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 广东省湛江市、深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1693年再次否决此法案,直到1694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B、议会改革未能实现目标 C、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国王仍在行使部分权力
-
2、16世纪后,玉米、马铃薯、烟草、咖啡、可可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同时小麦、水稻、葡萄、黄瓜、马、牛、羊等也在美洲获得推广。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使农作物跨洲交流成为可能 B、推动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C、改变了各地民众的生活习惯 D、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3、3世纪,罗马皇帝以诏令的形式确认法学家从事“以供平民咨询法律事项”的职业,允许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于是法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事解答法律咨询、代写诉讼及法律文书、代理参加诉讼的“代理人”。“代理人”的出现( )A、推动习惯法的发展 B、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C、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D、提升了罗马法的效力
-
4、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下图各地古代农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农业体系以尼罗河为中心 B、乙地农业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C、丙地农业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D、丁地是番茄和辣椒的原产地 -
5、下图所示为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其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情况。据此推知,我国( )
A、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B、红色旅游成为民众首选目标 C、公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6、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化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
7、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关系外交十分活跃,比如与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法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的伙伴关系外交( )A、体现了合作共赢外交理念 B、表明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建立 C、消除了各方意识形态分歧 D、标志着不结盟政策发生转变
-
8、从1950到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等民族访问团,对这些地区的自报族称进行实地调查。到1953年,从各地原来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A、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B、奠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C、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 D、有助于贯彻少数民族平等政策
-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让“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各政党在全国人大中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针对一线代表相对较少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这反映出我国( )A、注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注重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C、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多样化 D、创新直接民主实现形式
-
1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A、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 C、推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11、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 )A、配合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 D、反映出官员选任的功利化
-
12、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
13、《宋史·职官志》记载,府、州诸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由此可知,当时宋朝政府意图( )A、宣扬儒学确立理学正统 B、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C、以教代政实行政教合一 D、教化民众稳定基层秩序
-
14、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他从一个海关工作的官吏那里获悉,仅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每担重达90公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对外开放的水平较高 B、海港多且城市繁荣 C、鼓励外国人来华游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
15、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
16、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
17、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
18、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
19、下图反映了 1830—197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图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20、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⑪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⑫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⑬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⑭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⑮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⑯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