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图可知,该著作研究的是是(  )
    第四部分 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抗英战争
    第五部分 英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一)……
    第八部分 江宁(南京)条约的缔结与战后问题

    图 某历史著作目录(节选)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2023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中国天气网推出组图解读。读图,回答下题。

    (1)、观察图1,城市与所属省份搭配正确的是(  )
    A、杭州——浙江 B、南京——山西 C、福州——陕西 D、南宁——青海
    (2)、图中所列数据是四地夏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以下对四地气温差异分析正确的是是(  )

    ①青岛和舟山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纬度因素

    ②杭州和舟山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势因素

    ③济南和杭州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因素

    ④青岛和济南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海陆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指近代工业),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二:在《新青年》的同仁中,曾经有一个共识,就是二十年内只谈文化,不谈政治。这个主张是胡适提出来的,凸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色彩,而不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但《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庶民的胜利》等。

    ——摘编自《重返五四现场》

    (1)、根据材料一,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变化?这一学习历程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胡适推动“思想启蒙”的努力,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谈谈该努力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组老照片

    图A 民报及发刊词图B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图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

     

    材料二:一组文字史料

    为了推行帝制,衰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民国5年,孙中山来到台州三门健跳考察事后他在《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位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

    (1)、根据图A和所学知识,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怎样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2)、照片留下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根据图B、图C中的信息,谈谈这两座城市留下了哪些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实业之要港”建设的设想不能付诸实践的原因。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北洋水师(“定远”号)

     

    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扛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的强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述轮船招商局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 6、有学者说,曾一度梦幻般的中国在19世纪中期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中华民族一直在屈导中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步履蹒跚】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屈辱深重】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探索艰辛】

    材料三: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造成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
    (2)、简述英国占领“维多利亚港”的历程,并从社会性质角度说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3)、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以其独特的武装斗争方式进行救国道路探索。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7、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 8、《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全新的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 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9、下面是某学生撰写的历史考察报告的一部分,其中“考察内容”一项应该填写(   )
    考察时间:2021年9月
    考察对象:北京大学红楼
    考查内容:                      
    考察地址:北京五四大街29号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10、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诉求的是(   )
    A、“自强”“求富”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11、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 D、公元1920年
  • 1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 13、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表中①处应填(   )

    主要内容

    代表言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政治制度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思想文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

    A、军事技术 B、文学艺术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 14、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
    第二十章       ?   …………………………………350
    (一)武昌起义……………………………………350
    (二)清帝退位……………………………………351
    (三)历史意义……………………………………354
    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制 D、国家统一
  • 15、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斗争”有(   )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运动
    ④黄花岗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6、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 17、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 18、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
  • 19、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下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20、金冲及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内而宫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让外人为宗旨”,已经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驯服的工具”。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该条约(   )
    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 B、严禁人民反帝斗争 C、海关关税中外协定 D、割让土地赔偿巨款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