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 广东省湛江市、深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
2、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
3、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4、如图是某学者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研究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 )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A、相似性与多元性 B、共融性与互鉴性 C、本土性与单向性 D、继承性与连续性 -
5、如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
时期
“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
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 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
6、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到1957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
7、在日本空军以九十四架飞机分五批轰炸后,(全城) 处于警报之中,部分大学开始做外迁准备,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人心惶惶。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之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军队正在进行淞沪会战 B、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C、中国迁都重庆与敌周旋抗战 D、珍珠港被偷袭美参加二战
-
8、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工商八团体在上海召开“国是会议”,讨论“国家根本建设”的办法,并决定组织“国民监督财政会”。1923年初,上海总商会登报征集裁兵春联,刊印后广为散发,给军阀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军阀混战割据成为众矢之的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稳定 D、民族资本家政治影响力扩大
-
9、道光年间,典籍中的“外洋”大多指的是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与“内洋”相对应。光绪年间,“外洋”的含义主要是指外国,与“中国”相对应。这一变化表明( )A、晚清天下观的近代化 B、政权更迭影响词义变迁 C、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清末新政丰富地理知识
-
10、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 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 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
11、《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
1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对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清朝为了谋求封建统治的安全,采用了铁路这个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它建筑铁路,没有外国资金、技术的支持,便寸步难行。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建筑中国铁路的权益。英国早在开平矿局修建唐胥铁路时,就通过矿局聘用英人金达当工程师,实现了把势力“楔形打入”的计划。英国利用金达在铁路上的职位推销英国材料,规定投标者所提供的钢轨等主要材料,必须有“伦敦验钢工师”的“验单”,才属有效。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
材料二 高铁作为中国名片,国之重器,国家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中国高铁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伴随着我国动车组自主制造能力趋向成熟,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动车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之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参与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格鲁吉亚等国的铁路建设。
——摘编自林晓言《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清政府修筑铁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
16、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所有制变化情况。据此,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集体企业的数量变少而且效益下降 B、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规模在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在不断缩小 -
17、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A、清末新政实行时期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18、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人物
简介
朱其昂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郑观应
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
A、改变了洋务派阶级属性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 C、解决了晚清的社会矛盾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9、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现代化 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加速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化进程
-
20、徽商黄汴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是明代国内贸易往来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编撰的《士商类要》记载了当时进行商品贸易时各地的水陆行程情况。这类士商用书反映出当时( )A、西方测绘技术传入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国内长途贩运发展 D、徽商经济实力雄厚