果 D、明朝皇权强化的影响
  • 6、地理课上,小莫和同学就以下照片的拍摄地展开了探讨。读图,回答下小题。

    (1)、小莫和同学根据对区域文化的观察总结,推导出当地的区域特征是( )
    A、地形复杂 B、高温多雨 C、多时令河 D、土壤肥沃
    (2)、结合推导过程,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
    A、泰国 B、肯尼亚 C、威尼斯 D、以色列
  • 7、农场主凯里斯采用大型农业机械,在甲地经营上千公顷耕地。读图,回答下小题。

    (1)、凯里斯在甲地种植玉米和大豆,而乙地农民种植水稻。影响两地农作物种植的关键因素是( )
    A、地形种类 B、灌溉条件 C、气候条件 D、海陆位置
    (2)、凯里斯采用机械化耕作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耕地广大

    ②地势平坦

    ③劳动力多

    ④设备先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答问。

    材料一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请各举一例典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是“大出大进”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从政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宋朝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限制贸易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带来了怎样的消极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汉唐的兴盛和明清走向衰落,谈谈你的感想。
  • 9、古代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的两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请写出年代尺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
    (2)、从中央和地方所填制度中各选一例并分别说明其设立的意义。
    (3)、根据年代尺,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4)、请举出明清时期与“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史实各一例。
    (5)、“学史已明智、鉴往而知来”。谈谈古代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给今天维护国家统一的借鉴意义。
  • 10、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于2024年5月30日在北京举行,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元首应邀访华并出席会议开幕式,此次论坛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西亚地图和沙特阿拉伯气候图

    资料二:沙特阿拉伯耕地不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一,谷物依靠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与沙特阿拉伯一样,同是世界干旱地区的以色列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工业废水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1)、该地区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其中A是海。图中信息显示,该地区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及其沿岸地区,该资源出口的必经之地B是海峡。
    (2)、①是沙特阿拉伯,请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沙特阿拉伯谷物需要大量进口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色列为阿拉伯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哪些榜样?
  • 11、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从右图同时期古钱币的比较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古代中外交往日益频繁 B、农牧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C、中华文明是由汉族缔造 D、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 1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 13、中医药学在应对当代面临的严重健康挑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了解中药的形色及疗效,可以查阅(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 14、观点:“长城是一条军事防卫线”,从右图中所能获取有效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始皇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匈奴入侵 B、明代修筑长城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 C、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交易的场所 D、长城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和精神象征
  • 15、与后金和清朝的关系最类似的是(   )
    A、隋朝和唐朝 B、北宋和南宋 C、契丹和辽 D、蒙古与元朝
  • 16、下图能说明唐朝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 17、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变新的、进步的、发展的,每一时代必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文学。下列文学作品按其代表的时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关汉卿《窦娥冤》  
    ②王维《竹里馆》  
    ③曹雪芹《红楼梦》  
    ④岳飞《满江红》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 18、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 19、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苏湖熟,天下足”
  • 20、图1、图2所示内容表明我国传统科技(   )

    图1《天工开物》中的“垦土拾锭”图

    图2《农政全书》中的“秧马”图

    A、引领世界科技创新 B、密切结合生产劳动 C、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D、注重开展理论研究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